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一章——协作(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卷第十一章——协作(精品).ppt(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1/311资本论第十一章资本论第十一章协作协作理论经济学 王勇2023/1/312一、协作理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协作观划时代的创新性n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协作理论上可供借鉴的成果极其匮乏。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均未对协作进行深入探讨。n亚当斯密意识到生产商品不仅包含体力劳动,同时也包含各类脑力劳动。从这里出发,推而广之,接下去的论述应该是:没有这总和的协作劳动,就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商品生产。n忽略协作的历史原因忽略协作的历史原因:越来越细的工场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高度肯定分工、崇尚分工。忽略了分工之所以成为分工的前提是协作,分工的背后与综合,直接就是协作。
2、离开了协作,不仅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无法进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都不可能存在。二、资本论中关于协作的理论n协作理论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组成协作理论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组成n指出协作对个体劳动形式的优越性,认为协作是农业中大革命因素。n对协作的具体形式,即关于简单协作、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协作和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复杂协作的论述。n对决定协作规模的因素、协作发展的结果以及协作形式的论述。n对大规模协作下的劳动过程必须进行社会调节的论述引入管理要素,暗含“代理人”思想三、协作的优越性n比较简单协作与个体劳动,协作的优越性总结如下:比较简单协作与个体劳动,协作的优越性总结如下:n1、协作使
3、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n2、协作可以节省生产材料,提高生产资料利用率。n3、协作创造出一种新的集体力,打破个体能力限制n4、协作可以增进劳动效能,源自人的社会性n5、协作使劳动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协作可以使不同的工作可以同时进行n6、协作既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又可以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的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源自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四、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生产n马克思对协作一章的论述,清楚的表明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渗透,而且突出的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渗透。n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生产代表资本主义生产的三个不同水平的三个阶段。n协作只是资本
4、主义生产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它并不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特殊发展时代的固定的特殊形式。要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形式机器大工业,没有起点和中间坏节(工场手工业阶段)中,社会生产的两个侧面之间的渗透运动,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十二章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十三章机器大工业,与协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五、协作理论与我国农业制度n简单协作有如此多的优越性,它强调“协同”带来的各种好处,即人多力量大,人多效益好,但是将它应用到农业中,是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n受农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决定,农业生产协作在有些场合是表现为简单协作,如铺路,修水库,开河等,而简单协作在特定条件下是优越独立
5、的个人劳动,这个特定的条件就是“许多人手同时完成统一不可分割的操作许多人手同时完成统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一旦超出这个特定条件所规定的范围,简单协作也只不过是“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要是经营管理没有相应的跟上,甚至连“单个劳动者力量的机械总和”还不如。n但在农业生产领域,符合上述条件的简单协作,并非经常存在。如果片面强调在农业生产领域运用简单协作形式,强制推行农业生产劳动的“集体化”,不仅无法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还会带来消极的后果。n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开始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都是以简单协作的优越性作为重要依据的,以“全盘集体化”的模式为方向。n以我国为例,即农业生产合作社
6、、大锅饭的制度形式。但是实践表明,这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是不可取的。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协作理论的这种片面的理解,反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n直至对协作理论进行深刻理解并契合中国国情的“联产承包”出现,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六、协作理论与产业地域分工n区域分工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区域经区域分工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区域经济范畴的嫁接。济范畴的嫁接。n古典贸易理论论证了具有绝对生产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依据。n 新古典贸易理论则说明了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n新贸易理论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外
7、部性为动因解释了在具有相同要素禀赋的区域间进行相似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问题n但如果要契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寻找理论支撑。以分工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协作观认为,劳动协作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产生空间经济性,还是产生社会分工的基本劳动组织形式n协作从企业生产协作的微观层面贯穿到产业生产协作的中观层面,进而落实到具体区域产业活动中,是推动产业地域分工的重要因素n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各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不同,产生了以劳动协作为基本生产组织形式的商品生产的地域差异,出现了不同产品的区际交换行为n同时,也因为存在着以劳动协作为基础的生产与管理水平
8、不同所导致的产品功能和质量上的区域差异,进而导致区域之间用途相似但存在功效差异的相似产品或产业内差异化产品的区际交换行为。n劳动协作发展在产业及其区域(或地域)分化上得到了深化。因此,马克思的劳动协作观是产业地域分工的重要理论渊源之一七、现代分工协作理论发展之一n基于专业化和超边际分析的分工协作理论的兴起基于专业化和超边际分析的分工协作理论的兴起n超边际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也能解决分工组织结构问题。收益递增的发生,是从劳动分工协作就开始了,通过劳动分工协作这种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发挥作用,只要有劳动分工与协作存在,收益递增就一定存在,它不仅是市场的内秉机制,而且是市场效率的根本源
9、泉。n科斯、威廉姆森、张五常等众多学者从交易成本及相应制度结构的视角研究分工协作,这些研究大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分工协作活动的认识。现代分工协作理论发展趋势之二n分工协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分工协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n分工协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如进行国际分工与协作、产业分工与协作,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n分工和规模经济会发生冲突,因为分工越细会导致规模缩小。要兼得二者之利,最主要的方法是扩大市场,这就是现代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原因。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把比较利益建立在自然资源秉赋和要素价格的差别上。现代分工协作理论则论证了国际贸易由于扩大了产品市场,可使分工进一步细分,从而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现代分工协作理论发展趋势之三n“合工理论合工理论”相对相对“分工理论分工理论”日益显示出其优势日益显示出其优势n分工精细化使得交易次数增加,而交易是有成本的,所以分工不会无穷细分,它停止在分工的边际收益等于交易边际成本的那个分工程度上n为提高工作效率而进行分工已经不是人类的惟一选择,许多员工更注重心理上的感受,而合工能发挥他(她)们的想象力、创造力。n同时,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合工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对以追求工作效率为目的的传统分工理论提出挑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