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docx
《2023年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时间:2023-09-25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能力目标1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灾害防御的教材分析教材最后讲述地质灾害的防御。教材中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减轻灾害的基本途径。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好理解。在防灾、抗灾、减灾的诸多领域中,首先需要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性有更多的认识,寻找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具体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也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对第二点则可以作进
3、一步的解释。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是灾害管理的重要方面。国家要制定减灾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在其指导下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要制定各级政府重大灾害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做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有了这些法规和措施,减灾工作才有可能纳入法制的轨道,一旦灾害发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我国在长期的减灾实践中形成了由政府内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辅助救灾部门、救灾决策指挥机构和临时性协调机构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重大灾害发生地区,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接受救灾决策指挥机构的领导,
4、实行岗位责任制。我们在有关灾害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凡遇到地震等重大灾害,当地政府首长都要亲临现场,指挥抗灾减灾工作,正体现了这种灾害管理组织体系。 关于地质灾害关联性的教材分析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这段内容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教材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第一方面说明了
5、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教材例子中提出的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现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或诱发地质灾害的事件越来越多。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灾害中,70%以上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关于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教材对这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成灾原因;二讲灾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震”一段介绍了震
6、级,“火山”一段介绍了火山的类型;三讲危害,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中虽然没有总结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但是通过对每种灾害的讲述可以归纳出来,即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关于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法建议本节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四类地质灾害。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几类灾害现象,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各类灾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
7、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这些灾害在空间的分布有和特点,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那些地区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而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生规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些灾害的研究,并积极防御,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介绍火山喷发产生的灾害时,应该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即火山是强烈地质作用的表现,火山既摧毁了旧的土地,也创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动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运动规律的窗口。许多火山本
8、身就是十分独特的旅游景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三、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
9、震图片,有配音。【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
10、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思考回答】略【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
11、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略【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
12、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13、。【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活动目的】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活动步骤】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
14、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15、)。 f132.CoM更多教案编辑推荐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三篇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
16、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范围:2326N2326S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
17、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
18、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H对地表影响:(
19、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
20、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
21、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中高 地理 教案 地质灾害 及其 防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