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第十章传染病患者的护理》-病毒性肝炎课件.ppt
《内科护理学《第十章传染病患者的护理》-病毒性肝炎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护理学《第十章传染病患者的护理》-病毒性肝炎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节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各型肝炎病毒的灭括法掌握各型肝炎病毒的灭括法2.说出各型肝炎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说出各型肝炎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3.了解发病机制了解发病机制4.掌握特征性表现掌握特征性表现5.熟记预防措施熟记预防措施6.能提出护理诊断或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能提出护理诊断或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v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简称肝炎,是由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已确定的引起病毒性肝炎的性传染病。目前已确定的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有甲型、乙型
2、、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有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虽病原不同,但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虽病原不同,但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均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和肝基本相似,均以疲乏、食欲减退、肝大和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概概 述述类型及流行概况类型及流行概况五型五型:甲、乙、丙、丁、戊型甲、乙、丙、丁、戊型 另外新发现的己、庚型病毒另外新发现的己、庚型病毒两类两类:经消化道传播:甲型、戊型经消化道传播:甲型、戊型 经血液传播:乙型、丙型、丁型经血液传播:乙型、丙型、丁型 甲、戊型肝炎表现为甲、戊型肝炎表现为急性肝炎急性肝炎,
3、病程约,病程约2-42-4个月,可个月,可呈暴发流行。呈暴发流行。乙、丙、丁、庚型肝炎多表现为乙、丙、丁、庚型肝炎多表现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病程超,病程超过过6 6个月,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个月,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关系。1.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v属小属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呈球形颗粒、无包膜,病毒科嗜肝病毒属,呈球形颗粒、无包膜,直径直径2732nm。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随胆汁。感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随胆汁经肠道排出;感染人体的经肠道排出;感染人体的HAV只有只有1个血清型和个血清型和1个
4、个抗原抗原-抗体系统。抗体系统。v抵抗力较强,能耐酸硷和低温,在污水、淡水、海抵抗力较强,能耐酸硷和低温,在污水、淡水、海水、泥土及贝壳类动物中可存活数月,但对热和紫水、泥土及贝壳类动物中可存活数月,但对热和紫外线敏感,煮沸外线敏感,煮沸5分钟或照射分钟或照射1小时即可灭活。此外,小时即可灭活。此外,余氯余氯1015PPM30分钟或分钟或3甲醛甲醛5分钟也可使之分钟也可使之灭活。灭活。【病原学病原学】图图 HAVHAV电镜照片,无包膜,球形,电镜照片,无包膜,球形,2020面体对称面体对称 HAVvv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人类乙肝病毒属嗜肝人类乙肝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病毒科v
5、电镜下可见到三种不同形态的颗粒:电镜下可见到三种不同形态的颗粒:直径约直径约42nm的大圆球状颗粒,它由双层衣壳和的大圆球状颗粒,它由双层衣壳和核心组成核心组成直径约直径约22nm的小圆球状颗粒的小圆球状颗粒直径约直径约22nm,长度为,长度为50nm500nm的管状颗粒。的管状颗粒。2.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嗜肝嗜肝DNA病毒科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肝正肝DNA病毒属病毒属电镜:电镜:3 3种形态种形态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2.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6、B virus,HBV)v大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又名(又名Dane颗粒),颗粒),包膜含有乙型肝炎表包膜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内含环状双股,核心部分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聚合酶合酶(DNA-P)、核心抗原、核心抗原(HBcAg)和和e抗原抗原(HBeAg),是病,是病毒复制的主体,具有传染性。毒复制的主体,具有传染性。v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v管状颗粒管状颗粒 两者只是两者只是HBV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的病毒颗粒,仅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的病毒颗粒,仅为空心包膜,不含核酸,主要成分为为空心包膜,不含核酸,主要成分为HBsAg,本身无,本身无感染性,但有抗原性,故可为制
7、备乙肝疫苗之用。感染性,但有抗原性,故可为制备乙肝疫苗之用。HBV在肝细胞内合成后释放入血,也存在于唾液、精液及阴在肝细胞内合成后释放入血,也存在于唾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等各种体液中。道分泌物等各种体液中。vHBV的抵抗力:的抵抗力:能耐受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能耐受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可使之灭活;戊二醛、过氧乙酸等也有较好可使之灭活;戊二醛、过氧乙酸等也有较好的消毒效果。的消毒效果。HBV的基因组容易发生突变,的基因组容易发生突变,对血清学指标的检测产生影响,且与肝炎慢对血清学指标的检测产生影响,且与肝
8、炎慢性化、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性化、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3.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属黄病毒科,属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极易变异,不易被机体清除;但对有病毒,极易变异,不易被机体清除;但对有机溶剂敏感,加热机溶剂敏感,加热1005分钟、氯仿分钟、氯仿(1020)、甲醛、甲醛(1:1000)6小时、高压蒸汽和紫外线照射等可使之灭活。小时、高压蒸汽和紫外线照射等可使之灭活。4.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是一种缺陷的是一种缺陷的RNA病毒,呈球型颗粒,其内部含病毒,呈球型颗粒
9、,其内部含HDAg和基因组和基因组HDV RAN,却以,却以HBsAg作为外壳,故必须与作为外壳,故必须与HBV共存才能复制、共存才能复制、增殖。多数情况下增殖。多数情况下HDV是在是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感染的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但也可与但也可与HBV同时感染人体(协同感染)。同时感染人体(协同感染)。5.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属萼状病毒科。属萼状病毒科。为无包膜球形为无包膜球形RNA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经胆道随粪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经胆道随粪便排出,发病早期可在感染者的粪便和血液中存在。便排出,发病早期可在感染者的粪
10、便和血液中存在。HEV对对高热、氯仿敏感。高热、氯仿敏感。甲型和戊型肝炎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染源为传染源为急性肝炎患者和亚临床感染急性肝炎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者;发病前前2周至起病后周至起病后1周从粪便排出病毒量最多,传染性周从粪便排出病毒量最多,传染性最强;由于亚临床感染者数量较多,且不易识别,最强;由于亚临床感染者数量较多,且不易识别,因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因而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传染源包括传染源包括急、慢性患者、亚临床感染者外及急、慢性患者、亚临床感染者外及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者其中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最主要的其中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最主要的传
11、染源,且传染性贯穿于整个病程,但传染性的强传染源,且传染性贯穿于整个病程,但传染性的强弱则与病毒复制指标有关。弱则与病毒复制指标有关。【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染源 甲型和戊型肝炎甲型和戊型肝炎 以以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为主,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污染的手、玩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污染的手、玩具、用具等污染食物或直接经口传播。水源具、用具等污染食物或直接经口传播。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可导致其爆发流行,苍蝇和蟑和食物的污染可导致其爆发流行,苍蝇和蟑螂在传播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螂在传播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乙型、丙
12、型和丁型肝炎 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最主要传播途径最主要传播途径 输注含肝炎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使用染有病毒的输注含肝炎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使用染有病毒的注射器、医疗器械、意外针刺伤或血液透析、脏器移植注射器、医疗器械、意外针刺伤或血液透析、脏器移植等;共用牙刷和剃刀、纹身、纹眉等;共用牙刷和剃刀、纹身、纹眉 体液传播体液传播:HBV可通过各体液排出体外可通过各体液排出体外 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等,以精液和阴道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等,以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染性较大分泌物传染性较大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导致婴幼儿导致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感染的重要途径 主要经胎盘、分娩、哺乳和喂养
13、等方式传播,其中主要经胎盘、分娩、哺乳和喂养等方式传播,其中以围产期和分娩过程中传播为多见。以围产期和分娩过程中传播为多见。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v甲型肝炎:甲型肝炎:以学龄前儿童多见,其次是青年人,但以学龄前儿童多见,其次是青年人,但6个月以个月以下的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下的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HAV而不易感,成人甲而不易感,成人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达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达90%,感染后可获持续或,感染后可获持续或终身免疫终身免疫v乙型肝炎:乙型肝炎:以婴幼儿、青少年多见,感染时年龄越小,越以婴幼儿、青少年多见,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HBV
14、携带状态。随携带状态。随年龄增长而易感性降低年龄增长而易感性降低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v丙型肝炎:丙型肝炎:对各年龄组普遍易感,且不同对各年龄组普遍易感,且不同HCV株之间无交叉株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免疫反应v戊型肝炎戊型肝炎:以青壮年多见,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孕妇以青壮年多见,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孕妇感染感染HEV后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未发现后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未发现对对HCV、HDV和和HEV有保护性抗体有保护性抗体 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v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经口感染,由肠道入血,导致短暂的病毒血症,经口感染,由肠道入血,导致短暂的病毒血症,侵入肝脏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但并不直
15、接损伤侵入肝脏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但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其损害作用可能是免疫介导所致。然后肝细胞,其损害作用可能是免疫介导所致。然后HAV随胆汁从肠道排出体外。随胆汁从肠道排出体外。HAV 感染有自限性,感染有自限性,无慢性化或病毒携带状态。无慢性化或病毒携带状态。【发发病机制与病理病机制与病理】(一)发病机制(一)发病机制v乙型肝炎乙型肝炎 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HBV通过注射或破损皮肤黏膜进通过注射或破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后迅速入血,到达肝组织和其他脏器引起相应的病理入人体后迅速入血,到达肝组织和其他脏器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改变 HBV并不直接损害肝细胞,是由其诱发的免疫反
16、应造成并不直接损害肝细胞,是由其诱发的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损伤,即机体在清除肝细胞损伤,即机体在清除HBV的过程中(免疫应答)损伤的过程中(免疫应答)损伤肝细胞。故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况,肝细胞。故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况,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多可彻底清除病毒而痊愈表现为急性时多可彻底清除病毒而痊愈表现为急性感染经过;感染经过;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耐受或病毒发生变异时,、免疫耐受或病毒发生变异时,则难以彻底清除病毒,从而导致乙肝慢性化;而慢性无症状则难以彻底清除病毒,从而导致乙肝慢性化;而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发病机制与遗传等因素、年龄
17、有关,初次感携带者的发病机制与遗传等因素、年龄有关,初次感染染HBV年龄越小,慢性携带率越高年龄越小,慢性携带率越高【发发病机制与病理病机制与病理】(一)发病机制(一)发病机制v丙型肝炎丙型肝炎 HC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可能与病毒直接致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可能与病毒直接致病作用及免疫损伤有关,而病毒在血中水平低、具病作用及免疫损伤有关,而病毒在血中水平低、具有泛嗜性、易变异等特点可能与有泛嗜性、易变异等特点可能与HCV易慢性化有关;易慢性化有关;复制状态的复制状态的HDV与肝损害有密切关系,而免疫应答与肝损害有密切关系,而免疫应答可能是导致肝损害的主要原因;戊型肝炎的发病机可能是导致肝损害的
18、主要原因;戊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甲型肝炎相似。制与甲型肝炎相似。【发发病机制与病理病机制与病理】(一)发病机制(一)发病机制 肝损害表现为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肝损害表现为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肝细胞再生。肝细胞再生。【发发病机制与病理病机制与病理】(二)病理(二)病理v各型肝炎潜伏期各型肝炎潜伏期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 1545日(平均日(平均30日)日)乙型肝炎乙型肝炎30180日(平均日(平均6090日)日)丙型肝炎丙型肝炎 15150日(平均日(平均40日)日)丁型肝炎丁型肝炎 28140日日 戊型肝炎戊型肝炎1
19、070日(平均日(平均40日)日)v按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分类按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急性肝炎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淤胆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肝炎肝硬化。【临临床表床表现现】甲型和戊型肝炎多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甲型和戊型肝炎多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也可发生。临床上急性肝炎又分丙型、丁型也可发生。临床上急性肝炎又分为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和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临床表床表现现】(一)(一)急性肝炎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总病程甲、戊型多见,总病程1 14 4个月个月黄疸前期(平
20、均黄疸前期(平均5 57d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黄疸期(黄疸期(2 26 6周):周):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恢复期(恢复期(1 12 2月):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肝功能复常 v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黄疸前期相似。可发
21、生于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 v常见于乙、丙、丁型肝炎常见于乙、丙、丁型肝炎 v轻度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 可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指标仅肝功能指标仅1 1或或2 2项轻度异常。项轻度异常。v中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肝脏肿大,伴肝病面肝炎症状,肝脏肿大,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
22、,进行性脾肿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大,肝功能持续异常。v重重度慢性肝炎度慢性肝炎具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重型肝炎重型肝炎(肝衰竭)(肝衰竭)各型肝炎均可引起,占各型肝炎均可引起,占0.2%0.5%0.2%0.5%,病死率高。,病死率高。病因及诱因复杂病因及诱因复杂:重叠感染、妊娠、重叠感染、妊娠、HBVHBV前前C C区突区突变、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变、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感染等。等。v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重症肝炎 v亚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
23、肝炎v慢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 极度乏力;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尤常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及顽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尤常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及顽固呃逆;固呃逆;黄疸迅速进行性加深;(每天上升黄疸迅速进行性加深;(每天上升 17.1 17.1 mol/Lmol/L或或 大大于正常值于正常值1010倍)倍)出血倾向进行性加重,后期消化道大出血;出血倾向进行性加重,后期消化道大出血;腹胀明显,出现腹水;后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腹胀明显,出现腹水;后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出现肝性脑病表现;出现肝性脑病表现;肝浊音界缩小;肝浊音界缩小;酶酶胆分离;胆分离;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
24、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40%。病程一。病程一般不超过般不超过3 3周,常因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电解质周,常因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而死亡。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而死亡。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重症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进展迅速进展迅速,出现肝衰竭出现肝衰竭,起起起起病较急,发病病较急,发病病较急,发病病较急,发病15d15d26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周内出现肝衰竭症候群。易转化为肝硬化,病程可长达易转化为肝硬化,病程可长达易转化为肝硬化,病程可长达易转化为肝硬化,病程可长达3 3周
25、至数月周至数月周至数月周至数月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在慢性肝性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上述表现,在慢性肝性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上述表现,在慢性肝性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上述表现,在慢性肝性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上述表现,预后差,病死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亚急性重症型肝炎亚急性重症型肝炎亚急性重症型肝炎亚急性重症型肝炎慢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 淤胆型肝炎淤胆型肝炎 v亦称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毛细胆管炎型肝炎。以长时间肝内梗阻性黄疸。以长时间肝内梗阻性黄疸为突出表现的一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章传染病患者的护理 内科 护理 第十 传染病 患者 病毒性肝炎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