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物探》PPT课件.ppt
《《工程物探》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物探》PPT课件.ppt(2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设桩长为20m,其混凝土波速度为4000m/s,试画出下列情况下的理论时域信号波形。(需标明时间和位置)完整;t1=5ms,波阻抗减小处;t2=2.5ms,波阻抗增大处。解:t=2L/c=0.1s=10msL1=t1c/2=10mL2=t2c/2=5m2、某方桩的砼密度为2450kg/m3,桩长20m,横截面尺寸为450450,波速为4000m/s,求:波阻抗(Z=cA);弹性模量;第一次和第二次桩底反射时间。解:Z=EA/c=cA=245040000.450.45=1984500(N.s/m)=1984.5(kN.s/m)E=c2=39200MPat1=2L/c=40/4000=10ms
2、t2=2t1=20ms二、题型:二、题型:1填空题填空题2选择或判断题选择或判断题3简答题简答题4分析应用题分析应用题 一、考试时间:一、考试时间:待定待定1、地震勘探方法原理及分类、地震勘探方法原理及分类2、地震波的类型、传播规律及形成折射波的条件、地震波的类型、传播规律及形成折射波的条件3、地震波时距曲线及不同波时距曲线特征和公式推导、地震波时距曲线及不同波时距曲线特征和公式推导4、折射波勘探的观测系统、折射波勘探的观测系统5、折射波法解释中时间场法、折射波法解释中时间场法(t0法法)的方法的方法6、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特征、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特征7、地震勘探分辨率影响因素及提高分辨率的举措
3、、地震勘探分辨率影响因素及提高分辨率的举措8、反射波地震勘探资料的常用处理方法反射波地震勘探资料的常用处理方法9、静校正处理方法及主要内容、静校正处理方法及主要内容10、动校正及用途、动校正及用途11、叠加处理及用途、叠加处理及用途 第第1章章地震勘探地震勘探1、地微动概念及其特点、地微动概念及其特点2、地微动振源、分类及应用、地微动振源、分类及应用3、周期频度法的分析处理方法、周期频度法的分析处理方法 第第2章章地微动技术地微动技术1、面波勘探概念及原理、面波勘探概念及原理2、面波勘探的特点及应用、面波勘探的特点及应用第第3章章面波勘探面波勘探1、探地雷达的概念及组成、探地雷达的概念及组成2
4、、探地雷达测量的设计内容、探地雷达测量的设计内容 第第4章章探地雷达探地雷达1、低应变检测原理、低应变检测原理2、应力波在桩身中的反射和透射规律、应力波在桩身中的反射和透射规律3、引起反射波的常见因素并能根据检测波形、引起反射波的常见因素并能根据检测波形能进行判别能进行判别4、低应变检测现场测试技术、低应变检测现场测试技术第第5章章低应变基桩完整性检测低应变基桩完整性检测 1、高应变法概念、高应变法概念2、高应变法适用范围、高应变法适用范围3、曲线拟合法的思想、曲线拟合法的思想4、高应变曲线类型和完整性分析、高应变曲线类型和完整性分析第第6章章高应变基桩承载力检测高应变基桩承载力检测1、超声波
5、概念、基本参量与分类、超声波概念、基本参量与分类2、介质的声参量、介质的声参量第第7章章超声波探测超声波探测一、地震勘探概念一、地震勘探概念 第第1章章地震勘探地震勘探第第1节节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地震勘探: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性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特性,即在不同界面上将发生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即在不同界面上将发生反射、折射、绕射、散射等现象,以查明地层、地质构造形态的一种地球等现象,以查明地层、地质构造形态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据波的类型分据波的类型分:纵波、横波、面波勘探;纵波、横波、面波勘探;据波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反射波据波
6、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反射波法应用最广,折射波法次之,透射波法只作为辅助法应用最广,折射波法次之,透射波法只作为辅助手段;手段;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1000m;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浅层浅层),煤田煤田,油气;油气;据据工作环境工作环境:陆上和海(湖)上勘探;:陆上和海(湖)上勘探;二、地震勘探方法分类二、地震勘探方法分类地震勘探在众多物探中发展最快,应用地震勘探在众多物探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甚至成了物探代名词,最广,甚至成了物探代名词,95%油田是地油田是地震勘探方法发现的。震勘探方法发现的。其中浅层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水、工、其中浅层地震
7、勘探广泛应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岩土力学参数原位测试,人文调环地质调查,岩土力学参数原位测试,人文调查,工业找矿。查,工业找矿。三、地震勘探工程应用三、地震勘探工程应用 第第2节节地震勘探基本理论地震勘探基本理论地震波有两种类型:体波和面波地震波有两种类型:体波和面波体波:在弹性介质内部向四周传播的波。体波:在弹性介质内部向四周传播的波。面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传播。面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传播。体波分为两种类型:纵波和横波体波分为两种类型: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两种类型:瑞利波和勒夫波面波分为两种类型:瑞利波和勒夫波(蛇行运动蛇行运动)一、地震波的类型一、地震波的类型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
8、向相同;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相同;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瑞利波:沿自由表面瑞利波:沿自由表面(介质与大气层的界面介质与大气层的界面)传传播的波;播的波;勒夫波:在低速岩层覆盖于高速岩层的情况下,勒夫波:在低速岩层覆盖于高速岩层的情况下,沿两岩层界面传播的波。沿两岩层界面传播的波。二、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二、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当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当上、下岩层的波阻抗(即密度与速度的乘积即密度与速度的乘积)时,入射波传播到两种岩层的时,入射波传播到两种岩层的界面上,就会使其中一部分能量返回原来的介质,界面上,就会使其中一部分能量
9、返回原来的介质,形成反射波,且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形成反射波,且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这种具有波阻抗差异的界面称为反射界面。这种具有波阻抗差异的界面称为反射界面。入射波到达界面时,还将使一部分能量透过入射波到达界面时,还将使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在下层介质中传播,形成透射波界面,在下层介质中传播,形成透射波。令入射角为令入射角为,透射角为,透射角为,则它们之间的,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满足斯奈尔(关系应满足斯奈尔(Snell)定律:)定律:当当V2V1时,时,。随着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的增大,透射角透射角将更快地增大。当将更快地增大。当增至某一临界角增至某一临界角i时,时,=90。透射波在下层介
10、质中以速度。透射波在下层介质中以速度V2沿界面滑沿界面滑行,这种沿界面滑行的透射波又称为滑行波。临界行,这种沿界面滑行的透射波又称为滑行波。临界角角i应满足下列关系:应满足下列关系:由于界面两侧的质点存在着弹性联系,因此由于界面两侧的质点存在着弹性联系,因此在临界点以后,由于滑行波经过所引起的界面以在临界点以后,由于滑行波经过所引起的界面以下质点的振动必然会引起上层各质点的振动,于下质点的振动必然会引起上层各质点的振动,于是在上层介质中就会形成一种新波,称为折射波是在上层介质中就会形成一种新波,称为折射波或首波。或首波。形成折射波的条件:形成折射波的条件:界面下介质的波速应大于上覆介质的波速。
11、界面下介质的波速应大于上覆介质的波速。在多层介质中,要使任一地层顶面形成折射波,在多层介质中,要使任一地层顶面形成折射波,必须该层波速大于上覆所有各层的波速。如果上覆必须该层波速大于上覆所有各层的波速。如果上覆地层中某一层波速大于下伏所有各层的波速,则在地层中某一层波速大于下伏所有各层的波速,则在这些下伏层顶面都不能形成折射波。这些下伏层顶面都不能形成折射波。可见,形成折射的条件较苛刻。可见,形成折射的条件较苛刻。在同一层剖面中,折射界面的数目总是少于在同一层剖面中,折射界面的数目总是少于反射界面。因而用折射波法划分地质剖面的能力反射界面。因而用折射波法划分地质剖面的能力要比反射波法差。要比反
12、射波法差。三、有效波和干扰波三、有效波和干扰波有效波有效波:用于解决所提出地质问题的波。用于解决所提出地质问题的波。干扰波:妨碍分辨有效波的其它波。干扰波:妨碍分辨有效波的其它波。例如,在折射波法中,折射波是有效波,但在反例如,在折射波法中,折射波是有效波,但在反射波法中,折射波又是干扰波了。射波法中,折射波又是干扰波了。无论哪种地震勘探方法,爆炸引起的声波,风吹无论哪种地震勘探方法,爆炸引起的声波,风吹草动、机械、车辆等形成的微震都属于干扰波。草动、机械、车辆等形成的微震都属于干扰波。多次反射波的存在,降低了对一次波的分辨能力。多次反射波的存在,降低了对一次波的分辨能力。因此,分辨和压制多次
13、波是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中的因此,分辨和压制多次波是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中的重大课题。重大课题。四、地震波时距曲线四、地震波时距曲线图中各道记录振幅开始增大图中各道记录振幅开始增大(或振幅最大或振幅最大)的点,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该种波的同相轴。这些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该种波的同相轴。这些同相轴反映了炮点至检波点的距离同相轴反映了炮点至检波点的距离x与波到达各检波与波到达各检波点的旅行时点的旅行时t之间的函数关系。在之间的函数关系。在x-t平面内,此函平面内,此函数关系称为时数关系称为时(间间)距距(离离)曲线。曲线。1、直达波时距曲线、直达波时距曲线假设地下充满均匀介质假设地下
14、充满均匀介质,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为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为V。以震源。以震源O作为坐标原点,则在炮检距为作为坐标原点,则在炮检距为x的点的点上直达波的旅行时可表示为上直达波的旅行时可表示为上式就是直达波的时距方程。上式就是直达波的时距方程。2、反射波时距曲线、反射波时距曲线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位于上部的双曲线,且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位于上部的双曲线,且以纵轴为对称轴。以纵轴为对称轴。3、折射波时距曲线、折射波时距曲线取震源取震源O为坐标原点,假设地面和折射界面都是为坐标原点,假设地面和折射界面都是水平的,震源至界面的法线深度为水平的,震源至界面的法线深度为h,上层介质的波,上层介质的波速为速为V1
15、,下层介质的波速为,下层介质的波速为V2,且,且V1V2。当。当在盲区以外炮检距为在盲区以外炮检距为x的任意点的任意点S观测时,观测时,水平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以水平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以M和和M为始点,为始点,以纵轴为对称的两条直线段以纵轴为对称的两条直线段。第第3节节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工程地震勘探中,地震折射波法是一种简便经在工程地震勘探中,地震折射波法是一种简便经济的勘探方法,它可为工程地质提供浅层地层起伏济的勘探方法,它可为工程地质提供浅层地层起伏变化和速度横向变化资料以及潜水面的变化资料等,变化和速度横向变化资料以及潜水面的变化资料等,还可为反射波法勘探提供用于静校正的表层速度和
16、还可为反射波法勘探提供用于静校正的表层速度和低速带起伏变化资料。低速带起伏变化资料。根据炮点和检波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将地震勘探测根据炮点和检波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将地震勘探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类。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类。纵测线:炮点与检波点纵测线:炮点与检波点在一条直线上在一条直线上;非纵测线:炮点与检波非纵测线:炮点与检波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一一.折射波观测系统折射波观测系统 不完整对比观测系统(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不完整对比观测系统(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完整对比观测系统(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完整对比观测系统(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可弥补单一时距曲线的不足
17、,可以从不同方向反映可弥补单一时距曲线的不足,可以从不同方向反映界面变化。界面变化。有时工作条件或地质条件复杂,用一般时距曲线有时工作条件或地质条件复杂,用一般时距曲线得不到目的层折射波的相遇段,这时可在两端增加激得不到目的层折射波的相遇段,这时可在两端增加激发点并扩大观测段,采用多重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发点并扩大观测段,采用多重时距曲线观测系统。二二.时距曲线的解释时距曲线的解释(t0法法)可可见见,可可利利用用直直达达波波时时距距曲曲线线求求出出V1,利利用用折折射射波波时时距距曲曲线线求求出出V2和和截截距距时时间间t0,即即可可按按上上述述公公式式求求出出震震源点下界面的埋藏深度。源点下
18、界面的埋藏深度。第第4节节反射波法反射波法1、反射波法观测系统、反射波法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来的来自同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来的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迭加。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迭加。优点:优点:可以压制多次波和各种随机干扰波,大大提高可以压制多次波和各种随机干扰波,大大提高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能量之比)和地震剖面质信噪比(有效波与干扰波能量之比)和地震剖面质量,可以提取速度等重要参数。量,可以提取速度等重要参数。单次覆盖与多次覆盖比较单次覆盖与多次覆盖比较具体做法:具体做法:选定偏移距选定偏移距和检波距后,每和检波距后,每
19、激发一次,激发激发一次,激发点和整个排列同点和整个排列同时向前移动一个时向前移动一个距离,直至测完距离,直至测完全部剖面。常用全部剖面。常用综合平面法来表综合平面法来表示。示。单边放炮以单边放炮以24道接收,道接收,6次覆盖观测系统为例:次覆盖观测系统为例:在观测系统中,炮点移动距离(或移动道数)在观测系统中,炮点移动距离(或移动道数)可根据、可根据、S求得求得:2、四种道集记录、四种道集记录(1)共炮点记录)共炮点记录从炮点出发的从炮点出发的45度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度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属于同一炮点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属于同一炮点的各道记录称为共
20、炮点记录。的各道记录称为共炮点记录。(2)共接收点记录)共接收点记录从接收点出发的从接收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地面同一接收斜线代表地面同一接收点位置,此线上不同炮点的所有道都是同一地面点位置,此线上不同炮点的所有道都是同一地面点接收,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点接收,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3)共炮检距记录)共炮检距记录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检距情况,各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检距情况,各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由此形成的记录称为共炮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由此形成的记录称为共炮检距记录。检距记录。(4)共中心点记录)共中心点记录垂直于共炮检距线的垂线表示共中心点的位垂直
21、于共炮检距线的垂线表示共中心点的位置,此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置,此线上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反射点记录。射,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反射点记录。3 3、提高地震勘探精度提高地震勘探精度分辨率分辨率以往的地震勘探只能接收到中、低频成分的地以往的地震勘探只能接收到中、低频成分的地震波。地震波频率低,分辨能力就低,所以地震资震波。地震波频率低,分辨能力就低,所以地震资料只能分出厚度为几十米到上百米的大套地层。料只能分出厚度为几十米到上百米的大套地层。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要求地震工作者不仅能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要求地震工作者不仅能搞清大套地层,而且还要准确
22、地划分出十几米甚至搞清大套地层,而且还要准确地划分出十几米甚至几米厚的薄层,这就需要研究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几米厚的薄层,这就需要研究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即分辨率问题。即分辨率问题。地震勘探分辨率地震勘探分辨率提高分辨率要求减小采样周期和道间距提高分辨率要求减小采样周期和道间距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核心问题是提高高频成分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核心问题是提高高频成分的能量,它要求地震仪相应提高采样速率,即缩的能量,它要求地震仪相应提高采样速率,即缩短采样周期短采样周期T。为了保证不产生空间假频,要求道间距小于或等为了保证不产生空间假频,要求道间距小于或等于地震信号最小波长的于地震信号最小波长的14,
23、即,即4、勘探深度勘探深度速度是地震勘探的重要参数,为了求准深层速速度是地震勘探的重要参数,为了求准深层速度,一般认为,最大炮检距应与界面深度相当。为度,一般认为,最大炮检距应与界面深度相当。为了扩大勘探深度就应增加排列长度。了扩大勘探深度就应增加排列长度。勘探分辨率与勘探深度的提高都要求增加仪器勘探分辨率与勘探深度的提高都要求增加仪器的记录道数的记录道数。最大炮检距与界面深度相当。为了扩大勘探深最大炮检距与界面深度相当。为了扩大勘探深度就应增加排列长度,而提高分辨率又要求缩小道度就应增加排列长度,而提高分辨率又要求缩小道间距,因而就更需要增加道数。间距,因而就更需要增加道数。第第5节节地震资
24、料的处理地震资料的处理对野外取得的地震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以对野外取得的地震资料必须进行加工处理,以便消除或压制地震记录中的噪音,改善或加强地质便消除或压制地震记录中的噪音,改善或加强地质信息,提高有效波的分辨率,为解释提供可靠的基信息,提高有效波的分辨率,为解释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础数据。反射波资料的处理方法有数值校正、数字滤波、反射波资料的处理方法有数值校正、数字滤波、速度分析,叠加处理等。速度分析,叠加处理等。一一.数值校正数值校正1.动校正动校正:介质均匀时,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介质均匀时,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曲线。将各道记录的反射波旅行时将各道记录的反射波旅行
25、时ti逐点地校正为各逐点地校正为各检波点至炮点检波点至炮点O的中点处的回声时间的中点处的回声时间t0,这时时,这时时距曲线就变成了一条水平直线。距曲线就变成了一条水平直线。动校正值动校正值(称为正常时差称为正常时差)titit0将各道记录的反射波旅行时将各道记录的反射波旅行时ti逐点地校正为各逐点地校正为各检波点至炮点检波点至炮点O的中点处的回声时间的中点处的回声时间t0,这时时,这时时距曲线就变成了一条水平直线。距曲线就变成了一条水平直线。动校正值动校正值(称为正常时差称为正常时差)titit0通常将校正后时间轴翻转向下,此时通常将校正后时间轴翻转向下,此时t0同相轴就同相轴就可以近似地反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物探 工程 物探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