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_《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第1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pdf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_《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第1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_《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第1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从圈层作用看地貌和土壤从圈层作用看地貌和土壤第三节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第第 1 1 课时课时一、选择题一、选择题黄河临河段地处河套平原,河床宽浅,河道横向变化幅度大。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下图示意 19882014 年黄河临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 13 题。1该河段河道明显变宽的年份是()A1989 年C2000 年220062007 年期间,该河段()A流速增快C结冰期延长B输沙量增大D径流量变小B1991 年D2013 年32001 年后,该
2、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是()A上游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大B上游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C上游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D宁夏平原灌溉引黄河水增多【答案】1.B2.D3.C【解析】第 1 题,读图可知,1991 年左岸与右岸均为正值,说明以侵蚀为主,河流两岸均受侵蚀,说明河道变宽,故选 B。第 2 题,读图可知,20062007 年期间,该河段左岸侵蚀减弱,右岸淤积增强,说明外力以淤积为主,径流量变小,D 对。流速增快,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应以侵蚀为主,A、B 错。结冰期长短与气温变化有关,与淤积和侵蚀关系不大,C 错。故选 D。第 3 题,读图可知,2001 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
3、是由于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所致,极有可能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或者植被恢复有关,故选 C。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 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5 题。4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地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A干旱地区冲积扇面积大B干旱地区河流落差小C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大D湿润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5干旱地区的聚落适宜布局在()A冲积扇扇缘C冲积扇扇顶【答案】4.D5.A【解析】第 4
4、 题,干旱区冲积扇形态明显,主要原因是冲积扇形成后受到的流水侵蚀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了河流出山口,而不会被流水搬运更远。而湿润区河流落差不一定小,如西南地区;湿润区河流流量更大,搬运能力更强,所以湿润区的冲积扇形态不显著。故选 D。第 5 题,根据流水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冲积扇扇缘的土壤颗粒小;冲积扇地形是出山口(扇顶)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聚落多分布于此。故选 A。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鲁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 一册 探秘 澜沧江 湄公河 流域 河流 地貌 课时 同步 练习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145912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