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3.3 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练习.doc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3.3 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3.3 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练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三三 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理解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预习练预习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2 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 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 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 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
2、中的。而那些“长 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 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 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 子。在结束自己物理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濯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 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 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
3、,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 的上游,是汨罗江。 ”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 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 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 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 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 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
4、因为 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 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 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 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 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 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 烈。 历史会在很多
5、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 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 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 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 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2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 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 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
6、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 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 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象。 (有删改) 1 1.(理解词语含义)如何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坚硬” “柔软”的含义?2 2.(理解语句含意)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2)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导学号 37740207 巩固练巩固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7、 题。(14 分) 万 鞋 墙 梁 衡 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 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个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 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 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 000 双。 ”我脱口而出: “好一堵万鞋墙!” 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 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 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
8、。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 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 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 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 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 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 的。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
9、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 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 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 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 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 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 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 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
10、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 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 上摆的鞋。我是 1963 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 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 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 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 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 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 13 个补丁。90 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 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文学 文本 阅读 散文 1.3 理解 词语 含义 句子 含意 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1498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