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血性疾病课件.ppt(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出血性疾病道县人民医院 欧国辉1.-2019/11/12出血与止血 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液可自血管外流或渗出。此时,机体将通过一系列生理性反应使出血停止,即止血。因先天性或遗传性及获得性因素导致血管、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止血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以自发性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出血性疾病。2.-2019/11/12正常止血机制1.血管因素 血管收缩是人体对出血最早的生理性反应。当血管受损时,局部血管发生收缩导致管腔变窄、破损伤口缩小或闭合。血管收缩通过神经反射及多种介质调控完成。2.血小板因素 血管受损时,血小板通过黏附、聚集及释放反应参与止血过程:血小板膜糖蛋
2、白Ib(GPIb)作为受体,使血小板黏附于受损内皮下的胶原纤维,形成血小板血栓,机械性修复受损血管;血小板膜糖蛋白b/a复合物(GPIIb/a),通过纤维蛋白原互相连接而致血小板聚集;聚集后的血小板活化,分泌或释放一系列活性物质,如血栓烷A2(TXA2)羟色胺(5-HT)等。3.凝血因素 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外源及内源性凝血途径,经过一系列酶解反应形成纤维蛋白血栓。血栓填塞于血管损伤部位,使出血停止。3.-2019/11/12凝血机制 血液凝固是无活性的凝血因子被有序地、逐级放大地激活,转变为有蛋白降解活性的凝血因子的过程,凝血的最终产物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是“瀑布学说”的一系列
3、酶促反应。目前已知凝血因子直接参与人体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10多个,如下表: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同义名同义名 合成部位合成部位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同义名同义名 合成部位合成部位 纤维蛋白原 肝、巨核细胞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肝 凝血酶原 肝 Stuart-Prowe 因子肝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肝钙离子 接触因子,Hageman因子肝易变因子(前加速素)肝纤维蛋白稳定因子肝、巨核细胞稳定因子(前转变素)肝PK激肽放酶原(前激肽释放酶)肝抗血友病球蛋白(AHG)肝、脾、巨核细胞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肝4.-2019/11/12凝血的过程凝血过程依其启动
4、环节不同分为两种途径:外源性(以血液与TF接触为起点,也称TF途径)内源性(以FXII激活为起点)在活化的因子X(FXa)之后直至纤维蛋白形成是共同通路。1.凝血活酶生成2.凝血酶生成 3.纤维蛋白生成 5.-2019/11/12凝血过程的图解 (1)外源性凝血途径:血管损伤时,内皮细胞表达TF(组织因子)并释入血流。TF与在Ca2+存在的条件下,形成TF/F或TF/Fa复合物,这两种复合物均可激活因子X(FX)(2)内源性凝血途径:血管损伤时,内皮完整性破坏,内皮下胶原暴露,与带负电荷的胶原接触而激活,转变为活化的因子(Fa)。Fa激活因子。在Ca2+存在的条件下,活化的因子Fa激活F。活化
5、的因子在Ca2+等的参与下形成复合物,激活FX。上述两种途径激活FX后,凝血过程即进入共同途径。在Ca2+存在的条件下,FXa、因子V与磷脂形成复合物,此即凝血活酶。血浆中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在凝血活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蛋白分解活性极强的凝血酶。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依次裂解,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单体自动聚合,形成不稳定性纤维蛋白,再经活化的因子XIII的作用下,形成稳定性交联纤维蛋白。6.-2019/11/12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除凝血系统外,人体还存在完善的抗凝及纤溶系统。体内凝血与抗凝、纤维蛋白形成与纤溶维持着动态平衡,以保持血流的通畅。7.-2019/11/12(一)抗凝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6、l1.抗凝血酶(AT)AT 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约占血浆生理性抗凝活性的75%。AT生成于肝及血管内皮细胞,主要功能是灭活FXa及凝血酶,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如FIXa、FXIa、FXIa亦有一定灭活作用,其抗凝活性与肝素密切相关。l2.蛋白C系统 蛋白C系统由蛋白C(PC)、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等组成。PC、PS为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在肝内合成。TM则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是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凝血酶与TM以1:1形成复合物,裂解PC,形成活化的PC(APC),APC以PS为辅助因子,通过灭活FV及FVII而发挥抗凝作用。l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为
7、一种对热稳定的糖蛋白。内皮细胞可能是其主要生成部位。TFPI的抗凝机制为:直接对抗FXa;在Ca存在的条件下,有抗TF/FVla复合物的作用。l4.肝素 为硫酸黏多糖类物质,主要由肺或肠黏膜肥大细胞合成,抗凝作用主要表现为抗FXa及凝血酶。作用与AT密切相关:肝素与AT结合,致AT构型变化,活性中心暴露,变构的AT与因子Xa或凝血酶以1:1结合成复合物,致上述两种丝氨酸蛋白酶灭活。近年研究发现,低分子量肝素的抗FXa作用明显强于肝素钠。此外,肝素还有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强纤溶活性等作用。8.-2019/11/12(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1)纤溶酶原(PLG)
8、:一种单链糖蛋白,主要在脾、嗜酸性粒细胞及肾等部位生成,血管内皮细胞也有纤溶酶原表达。(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人体内主要的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在内皮细胞合成。(3)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最先由尿中分离而得名,亦称尿激酶(UK)。主要存在形式为前尿激酶(pro-UK)和双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4)纤溶酶相关抑制物:主要包括a2-纤溶酶抑制剂(a2-P1)、a1抗胰蛋白酶(a1-AP)及a3抗纤溶群(a2-AP)等数种。有抑制t-PA、纤溶酶等作用。9.-2019/11/12纤溶系统激活(1)内源性途径:这一激活途径与内源性凝血过程密切相关。当F被激活时,前激肽
9、释放酶经Fa作用转化为激肽释放酶,后者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致纤溶过程启动。(2)外源性途径:血管内皮及组织受损伤时,t-PA或u-PA释入血流,裂解纤溶酶原,使之转变为纤溶酶,导致纤溶系统激活。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降解为小分子多肽A、B、C及一系列碎片,称之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10.-2019/11/12出血性疾病分类按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一)血管壁异常(二)血小板异常(三)凝血异常(四)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五)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11.-2019/11/12出血性疾病分类(一)血管壁异常 1.先天性或遗传性:遗传性出
10、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家族性单纯性紫廉 先天性结缔组织病 2.获得性:过敏:如过敏性紫癜感染:如败血症;化学物质及药物:如药物性紫癜;营养不良:如维生素C及维生素PP缺乏症;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糖尿病 其他12.-2019/11/12出血性疾病分类(二)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数量异常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疗及化疗后的骨髓抑制;血小板破坏过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血小板消耗过度: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等。血小板增多:(伴血小板功能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血小板质量异常 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
11、合征,血小板颗粒性疾病。获得性:由抗血小板药物、感染、尿毒症等引起。获得性血小板质量异常较多见。13.-2019/11/12出血性疾病分类(三)凝血异常 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友病A、B。遗传性凝血酶原、FV、F、FX缺乏症等 获得性:肝病性凝血障碍;维生素K缺乏症;尿毒症性凝血异常等。(四)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肝素使用过量 香豆素类药物过量及敌鼠钠中毒;免疫相关性抗凝物增多 蛇咬伤、水蛭咬伤;溶栓药物过量等主要为获得性疾病。(五)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先天性或遗传性 血管性血友病(vWD)。获得性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4.-2019/11/12 紫癜性疾病 紫癜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
12、数的1/3。临床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包括:血管性紫癜:由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感染性紫癜、环血病等。血小板性紫癜:由血小板疾病所致。如血小板减少: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脾功能亢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性紫癜等。血小板功能异常:包括血小板无力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以及尿毒症、异常球蛋白血症、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15.-2019/11/12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又称Schonlein-Henoch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发应,导致
13、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时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寻麻疹等其他过敏表现。本病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春、秋季节发病较多。16.-2019/11/12过敏性紫癜病因 致病因素甚多,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如下。(一)感染 细菌主要为B-溶血性链球菌,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病毒多见于发疹性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风疹等。其他寄生虫感染,以蝎虫感染多见。(二)食物 主要是动物异体蛋白引起机体过敏所致,如鱼、虾、蟹、蛋、鸡肉、牛奶等。(三)药物 抗生素类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解热镇痛药 如水杨酸类、保泰松、引噪美辛及奎宁类等 其他药物如磺
14、胺类、阿托品、异烟朕及啤嗦类利尿药等 其他如花粉、尘埃、疫苗接种、虫咬及寒冷刺激等。17.-2019/11/12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明,与免疫异常有关,各种刺激因子如感染源、过敏原等激活具有遗传易感性病人的T细胞,使其功能亲乱,致B细胞多克隆活化,分泌大量IgA、IgE和TNF-a、IL-6等炎症因子,形成免疫复合物,引发异常免疫应答,导致系统性血管炎,造成组织和脏器损伤。病理改变主要为全身性小血管炎。皮肤小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间质水肿,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肠道黏膜可因微血管血栓出血坏死;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增生,局部纤维血栓形成,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A为主的免疫复合
15、物沉积。18.-2019/11/12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发病前13周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随之出现典型临床表现1.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紫癜型)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局限于四肢,以下肢及臀部多见,躯干极少累及。紫癜常成批反复出现、对称分布,可同时伴发皮肤水肿、荨麻疹。紫癜大小不等,初呈深红色,按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数日内渐变成紫色、黄褐色、浅黄色,经7-14天逐渐消退。2.腹型过敏性紫瘢 除皮肤紫搬外,因消化道黏膜及腹膜脏层毛细血管受累,病人出现腹痛、呕吐、腹泻及便血等症状。其中腹痛最为常见,常为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
16、穿孔及出血性小肠炎。腹部症状与紫病多同时发生,偶可发生于紫癜之前。3.关节型过敏性紫瘢 除皮肤紫瘢外,因关节部位血管受累而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多发生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呈游走性、反复性发作,不遗留关节畸形,多发生在紫癜之后。4.肾型过敏性紫癜 在皮肤紫癜的基础上,因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炎症反应而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偶见水肿、高血压及肾衰竭等表现。肾损害多发生于紫痰出现后24周,亦可延迟出现。多数病人能完全恢复,少数病例因反复发作而演变为慢性肾炎和肾功能不全。5.混合型过敏性紫癜 皮肤紫廉合并上述两种以上临床表现。19.-2019/11/12过敏性紫癜实验室检查(一
17、)血、尿、大便常规检查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正常或增多,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血小板计数正常。2.尿、大便常规检查肾型和混合型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合并腹型者大便潜血可阳性。(二)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相关检查除出血时间(BT)可能延长外,其他均正常。(三)血清学检查肾型及合并肾型表现的混合型病人,可有程度不等的肾功能受损,如血尿素氮升高、内生肌肝清除率下降等。血清IgA、IgE多增高。20.-2019/11/12过敏性紫癜诊断诊断要点 发病前13周常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史;典型四肢皮肤紫癜,可伴腹痛、关节肿痛及血尿;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相关检查正常;排除其他原因所致
18、的血管炎及紫癜。鉴别诊断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单纯性紫瘢;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外科急腹症等。21.-2019/11/12过敏性紫癜治疗(一)消除致病因素防治感染,清除局部病灶(如扁桃体炎等),驱除肠道寄生虫,避免可能致敏的食物及药物等。(二)一般治疗1.一般处理 急性期卧床休息,消化道出血时禁食。2.抗组胺药 如盐酸异丙嗪、扑尔敏、息斯敏、氯雷他定、西咪替丁及静脉注射钙剂等。3.改善血管通透性的药物 如维生素C、曲克芦丁、卡巴克络等。(三)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关节肿痛、严重腹痛合并消化道出血及有急进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等严重肾脏病变者。常用泼尼松12
19、mg/(kgd),顿服或分次口服。重症者可用甲泼尼龙510mg/(kgd),或地塞米松1015mg/d,静脉滴注,症状减轻后改口服,疗程一般不超过30天。(四)对症治疗 止痛药;止吐药;伴发呕血、血便者可用质子泵抑制剂。(五)其他 如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或近期内反复发作者,可酌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嗦冷、环孢素、环等22.-2019/11/12过敏性紫癜预后 病程一般在2周左右,多数预后良好。少数肾型病人预后较差,可转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23.-2019/11/12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既往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
20、免疫性疾病。该病的发生是由于病人对自身血小板抗原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与血小板生成受抑,导致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ITP的发病率为(510)/10万人口,男女发病率相近,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60岁以下人群的2倍,且出血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4.-2019/11/12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迄今未明,发病机制如下: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50%70%的ITP病人血浆和血小板表面可检测到一种或多种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另外,ITP病人
21、的细胞毒T细胞可直接破坏血小板。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自身抗体可损伤巨核细胞或抑制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造成ITP病人血小板生成不足;另外,CD8+细胞毒T细胞可通过抑制巨核细胞凋亡,使血小板生成障碍。3.血小板生成不足是ITP发病的另一个重要机制。25.-2019/11/12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n成人症状ITP一般起病隐袭,常表现为反复的皮肤黏膜出血如瘀点、紫渡、淤斑及外伤后止血不易等,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亦很常见。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n病人病情可因感染等而骤然加重,出现广泛、严重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n部分病人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没有出血症状。n乏力
22、是ITP的另一常见临床症状,部分病人有明显的乏力症状。n出血过多或长期月经过多可出现失血性贫血。n查体可发现皮肤紫癫或淤斑,以四肢远侧端多见,黏膜出血以鼻出血、牙龈出血或口腔黏膜血疮多见。n本病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不到3%的病人因反复发作,脾脏可轻度肿大。26.-2019/11/12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平均体积偏大。可有程度不等的正常细胞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出凝血及血小板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正常,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功能一般正常。3.骨髓象检查 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表现为体积变小
23、,胞质内颗粒减少,幼稚巨核细胞增加,产板型巨核细胞显著减少(30%);红系、粒系及单核系正常。4.血清学检查 血浆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约70%的病人抗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部分病人可检测到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27.-2019/11/12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至少2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体检脾脏一般不增大;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有成熟障碍;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二)鉴别诊断 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28.-2019/11/12原
24、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与分期1.新诊断的ITP 指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病人。2.持续性ITP 指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ITP病人。3.慢性ITP 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ITP病人。4.重症ITP 指血小板15mg/d)才能维持的病人,可选择二线治疗。1.药物治疗 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起效较快,耐受性良好,副作用轻微,但停药后疗效一般不能维持,需要个体化维持治疗。另外要注意骨髓纤维化及血栓形成的风险。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可清除体内B淋巴细胞,减少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免疫抑制剂:长春碱类;环抱素;硫唑項冷、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2.脾切除 只有确
25、诊为ITP,但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46周无效,病程迁延6个月以上或糖皮质激素虽有效,但维持量30mg/d或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者,可行脾切除治疗。近期有效率为70%左右。32.-2019/11/12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五)急症处理适用于伴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的活动性出血或需要急诊手术的重症ITP(PLT10109/L)病人。1.血小板输注 成人按每次1020U给予,根据病情可重复使用。(200ml循环血中单采所得血小板为1U血小板)。2.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lg)剂量及用法同上。3.大剂量甲泼尼龙 1.0g/d,静脉滴注,35天为一疗程。4.促血小板生成
26、药物 如rhTPO、艾曲泊帕及罗米司亭等。5.重组人活化因子VII(rhFVIa)应用于出血较重、以上治疗无效者。病情危急者可联合应用以上治疗措施。33.-2019/11/12血友病 血友病是凝血障碍性疾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凝血障碍性疾病大致可分为天性或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获得性发病于出生后,常存在明显的基础疾病,多为复合性凝血因子减少,如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等。而天性或遗传性与生俱来,多为单一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等。血友病包括血友病A和血友病B,其中以血友病A较为常见。血友病以阳性家族史、幼年发病、自发或轻度外伤后出血不止、血肿形成及关节出血为特征。
27、血友病的社会人群发病率为(510)/10万。我国血友病登记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显示,国内血友病A病人占80%85%,血友病B病人占15%20%。34.-2019/11/12血友病病因与遗传规律 血友病A又称F缺乏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F在循环中vWF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前者被激活后参与FX的内源性激活F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Xq28),当其因遗传或突变而出现缺陷时,人体不能合成足量的,导致内源性途径凝血障碍及出血倾向的发生。血友病B又称遗传性F缺乏症。F为一种单链糖蛋白,被FXIa等激活后参与内源性FX的激活。F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末端(Xq26-q27)。遗传或突变使之缺陷时,
28、不能合成足够量的F,造成内源性途径凝血障碍及出血倾向。血友病A、B遗传规律均属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35.-2019/11/12血友病临床表现1.出血 出血的轻重与血友病类型及相关因子缺乏程度有关。血友病A出血较重,血友病B则较轻。按血浆F:C的活性,可将血友病A分为3型:重型:F:C活性低于1%;中型:F:C活性1%-5%;轻型:F:C活性6%30%。血友病的出血多为自发性或轻度外伤、小手术后(如拔牙、扁桃体切除)出血不止,且具备下列特征:与生俱来,伴随终身;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内血肿;负重关节如膝、果关节等反复出血最为突出,最终可致关节肿胀、僵硬、畸形,可伴骨质疏松、关节骨化及相应肌肉
29、萎缩。2.血肿压迫症状及体征 血肿压迫周围神经可致局部疼痛、麻木及肌肉萎缩;压迫血管可致相应供血部位缺血性坏死或淤血、水肿;口腔底部、咽后壁、喉及颈部出血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压迫输尿管致排尿障碍;腹膜后出血可引起麻痹性肠梗阻。36.-2019/11/12血友病实的验室检查1.筛选试验 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APTT延长,(APTT不能鉴别血友病的类型)。2.临床确诊试验 F活性测定辅以F:Ag测定和F活性测定辅以F:Ag测定可以确诊血友病A和血友病B,同时根据结果对血友病进行临床分型;同时应行VWF:Ag测定(血友病病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正常),可与血管性血友
30、病鉴别。3.基因诊断试验 建议对病人进行基因检测,以便确定致病基因,为同一家族中的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37.-2019/11/12血友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血友病A诊断参考标准 (1)临床表现:男性病人,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可呈自发性,或发生于轻度损伤、小型手术后,易引起血肿及关节畸形。(2)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PT正常;APTT延长;F:C水平明显低下;vWF:Ag正常。2.血友病B诊断参考标准 (1)临床表现:基本同血友病A,但程度较轻。(2)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PT正常;APTT重型延长,轻型可正
31、常;F抗原及活性减低或缺乏。38.-2019/11/12血友病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 是以替代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加强自我保护,预防损伤出血极为重要;尽早有效地处理病人出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禁用阿司匹林、非留体类抗炎药及其他可能干扰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家庭治疗及综合性血友病诊治中心的定期随访;出血严重病人提倡预防治疗。替代疗法 即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它是防治血友病出血最重要的措施。主要制剂有基因重组的纯化F、F浓缩制剂、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物(F浓度较血浆高510倍)以及凝血酶原复合物等。F及F的半衰期分别为812小时及1824小时,故补充F需连续静脉滴注或每日2次;F每日1次即可。最低止血要求F:C或F水平达20%以上,出血严重或欲行中型以上手术者,应使F或 F活性水平达40%以上。预 防 由于本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因此预防更为重要。预防损伤是防止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应向病人家属及本人介绍有关血友病出血的预防知识。对活动性出血的病人,应限制其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一般血友病病人,应避免剧烈或易致损伤的活动减少出血危险;建立遗传咨询,严格婚前检查、产前诊断是减少血友病发生的重要方法。39.-2019/11/1240.-2019/11/1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