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课件.ppt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然灾害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概述我国幅员辽阔,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十多年来发生的南方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等大型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而且对当地的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自然灾害造成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传染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威胁着灾区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护灾区人民健康、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减轻灾区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海啸、洪涝、泥石流等。2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自然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防控对策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目录3Part.01自然
2、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4自然灾害后传染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供水系统毁损食物短缺燃料短缺水体污染居住条件破坏人口迁徙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 灾后饮用水系统严重破坏,供水中断,粪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积、尸体腐烂等污染水源,生活用水被污染的机会增加。供水系统损坏四川巴塘曾因旱灾而发生了较大范围的细菌性痢疾流行。在一些低洼盐碱地区,水旱灾害还会造成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影响饮用水中的含盐量和pH值。当水中的pH值与含盐量升高时,利于霍乱弧茵的增殖。因而在一些传统的霍乱疫区,常会因水旱灾害而造成霍乱的再发,并且有时延续较长时间。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贮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
3、食源性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此外,洪涝灾害常伴随阴雨天气,粮食极易霉变。而当灾害发生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时,食物的腐败变质极易发生。食物短缺燃料短缺在洪涝灾害中被洪水围困的灾区群众,或是由于地震灾害导致交通阻碍受困的灾区群众。燃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灾区群众喝生水,进食生冷食物,从而增加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的可能。在严重的自然灾害短期内难以恢复时,燃料短缺可能造成居民个人卫生水平的下降。特别是进入冬季,人群仍然处于居住拥挤状态,可能导致体表寄生虫的寄生和蔓延,从而导致一些本来已处于控制状态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等重新流行。露宿使人们易于受到吸血节肢动物的袭击。在这一阶段,虫媒传染病的发病可能会增加
4、,如疟疾,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等。人口居住的拥挤状态,有利于一些通过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流行,如红眼病等。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到冬季,则呼吸道传染病将成为重要问题,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居住条件破坏人口的大规模迁徙,首先是给一些地方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我国云南历史上最近一次鼠疫大流行,就是从人口流动开始的。当灾区的人口外流时,可能将灾区的地方性疾病传播到未受灾的地区;更重要的是,当灾区开始重建,人口陆续还乡时,又会将各地的地方性传染病带回灾区。如果受灾地区具备疾病流行的条件,甚至可能造成新的地方病区。人口迁徙Part.02自然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防控对策111.基本资料的积累2
5、.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定3.应急队伍及物资准备灾害前期1.重建疾病监测系统和安全饮水系统2.做好环境卫生整治3.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并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灾害后期灾害冲击期 以紧急救护为目的医疗队,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饮水消毒制剂和预防与处理肠道传染病的药物,以控制最初的疾病暴发流行。后效应期 做好灾后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其采取如加强监测、补充免疫等措施,也是灾后传染病控制工作的非常重要的方面。01020304自然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防控对策Part.03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131.识别传染病风险因素2.风险评估应关注的重点传染病(呼吸道、消化道、虫媒等传染病)风险评估重点解决集中式供水、集中安
6、置点的饮水安全问题。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建立水质卫生监测体系。饮水卫生正确的饮用水消毒;必要的时候,可使用消毒剂对污染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监测是预防灾后传染病流行和暴发的重要环节。灾后的传染病监测与暴发控制关键是做好人类排泄物、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遇难者遗体的正确处理,减少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环境卫生坚持食品卫生“全程控制”的原则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是灾后防病工作重点。食物与营养010305020406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1.要做好灾后预防接种需求评估2.根据受灾地区传染病监测和评估结果,结合灾区实际情况,可分别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应急接种和重
7、点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需要建立并完善县、乡、村及灾区群众集中安置点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机制。科学评估确定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确定目标人群和传播的核心信息。健康教育07081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2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3自然灾害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自然灾害各种重点传染病防控15常见肠道传染病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病毒类肠道传染病 最值得注意的是轮状病毒(B组)腹泻,又名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该病毒 1982年被确定为大规模病毒性腹泻流行的病因,发病高峰年份曾造成百万人口发病的大流行,且流行缺乏严格的季节性。因此,在洪水灾害发生期间及发生后应对该病的流行予以重视。细菌性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
8、、伤寒、菌痢及感染性腹泻病等。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灾区主要表现在水电设施遭到破坏,城市严重缺水,粪便、污物得不到及时清理,病原体污染水源、厕所等外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大量人畜死亡,遇难者遗体和动物尸体清理困难,腐烂发臭,蚊蝇孽生;卫生机构瘫痪,医疗服务不能满足需求;房屋倒塌,灾区群众居住集中,人与人间接触的机会增加,由于灾害的发生,自然环境被破坏、正常生活生产次序被打乱,当地群众身体抵抗力下降灾区肠道传染病主要流行因素171.防止“病从口入”,重点向群众宣传不喝生水喝开水;2.食物要彻底煮熟;3.熟食品要有防蝇设备;4.接触排泄物后,应立即洗净手;5.及时安全处理病人的排泄物。1.常规病
9、例报告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灾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疾控、临床等人员及时赶赴疫情发生地,按照突发事件处置的原则和方法,积极查找危险因素,在最短的时间将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在灾区建立或完善肠道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确定监测内容、报告程序和方法,开展应急监测,实行日报制度,每天分析疫情的动态,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为灾后肠道传染病的防控科学依据。开展应急监测和预警灾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加强疫情报告及时有效处置疫情开展健康教育 对肠道传染病的总体防控措施、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指导灾区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评估18
10、灾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遵循常规监测与应急整治的原则,在病媒生物密度不高或未发生媒介相关疾病时,以加强环境治理,辅以药物杀火的常规工作为主;一旦监测发现媒介生物密度过高或媒介生物性疾病流行,应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个人防护和环境治理的措施。大多数自然疫源性疾病与家栖的和野生的啮齿类动物有关。灾害发生后,大量的灾民和家畜被困,灾害造成房屋大量破坏,也会导致人与家畜之间的关系异常密切,使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易于传播。在一些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如鼠密度过高极易引起因水灾造成钩端螺旋体病的暴发。病媒生物的监侧与控制宿主动物的监测与控制12灾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与控制19 肾综合征出血热钩体病流行性乙
11、型脑炎常见灾区自然疫源性疾病 疟疾血吸虫病鼠疫 炭疽布鲁氏菌病鼠疫 经呼吸系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复杂、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等。传染病病人是呼吸道传染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所有呼吸道传染病都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传播方式,特别是在灾害发生后的居民安置点容易造成传播。一些呼吸道传染病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人体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病原体型别较多或发生变异,都可造成类似病原体传染病的再次流行。流行环节 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秋冬或冬春季节,与居住密集,以及气候寒冷或气温骤变使人体抵抗力如呼吸道粘膜局部抵抗力降低有关
12、。传染源自然灾害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季节性自然灾害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监测、发现与报告 灾害发生后,灾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灾种、灾害范围、波及的人群、医疗机构受损情况以及当地既往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确定监测内容、报告程序和方法,开展应急监测。实行日报制度,每天分析疫情的动态,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为灾后传染病的防控科学依据。特别注意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工作。22流行病学特点疫情或突发卫生事件的调查现场调查及采样用品现场个人防护用品现场消杀用药品器械密切接触者追踪灾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疾控、临床等人员及时赶赴疫情发生地,按照突发事件处置
13、的原则和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做好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相应疾病监测和控制工作,保证高水平的接种率,巩固免疫屏障。其他尚未纳入免疫规划管理的疫苗针对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工作本着群众自愿的原则,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做好相关疫苗接种工作。疫苗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其它呼吸道传染病1.隔离治疗病人2.密切接触者管理3.带菌者服药4.保护易感人群5.做好环境的清洁与消毒6.健康教育防控措施灾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疾控、临床等人员及时赶赴疫情发生地,在开展调查的同时开展传染病的控制,做到边调查边控制。24 灾后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染病发病可能呈现与正常时期不同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短期的病例数下降并不能代表疾病风险解除,持续的监测数据收集和疫情评估研判是做好灾后传染病监测与防控的基础。感谢聆听联系邮箱:2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