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社会行为课件.pptx





《人类的社会行为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的社会行为课件.pptx(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人类的侵犯行为人类的侵犯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2一一.社会行为的基础社会行为的基础 在人类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家及其他行为科学家争论的问题。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起,有关人性及人类行为是由遗传或是由环境决定的争论就一直纠缠着人们。3(一)遗传与环境作用(一)遗传与环境作用亚里士多德遗传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人们过分地强调外界环境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麦独孤在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就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遗传的本能因素能因素。社会学习
2、理论就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决定的。(整合)(整合)“遗传和环境因素到底对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从根本上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行为的本质。4(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生物学理论的观点:生物学理论的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基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的生存,不适应的则被淘汰。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
3、大小不一样。智力的遗传要多一些,50-80%,而一些行为的遗传性则小一些。5家家庭庭环环境境: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这一点已经被许多领域的心理学家所证实。文文化化环环境境:环境影响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层次是文化。与生物进化一样,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文化进化是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它往往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专栏5-1 人是文化动物吗?(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6(四)(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1
4、.遗传建构环境遗传建构环境:Scarr认为,孩子的遗传特征与他的养育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用遗传特征建构生活环境,建构有三种形式:被动型被动型(Passive kind):父母向孩子提供遗传特质和经验,使遗传与环境不可避免地发生关系,如家里的藏书量和父母对读书的兴趣对孩子的影响。唤起型唤起型(Evocative kind):孩子在遗传基础上作出某种反应后,反应进一步强化了遗传特征,如爱笑的孩子受到的关注比消极的孩子多,而受到关注本身又会强化笑的行为。主动型主动型(Active kind):基于遗传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72.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行为遗传学的证据:两个前
5、提两个前提:一种心理或行为(比如智力分数),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相一致,那它就可以归于遗传;一种心理或行为(攻击行为),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就认为它由环境决定。三种研究思路三种研究思路:A.A.家系研究家系研究(Family study):Gottesman发现在亲属当中出现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是一般人群的913倍。从个体的角度看,孩子的智商与生母的智商相关更高;同时也发现,从群体的平均智力来看,却与养父母的更相似。(霍恩的收养研究)8B.B.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Twin study)同卵双生子(Monzygotic)和异卵双生子(Dizygo
6、tic):前者的遗传信息是后者的两倍,所以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加以估计:H2=2(Rmz-Rdz),其中H 代表遗传可解释的变异,Rmz和Rdz分别代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智力相关系数。例如,同卵双生子之间智力相关为0.75,异卵双生子之间智力相关系数为0.50,则H2=2(0.75-0.50)=0.5=50%,也就是说智商差异的50%源于遗传。9C.C.概率渐成论概率渐成论Gottlieb(1998)在心理学评论 上发表、,从概率渐成论(probabilistic epigenesis)的角度分析了遗传与环境在生物学基础上如何对人起作用。他指出,分子生物学强调基因对蛋白质结构的作用是通过DN
7、ARNA蛋白质合成。与此相反,概率渐成论则认为是来自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环境信息激活了DNA,从而产生了适当的蛋白质。Tooby等人也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在有机体的发展中,基因起了一部分作用,环境则起着另一种作用,二者的协作是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前提。例:对70岁的老人与25岁的年轻人 沉默寡言的归因沉默寡言的归因10(一)(一)侵犯行为概述侵犯行为概述1.1.侵犯:侵犯: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三个方面:u是行为,不是意图,伴随意图u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u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 另外,区分敌对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是有意义的。专栏专栏5-2 5-2 两种
8、不同的侵犯行为两种不同的侵犯行为二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人类的侵犯行为112 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u“杏仁核”u复合胺、雄性激素u遗传因素3.3.文化与侵犯行为文化与侵犯行为 例:1997年,120个儿童,四岁的孩子讲故事。4.4.愤怒与侵犯行为(愤怒与侵犯行为(P88P88)人们为什么会愤怒?人们为什么会愤怒?u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对待暴力的策略以牙还牙u受到挫折:生活中的挫折来自哪些方面u归因:知觉到的意图有意或者无意12挫折挫折-侵犯理论:侵犯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会增加一个人作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挫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必然结果,二者之
9、间是一种因果关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对意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折的时候,人们才侵犯他人。13愤怒的人会怎样做?愤怒的人会怎样做?n口头或象征性攻击口头或象征性攻击(82%49%);拒绝或收回某些利益(59%41%);身体攻击(40%10%)。n间接的攻击行为间接的攻击行为:诅咒(42%34%);伤害对冒犯者有重要意义的东西(25%9%)。n替代性攻击替代性攻击:攻击无生命物体(32%28%);攻击另一个人(24%25%)。n非攻击行为非攻击行为:平静活动(60%60%);就此了事不伤害无礼者(59%59%)。括号内前一个数字为侵犯冲动,后一个
10、数字为实际的表现括号内前一个数字为侵犯冲动,后一个数字为实际的表现14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对侵犯行为的学习: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暴力和侵犯行为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学习得来的,其中最著名的学习理论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认为,儿童侵犯行为的获得并不一定要以其亲身获得奖励或惩罚为前提,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从事此类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而学会这类行为,他把这种学习称为模仿学习。15(二)和侵犯有关的因素(二)和侵犯有关的因素1.1.温度:温度: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Baron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
11、,暴乱的数量最多,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研究案例:司机在路口的行为研究案例:司机在路口的行为 162.2.兴奋转移:兴奋转移: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Zillmann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时发现,由其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他认为兴奋转移不仅发生于爱情中,也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发生。启示:不要惩罚那些已经愤怒的人启示:不要惩罚那些已经愤怒的人 173.3.侵犯性线索侵犯性线索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
12、,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比赛中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赛中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184 4.去个体化: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上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Zimbardo认为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个体从群众中所获得不败感,即认为群体是战无不胜的;个体在群众中具有匿名性,即没有人可以认出自己,因而不必为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负责任。对群体事件的处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心理原理?对群体事件的处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心理原理?专栏专栏5-35-3 谁是真正的刽子手?195.5.酒精酒精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设。过量
13、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壮人胆”。大大多多数数的的研研究究人人员员则则认认为为酒酒精精降降低低了了人人们们对对侵侵犯犯行行为为的的控控制制,HullHull等等人人称称之之为为“去去抑制抑制”。206.6.社会赞许与模仿:社会赞许与模仿:如果一个你所尊重的人或者组织表现出了攻击,将会对很多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宗教)侵犯性的模仿会发生在所有人的身上。例:儿童模仿运动员、父母 217.7.荣誉文化:荣誉文化:美国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在尊严受到挑战的时候更容易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类 社会 行为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