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福建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建省福建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试卷能力练习试卷 B B 卷附答案卷附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教师讲解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儿化具有区分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下列可以作为举例说明的是()。A.头儿 盖儿B.鱼儿 叶儿C.人儿 棍儿D.歌儿 馅儿【答案】A2、教师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旦山陵崩”一句时,提及古人对“死亡”有很多讳称。下列文句中不含有此类讳称现象的是()。A.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D.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答案】D3、完
2、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下列回忆材料不适合的是()。A.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答案】D4、在学习了戏剧单元后,有许多学生对悲剧剧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悲剧剧作的认识,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悲剧。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A.莫里哀伪君子B.关汉卿窦娥冤C.纪君祥赵氏孤儿D.莎士比亚麦克白【答案】A5、教学最后的常青藤叶时,教师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朗读课文,理解小说宣扬人性
3、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课文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所以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这一目标是适宜的B.合理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学目标C.与作品内容相符,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D.目标行为动词设置不恰当,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答案】D6、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余因得遍观群书”中“因”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C.未若柳絮因风起D.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答案】A7、义务教育语文课
4、程标准(2018 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A.视频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B.配乐朗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C.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D.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答案】D8、学习岳阳楼记,教师讲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出这两句文意互相交错,上下互文,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又找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A.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答案】D9、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A.吴承
5、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答案】A10、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以“斗折蛇行”为例讲解词类活用的现象。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不合适的是()。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答案】D11、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入时教师先以冯骥才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发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对夫妻美在何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缺陷美”。然后拿出维纳斯石膏塑像展示,以“探讨断
6、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设疑,揭示课题。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A.整个导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B.可看出教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很熟悉,善于拿捏导入角度C.联系学生生活,于无疑处设疑,巧妙引入“缺陷美”,为揭题作铺垫D.教师直接展示断臂雕像,开门见山入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案】D12、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C.阅读是吸收
7、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答案】C13、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B.教师可根据学情,
8、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随机安排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答案】C14、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答案】C15、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 60 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
9、特点不包括()。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答案】B16、某教师在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时,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要求进行教学,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根据所有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 4JJ 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B.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
10、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C.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D.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种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加以总结,形成结论【答案】A17、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答案】A18、教学社戏一课时,教师想为学生推荐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小说。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藤野
11、先生B.孔乙己C.祝福D.伤逝【答案】B19、阅读某教师关于寓言四则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A.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B.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C.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吸引了学生注意力D.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唯一任务【答案】D20、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
12、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答案】C21、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
13、语交际的效果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答案】B22、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语句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A23、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字词,把握诗歌内容的深层含义B.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C.引导学生概括词作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D.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精神
14、【答案】B24、阅读下面散步的片段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A.该教师设计的第一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B.该教师自拟题目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深意C.该教学设计侧重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感受、理解D.该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即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答案】C25、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答案】
15、C26、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答案】B27、阅读孔乙己教学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A.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始至终的主角B.本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C.教学对话法就是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D.教师以权威
16、的形象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答案】D28、教师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时,提到了宾语前置的句法现象,并准备列举其他宾语前置的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下列不适合被选用的是()。A.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答案】D29、教师教学过秦论时提及秦孝公有“并吞八荒之心”的雄心壮志,强调“八荒”所指的地域范围。以下词语中,与“八荒”所指地域范围相差较大的一项是()。A.六合B.四海C.海内D.中原【答案】D30、教师在讲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
17、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时,举了一句与其意义相近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下面最恰当的一句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答案】A31、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边城一课时的导入语和结束语,按要求答题。A.导入语语言优美,营造了美妙的情境,具有吸引力和指向性B.导入语新颖精炼,契合了课文的思想感情C.结束语文白搭配,不易于学生明确和领会课文的主旨D.结束语含蓄隽永,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余味无穷【答案】C32、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
18、到瀑布的磅礴气势.创设了情景.营造了氛围B.这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 121 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答案】B33、学习囚绿记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内涵?教师提问后,教室内很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问题。教师继而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又为何“怀绿”?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讨论。最终总结出文章内涵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下列针
19、对教师以上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教师在首次提问无人回答后,应对学生行为及时做出正面评价,以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教师之后所提的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控,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C.后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步理解文意D.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讨论,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适度的引导作用【答案】A34、学习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后,学生对典型人物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吝啬鬼形象的作品。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A.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B.茅盾子夜C.果戈理死魂灵D.吴敬梓儒林外史【答案】B3
20、5、教学马说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其真不知马邪”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向子,下列合适的是()。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答案】B36、教学师说时,教师给学生随文介绍了古代论说文的文体知识,对于教师的这一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介绍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整体认知古代论说类议论文的特点B.随文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C.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学科的文体知识D.有助于学
21、生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答案】C37、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A.分组及布置组内任务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B.写作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C.三个实践活动难度相当体现了教师一视同仁的教学原则D.第一组学生改写所需时间过长,会耽误全班的教学进度【答案】B38、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余因得遍观群书”中“因”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C.未若柳絮因风起D.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答案】A3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
22、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A.积累整合B.感受鉴赏C.思考领悟D.发现创新【答案】A40、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A.突出了文本人物的形象特点,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B.以文章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围绕人物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C.四个问题,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在选材和表现上的艺术手法,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拓展、迁移D.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以“高贵”为中心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
23、凑,阅读中心明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答案】B41、在“文言分身”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搜集一词多义的句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A.圣心备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B.籍吏民承籍有宦官C.荆轲和而歌对酒当歌D.七月既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案】C42、教师在讲授红楼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时,下列情节不相关的一项是()A.探宝钗黛玉半含酸B.埋香冢飞燕泣残红C.林潇湘魁夺菊花诗D.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答案】D43、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
24、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答案】C44、在学习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学生对这种短小精悍但却哲理丰富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B.契诃夫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C.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著名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D.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等【答案】C45、阅读以下课后
25、作业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A.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B.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C.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D.提示内容对学生完成作业没有帮助【答案】D46、某教材设置了“满怀豪情,放声高歌走进宋词豪放派”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C.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D.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答案】A47、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组歌后,教师为让学生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2023 教师资格 中学语文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练习 试卷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