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课件.ppt





《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课件.ppt(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因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个体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机体正常发育机体正常发育 身体的发展身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个体发展 体质不断增强体质不断增强 认识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感觉感觉.知觉知觉.记忆记忆.思维等思维等)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 意向的发展意向的发展(需要需要.兴趣兴趣.情感情感.意志等意志等)个体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个体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
2、方面的变化过程,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化过程,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个性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教育只有遵循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起到教育良好效果,否则,教育将其负向功能。(1)规律1研究发现:人身体的发育是从“头部、躯干向四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进行的,行为的发展是先爬后行再跑;心理的发展中先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以后逐渐发展了有意注意;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情感的发展是先有喜、怒、惧等一般情感,而后出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等。思考: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青少年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结论(规律1):
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思考:教育过程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和思想品德培养,都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的规律的。(2)规律2教育心理的研究结果:人从出生到成熟分为六个连续而又互相区别的阶段,即乳儿期(出生1周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5、6岁,相当幼儿园阶段);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相当小学阶段);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岁,相当初中阶段);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4、
4、1517、18岁,相当高中阶段),成年期(18 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思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青少的身心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呢?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着有规律的更替,在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一个时期后,就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把身心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因此,不论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每两个阶段都有很大差异。如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感性经验作支持。青年期的学
5、生,抽象思维居于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规律2:个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2:个体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应该循循序渐进序渐进。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也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还应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所以,好的大学教师不一定是好的小学教师。不能认为大学教师的水平一定高于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我国幼儿园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3)规律3.研究材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几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出生的第一
6、年,这一年中身高增长25公分,体重增23公斤。第二次是6、7岁,身高体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大脑和心理的变化明显,脑重量达到成人的90以上,心理状况为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三次是青春期,女孩12、13岁,男孩14、15岁,身高增长78cm,体重增长56kg。思考:这组材料说明青少年身心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呢?结论(规律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思考: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教育措施:根据这种不平衡性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3)规律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所谓教育的“关键期”(也叫关键年龄、最佳年龄、临界期、敏感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7、成效最大。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两个例子:印度狼孩、日本失踪士兵例子1.印度狼孩卡玛拉(女)1920年被人从狼窝中发现时8岁,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无论脾气和秉性,还是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了。她不会行走,只会爬,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每到午夜嚎叫,完全不会发人声;只吃生肉,而且不会用手去拿,必须扔地上用嘴叼起来吃。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她2年多学会站立,6年多学会走几步路,4年内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929年临死时(17岁),她的智力、能
8、力才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却始终没有能很好养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例子2.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习惯甚至包括日本话都忘了。可是当他获救后,人们只用了82天时间的训练,就使他完全恢复了人的习惯,适应了人类的生活,一年后还结了婚。虽然他过野人生活比狼孩卡玛拉多20年,但对他的教育和训练却比狼孩容易多了,其原因就是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由此可见“关键期”的重要性。表明:如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时机,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在对孩子进行教
9、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时,一定要抓关键期。根据研究: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35岁是发展音乐能力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言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规律4.客观现实表明:儿童身高有的早长,有的晚长;智力上有的聪明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在学业上,有的对文科感兴趣,有的对理科感兴趣,有的对艺术感兴趣;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性格外向思考:这又说明儿童身心发展有什么特点呢?结论(规律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思考:教育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结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让学生获得最大
10、的发展。(5)规律5.现实生活中,盲人失去视知觉,它可以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的发展弥补这一遗憾;有人失去双手,就发展双脚;一个身残的人,凭着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活着。思考:这说明个体的发展有什么特点?结论(规律5):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某一机能的缺失,导致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又称代偿效应。思考: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这一规律?教育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树立信心。3.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特殊问题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生理成熟提前与心理成熟延后,造成了青春期的延长,从而导致青少年情绪困扰增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半儿童半成人的心态使青少年既想得到更多的自
11、主权,又不愿独立承担更多的责任;(进行挫折教育)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青少年与父母之间“代沟”的出现使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发生困难;(进行感恩教育、亲子教育)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使青少年在繁重的学业面前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进行就业指导、生涯教育)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1)教育)教育名师出高徒选名校、名导师的社会现象自古有之。华山论剑里郭靖,他的看家本领是降龙十八掌,那是洪七公传的,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精妙剑法,得自风清扬老前辈在历史上,有人把教育的作用加以夸大,提出了教育万能论。以洛克为代表,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犹如一块“白板”,他们长大后,是好还是坏,有用还是
12、无用,感到幸福还是痛苦,主要是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我国和国外都做过对儿童和猴崽同时进行教育的实验,表明猴子只能按照生物学上安排的程序发育,不能学会说话,不能养成直立行走和劳动的技巧,不能掌握行为的标准和规则。他的发育是以生物学上的条件为限制的。所以,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人的发展要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教育是经过特殊选择的环境,它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可以联系教育的特点来考虑:目的性-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计划性-全面、系统地促进人的发展组织性-专门教育人员高效率促进人的发展(2)遗传射雕英雄传郭靖和杨康的习武过程。师傅:丘处机杨康 江南七侠郭靖 杨康学得很快,一
13、点就通;郭靖很笨,学得很慢。遗传在起作用!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历史上有许多神童天才,有很多都是天赋极高,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 5 岁知五经,7 岁善诗词,15 岁从军,17 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威特 8 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 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 岁获得博士学位。可以说,他们的成功更多是因为有优质的遗传基因。另一个方面,一个先天失明的人难以成为画家;生来就聋的人难以成为歌唱家;一个无脑畸形儿,无论教育条件多么优越,都无法使他得到正常人应有的心理发展。所以我们才提倡优生优育。正是因为遗传在一个人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
14、要的作用,所以有的学者提出了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因此,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遗传素质成熟、自我发展、自我暴露的过程。最早提出这个学说的是英国科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登)1869年在遗传的天才一书收录了对977位名人的家谱调查,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虎父无犬子。从一个嗷
15、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成熟的人,有一个过程。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如身高体重的增加,心肺大脑的发育,性成熟等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十喊”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美国斯坦因大学特尔门对IQ在130以上的1528名儿童进行50年(1921-1972)的追踪研究,结论是:早年的智商并不能决定以后的成就。我们前面提到的狼孩、鸡人,我们国家的白毛女,都表明,除了遗传,人的成长还离不开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
16、变为现实性。研究遗传素质具有优生学上的意义,但它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具有可塑性就神经活动类型而言,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稳、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神经活动弱而不平稳、不灵活的人;反之亦然。遗传素质很难改变,但在特殊的环境下或是后天教育的作用下可以改变。日本人:一瓶牛奶改变一个民族日本人:一瓶牛奶改变一个民族日本人:一瓶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日本人:一瓶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大和民族本身是身材比较矮小的,日本二战后,由于战争带来的挫败感给日本人留下了心灵永远的创伤。当时的首相积极争取外交援助,但是由于身高比其他
17、国家的领导人要矮的多,所以很有自卑感。于是日本人决定从营养上改变大和民族这种种族遗传。1954年,日本先通过立法,推行学生营养午餐加奶计划。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全国又掀起了“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运动。经过各方的宣传、引导,在当时的日本青少年中,每天喝一杯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日本森永乳业借助此次的牛奶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乳业品牌。在日本的牛奶运动期间,森永进行了大规模的带有公益性的广告宣传,并请来营养专家说服国民饮奶!经过几十年努力,日本的人均奶品年占有量已经上升到91公斤。平均身高比上一代增加11厘米,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已经超过了中国的同龄人,日本被国际公认为“人类体质发展的奇
18、迹”。(3)环境人只有处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发展19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儿对换,3一4岁时,被关进黑暗的地牢里,他可以找到面包和水,但从未见过人,直到他17岁时,才被放出来。经检查,他身高只有144厘米,膝盖已变形,走路如同婴儿学步,目光呆滞、怕光,暗视觉特别敏锐,黑夜能看到180步以外的马匹,听觉、嗅觉比较灵敏,但不会谈话,智力如同幼儿。他22岁时,遇刺身亡。经解剖,他的大脑特别小,没有覆盖住小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晏子春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印度哲学、瑜伽的形成:印度哲学能发展,而且那么发达/独特,为
19、什么能发展出来冥想,瑜伽,因为那里天太热了,大家都懒得动,所以就坐下来空想了。顺便说一下,我们现在好多人练瑜伽,就是练动作,要减肥,其实是误解了它的真精神,真正的瑜伽的精髓是它的呼吸法/冥想法,是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动作。环境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起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这是一种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但是忽视了
20、人的主动性、能动性。教育、遗传、环境对人的发展中的关系遗传是个基础,环境是条件,而教育可以起到加速和促进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有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奋斗。例子:1936年,“中国男足”1936年的中国男足,世界盛赞!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男足,我们的足球队在艰难的情况下,创造了足球比赛的奇迹,赢得了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尊重。我们国家的一个足球队想去参加比赛,但没钱,他们就先借钱去东南亚,靠沿途打比赛赚取路费(相当于卖艺)。他们的队没有教练,也没有随队医生。几乎是每两天踢一场球他们先后踢了24场比赛,其中21胜,3平,无一败绩!后来,无耻的政府还问他们要钱,理由是政府无钱让其他运动员来柏林,说得
21、理直气壮。队员们先是非常气愤,但为了大局,他们最终将自己比赛所得的一半收入交了出去。1936年中国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到柏林后,不受重视,连正式练习场都没有,第一场比赛,中国队即遇到了现代足球的鼻祖、世界顶尖强队英国队。在比赛中,中国球员拼尽全力,上半场中国队率先打进一球,却被吹越位,在大多数时间里并不落下风,由于体力不支而在最后10分钟连丢两个球,0:2不敌英国队。赛后,希特勒亲自过来和队员们握手,还送了几块金表作为礼物。比赛结束后,队员们辗转欧洲各国,再次靠踢比赛筹集路费回家。1936年的中国男足,世界盛赞!他们中,有人曾射门射穿球网;有人曾射门震折守门员的手臂;有人终生进球超过2000个,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教育 功能 个体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