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哲学课件.ppt(1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生哲学课件人生哲学课件一、人的定位1、纵的坐标: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间,要顶天立地。这说明人具有独立性。2、横的坐标:人生活在人与人之间,要出人头地。这说明人具有群体性。五、人生哲学的定义凡是探讨一个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间,生活在人与人之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就是人生哲学。六、人生哲学的目的七、人生哲学的功能第一章 道家的人生哲学一、道家思想的产生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人际关系失常。老子提出“无为”思想。2、到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本加厉。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方法。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
2、去知,同于大同。二、道、德的含义1、道:道即自然之总名。“道法自然”。“道无为而无不为”;“天地生于有,有生于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2、德:德者,得也。“道生之,德蓄之”。“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三、幸福“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
3、兽成群,草木逐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雀之巢可攀缘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事,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四、人为之害“及至圣人,蹩蹩为仁,缇岐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人为的目的有两种:
4、模仿天然和改造天然。“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短,性短非所续。”五、齐物论“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均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枭之在于笼中,亦可以为得矣”。即一物有一物之好,不必强求。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扑,少私寡欲”。“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
5、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六、个人的修养庄子主张除去人们心中的私欲计划而复返于婴儿。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萧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冢,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瞬,偏不在外也。行
6、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也”。“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萧然而往,萧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道家好“愚”,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急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
7、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七、评论第二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一)时代背景 “波斯战争”后,雅典成为希腊的霸主。当时雅典人口40万,其中公民只有15万,导致许多公民无事可做。苏格拉底处于雅典由盛而衰时期,他疑惑:雅典为何会衰弱?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二)思想背景 荷马史诗的基本立场是”强权就是公理”,但此思想受到质疑。“辩士学派”容易走上相对主义,相对之后又演变为怀疑,最后,大家都只注重当下的利益了。当时哲学界分成两派:一派追求自然界的真相,另一派则专门在现实世界里寻找利益。苏格拉底处于两派之间。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
8、三)苏格拉底方法1、反诘2、普遍概念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四)苏格拉底的德行观知识即德行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五)苏格拉底关于生命的内涵观点追求真理“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二、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一)柏拉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但他不满于当时的民主政治,尤其不满于民主制复辟后处死苏格拉底的事件,希望改造国家,提出“理想国”,并为实现此,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二)思想背景苏格拉底:有形可见的世界充满变化,人间的变化也相当迅速而复杂,该如何在变化中掌握不变的本质。毕达哥拉斯:灵魂不灭。(三)理念论理念世界:原型,真实的,知识感觉世界
9、:摹本,不真实的,意见(四)洞穴说(五)柏拉图的理想国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劳动阶级一、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一)叔本华的思想背景一方面,叔本华虽是德国人,但对当时德国盛行的官方哲学思想,尤其黑格尔思想却极力反对;另一方面,当时法国拿破仑的势力正席卷欧洲,叔本华讨厌战争,因而设法避开,这与高喊普鲁士团结起来对抗拿破仑的作为大相径庭。所以,他的性格和整个时代的主流思想,一致有着很大的差距。(二)叔本华的意志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叔本华: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永不疲倦的冲动。(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1、人生是一种痛苦2、人为人是豺狼(四)叔本华的拯救方法
10、1 禁欲2 自杀二、尼采的人生哲学(一)思想背景1、希腊悲剧 酒神:狄奥尼索斯,重非理性 太阳神:阿波罗,重理性2、进化论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尼采说“劣者生存”。尼采强调一种生命力,认为生命是要求进步的,但又有困难,这就需要超人。二、尼采的人生哲学(二)虚无主义1、虚无主义的几种表现形式(1)消极的虚无主义(2)积极的虚无主义(3)赖皮的虚无主义2、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1)主人道德:肯定善就是高贵(2)奴隶道德:以弱势群体为考虑焦点二、尼采的人生哲学(二)虚无主义3、上帝死了 传统里,人们信仰上帝,但尼采说上帝死了,是因为很多人还在言行不一地信仰它,很多人的价值已经开始腐化。尼采说“上帝死
11、了”,上帝说“尼采疯了”。二、尼采的人生哲学(三)权利意志1、生命即权力意志的表现2、超人是大地的意思 超人拿破仑+歌德3、永恒复现二、尼采的人生哲学(四)人生哲理1、精神三变 骆驼狮子超人2、超人与考验第四章 扬朱的人生哲学 一、扬朱与道家的关系关于天地不仁的理解:道家:“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扬朱:天地不仁,因为自然本是盲力,其所以发生万物,乃是由于必要或偶然,并非由于目的和计划,故不能谓之仁。“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
12、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虎狼生肉者哉?”二、扬朱的人生观扬朱认为人生甚短,生前既为暂时,死后亦归断灭。“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三、扬朱的人生术眼下就能满足的欲望,是比较容易获得的,至于得花很多时间才能获得的欲望,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才能获得,扬朱一概不顾。故扬朱重肉体的快乐。四、扬朱的不顾社会制裁1、关于法律制裁:、关于法律制裁:“人
13、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色尔。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徒失当年之至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徒失当年之至乐,不能自肆于一时。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乐,不能自肆于一时。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故不为刑
14、所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故不为刑所及。及。”2、关于美名:、关于美名:“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然而舜耕于河阳,四体不得暂安,口腹不得美厚,父然而舜耕于河阳,四体不得暂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爱,弟妹之所不亲,行年三十,不告而娶,母之所不爱,弟妹之所不亲,行年三十,不告而娶,及受尧之禅,年已长,智已衰,禅位于禹,蹙蹙然以及受尧之禅,年已长,智已衰,禅位于禹,蹙蹙然以至于死。鲧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禹纂业事至于死。鲧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禹纂业事仇,惟荒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蹙蹙然以至于仇,惟荒土功,子产
15、不字,过门不入,蹙蹙然以至于死。周公摄天子之政。邵公不悦,四国流言。居东三死。周公摄天子之政。邵公不悦,四国流言。居东三年,诛兄放弟,仅免其身,蹙蹙然以至于死。孔子明年,诛兄放弟,仅免其身,蹙蹙然以至于死。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蹙蹙然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蹙蹙然以至于死。以至于死。”“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虽称之弗知,虽赏之不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虽称之弗知,虽赏之不知,与株块无以异矣。
16、桀借累世之资,居南面知,与株块无以异矣。桀借累世之资,居南面之尊,威足以震海内,纣亦借累世之资,居南之尊,威足以震海内,纣亦借累世之资,居南面之尊,威无不行,志无不从。彼二凶也,生面之尊,威无不行,志无不从。彼二凶也,生有从欲之欢,死被愚暴之名,实者固非名之所有从欲之欢,死被愚暴之名,实者固非名之所与也,虽毁之不知,虽罚之弗知,此与株块奚与也,虽毁之不知,虽罚之弗知,此与株块奚以异矣。彼四圣虽美之所归,苦以至终,同归以异矣。彼四圣虽美之所归,苦以至终,同归于死矣。彼二凶虽恶之所归,乐以至终,亦同于死矣。彼二凶虽恶之所归,乐以至终,亦同归于死矣。归于死矣。”五、杨朱的不顾任何结果杨朱所选,只是目
17、前的快乐,如果目前快乐可以享受,则以后任何结果,都可不顾。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朱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朱弗应。第五章 墨家的人生哲学一、功利派原理“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权,正也。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持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二、客观的标准1、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2、有原之者:下原查百姓耳目之实。3、有用之者:废以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人民的富庶墨家崇尚节俭,反对奢侈。“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车为服重致
18、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节葬之法: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墨家主张节葬短丧,反对音乐。“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四、关于兼爱墨子认为,一切奢侈文饰,虽都不是国家人民之利,但也并非其大害。国家人民之大害,在于国家人民之互相争斗;而其所以互相争斗的原因,则起于人之不相爱。故墨家以兼爱之说救之。五、关于宗教和政治的制裁墨子认为人性如丝,其善恶全在“所染”。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
19、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甚也。”第六章 笛卡尔、培根的人生哲学“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非一日而败。”一、信仰的要素二、进步主义产生的背景奥古斯丁:“无论何是何地,只要上帝愿意,他皆能改变任何人之恶而引之为善。谁能说上帝不能如此?不过上帝如此办时,那是他的慈悲;他不如此办时,那是按公道他不如此办。”三、笛卡尔思想四、培根思想第七章 儒家的人生哲学一、产生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出现“臣弑君,子弑父”现象。孔子要求“正名”。孔子提出“仁”。2、孔子生平3、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变本加厉,孟子提出“性善说”:孟子孟子“性善说性善说”“性善说性善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20、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性善说性善说”善端善端德行德行 仁人伦人伦 父子有亲 义 君臣有义 礼 夫妇有别 智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知性知性 尽心、存心尽心、存心 养性养性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二、道的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三、礼乐儒家认为,道德的生活,并非纯粹由于天然,也非纯粹由于人为;道德的生活,是由于“教”所“修”之“率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认为礼使“人之欲有节而得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
21、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之起源:“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必穷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四、国家的起源“尧崩。三年之 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22、。”五、宇宙的演化周易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亢龙有悔”“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宇宙中的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在宇宙的演化中,每一现象都含有自身的“否定”“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于同人”。宇宙的演化,没有止境。“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
23、受之于蒙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六、关于为道家重“无为”,儒家重“无所为”,即只须于“为”(活动)中求好,而不必计其活动以外之成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其不可而为之”。七、关于忠恕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忠:以己之所欲施于人。恕:勿以己之所不欲施于人。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
24、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厚德载物1、宽广能容2、敦厚能载“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动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厚德载物3、以柔济刚八、合理的幸福“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儒家认为我们只应于活动中求好,而活动的成功与否,则听诸命运。“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乐天知命”乐天知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25、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屈伸有度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生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贤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时,明乎成败之端,察乎治乱之纪,审乎人情,知所去就。故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污君之禄。是以太公七十而不自达,孙叔敖三去相而不自悔。屈伸有度何则?不强合非其人也。太公一合于周而侯七百岁,孙叔敖一合于楚而封十世。大夫仲存亡越而霸,勾践赐死于前;李斯积功于秦,而卒被五刑。尽忠忧君,危身安国,其巧一
26、也。或以封侯而不绝,或以赐死而被刑,所慕所由异也。故箕子去国而佯狂,范蠡去越而易名,智过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第八章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一、人生真相及人生目的“人生即人之生活”人生没有什么目的,就如山没有什么目的,水没有什么目的。人生没有目的,不等于人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二、欲与好“本来天然界中,本无所谓好与不好。但以人之有欲,诸事物之中,有为人所欲有者,有为人所欲去者,于是宇宙中有所谓好与不好之区分,于是即有所谓价值。”三、天道与人道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有些欲好,有些又不好,乃是因为此欲与他欲有冲突,而不是欲本身不好,人生的不幸也正在此。天道:无为而自然,不能不
27、遵,客观。人道:不得不然,可以不遵。欲望冲突的调和经验的冲突:杜威五法:感觉疑难、指定问题、假设解答、引申假设解答、实地证实。解决欲望的冲突:理性和、通、中(适度)四、人性与道德制度1、欲本是天然的,本无所谓善恶,但人因为欲相冲突而求和,所求之和,又不能使所有欲都包括进去,因而便有善恶之分。善:被包之欲,天理。恶:被遗落之欲,人欲。2、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因而必定要产生道德制度,所谓“盗亦有盗”,一切社会,都有道德制度。3、道家反对道德制度,要革去一切人为,恢复天然,但天然境界中,禽兽相害,人类相残,故儒家揭仁义,道家反仁
28、义。4、关于礼教吃人说,冯友兰认为一切道德制度,都不能包括一切欲,必定有被遗落而视为恶而被压抑的,即有恶。则杀一而得天下,于害中取小。故虽然有被道德制度所吃者,但可免人之相吃,因而冯友兰赞同礼教。五、关于幸与偶1、人生当中有不如意的事,有些能避免,有些不能避免;人生当中有如意的事,有些人凭努力能得到,有些人凭努力也不能得到。范缜答竟陵王说:“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溷粪者,下官是也”。第九章 人生哲学的内在含义一、人的结构和意义(一)人的结构1、灵与肉灵魂:代表个人高贵部分。肉体:代表个人的卑贱部分。
29、(1)佛教(2)基督教(一)人的结构2、男与女3、感性与知性4、德行与神秘性德性与知性不同,知性重分辨,而德性重实践;知性显示出其能控制感性,能够统治世界的能力,但德性则使一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达到完美的境地。一、人的结构和意义(二)人的意义1、冲突与调节2、竞争与互助3、施与受(二)人的意义1、冲突与调节(1)群体与群体之间,会因为利害关系的冲突而引起战争;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为争端而引起冲突。(2)对自己看不顺眼,理想太高,无法突破现实,这会引起内心冲突。(3)对于冲突,有主张调和,也有主张冲突。(4)无论何种解释,最终都要回归到自身的生命,以及自己的生活。(二)人的意义2、竞争与互助(
30、1)在自然界:(2)在人类社会:(二)人的意义3、施与受(1)施比受有福(2)犹太文明(希伯来文明)观点(3)关于施与受的理解二、人性与际遇人为何要向命运挑战?人为何会有理想?人的命运是否只有认命、抗命两种?人为什么会失落?(一)人性问题1、性善说2、性恶说3、善恶混4、无善无恶论5、分析(二)人的际遇问题人与周围人比较,当不公平时,能否接受?当理性与现实冲突,该何处理?有人喜欢算命,命是什么?孔子讲时与命自己都不能掌握,能掌握的仅仅是德,修德是为什么?福与德是否一致?有福得有命来享受,得“寿”,另要富裕,要“禄”,即“福禄寿”。(二)人的际遇问题1、命和使命本应人人平等,但实际上人人又不平等
31、,面对人生的不公平,有三种态度:(1)抗命(2)认命(3)接受事实,发挥长处(二)人的际遇问题2、理想与现实人应该有理想,但不可妄想理想不一定都能实现,当理想与现实冲突,该如何办?对待物应如何?如何完成理想的我?(二)人的际遇问题3、福禄寿人生来追求幸福,而幸福的享受又必须拥有富裕的生活条件,最后还要有命来享福。因而,福禄寿三者共同构成理想的人生。三、人际关系与人生境界(一)人际关系问题人生活在群体之中,人该如何与他人相处?人该如何适应传统习惯?人一方面有独立性,一方面有群体性,人是否应把他人当人?希伯来创世记中“三大祝福”A、个人独立性的完美B、人的群体性的完成C、人掌管世界万物,成为“万物
32、之灵”。(一)人际关系问题1、人与自己人应慎独、反省、认识自己。(一)人际关系问题2、人与人基督教观点孟子观点其他观点(一)人际关系问题3、人与物人是万物之灵,人定胜天。人为何要用物?人如何对待物?(二)人生境界问题1、真2、善3、美四、人生目的人为什么要生存在世界上?人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享福?是为了过日子?生活是否有意义?(一)人生三大问题1、生从何来(1)基督教:神创造了人。(2)进化论:人由猿猴所变。(3)人文科学:物种进化,但人应互助合作。(一)人生三大问题2、死归何处(一)人生三大问题3、应做何事在福德一致的观点看来,善恶报应,应存善念,行好事。道德取向:立志做大事,立大功。但应从
33、小事做起。如何做好事:(二)人生三大祝福个人的完美群体性的完美统御万物第十章 正确人生观设计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意义的生命不一定幸福,幸福快乐的生活也不一定是有意义的生命。应如何设计人生?先从内心开始,先培养心灵,使其接受生命的意义,然后在这意义上缔造幸福快乐的人生。一、丰饶心灵的培养1、手心向上者2、手心向下者二、面对挫折1、失败在所难免,如果没有失败,就不需要奋斗。2、并不是人人都生来都幸福,也不是凡是追求幸福的人都会快乐。追求幸福的心境及过程,才构成生命的意义。3、当遭遇挫折,怨天尤人,不但不会化解挫折,反而加重心灵的混乱。应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他们没有遭遇挫折,而是他们战胜了挫折。三、尊重生命关于自杀1、要谈生命的尊严,蝼蚁尚且贪生,人更应尊重生命。2、我们的生存不是只为了自己,在人性的群体中,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3、一个人自怀胎开始,一切都是接受的,人的生存过程,也都是接受的恩惠。在尚未尽义务回报之前,是不可以轻易结束自己生命的。四、幸福的公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逊教授提出个人幸福=物质财货/消费欲望1、当消费欲望不变时2、当物质财货不变时3、当欲望和财货都在变时快乐三级1、不怨天:2、在人祸面前坦然:3、创造幸福快乐:结束结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