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范本7篇.docx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范本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范本7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范本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范本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范本篇1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相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样。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学会生字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打算】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状况 出示课件: 、读准字音: “和氏璧”、“举荐”、“渑池之会”、“害怕”、“羞辱”、“击缶”。 、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相互讲解并描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思索练习”。 、自学本文生字。 其次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今日,我们接着学习将相和。 、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
3、、经过、结果)。 、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其次段 、默读其次段理出故事情节。 、渑池会上秦王怎么羞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应付?用的是什么方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英勇啊!请同学们齐读。 、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 (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疆上做好打算,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
4、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缘由。 二、默读第三段,思索问题 、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蔺相如怎样对待? 、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相识。 三、总结全文 、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验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蔺相如的英勇机灵、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范本篇2 【素养教
5、化目标】 、学问教学点: 生字: 璧、允、廉、颇、羞辱、拒。 新词: 理屈、示弱、抵挡、推辞、羞辱、拒绝、无价之宝、只字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同德、负荆请罪。 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假如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减弱赵国的力气,秦国必定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实力训练点: 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暴力、机灵英勇,
6、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探讨、沟通解决。 、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方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支配】 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依据课后思索题默读课文,独立思索、分组探讨、集中沟通。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课堂口头、笔
7、头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冲突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历史上多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日,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8、、“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生字:(要求读准字音,驾驭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殊宝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范本篇3 将相和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它依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它以
9、秦赵两国冲突为背景,详细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实,歌颂了蔺相如英勇机灵、酷爱祖国、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本文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困难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攸关和许久发展需文臣武将同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
10、、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提出自读要求: 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小组轮番朗读课文,相互订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沟通 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无价之宝 义正词严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宝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义正词严: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概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将
11、”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同心协力,共保赵国。) 2、 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奇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平安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蔺相如一语道破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
12、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老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把“将相和”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范本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已驾驭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定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3.读通课文,驾驭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驾驭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流畅地朗读课文,
13、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打算: 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引导学生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初读课文,并留意生字词的读音,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殊宝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屈。 只字不提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懦弱,不敢较量。 抵挡抵抗,反抗。 义正词严理由充分,说话有气概。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战必胜。形容擅长打仗。 负荆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同德团结一样,共同努力。 3.
14、沟通初读课文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默读课文,思索: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2)给文章列小标题。 2.沟通,完成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四、找准冲突点,抓住探究主题 1.看课题,既然是“和好”,那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找出文中那句关键的话来。 2.找到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我是赵国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很多大功。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头上去了。哼,碰见他,我要给他点儿颜色看看!” 3.那么蔺相如原委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究竟厉害不厉害?他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高?这就是
15、咱们下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索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范本篇5 教学目标: 1、相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妙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育学生的写作实力、想象实力以及口头表达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缘由。 3、结合课文学习,培育学生的写作实力和想象实力
16、以及口头表达实力。 教学打算: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解并描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瞒、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许多,都没有像你这样
17、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哀痛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哀痛,我所哀痛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瞒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真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_。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依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
18、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相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沟通。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留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缘由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
19、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围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沟通) (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一般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 (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将相 教学 设计 教案 范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