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_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_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_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1_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学校传染病防控学问培训1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传染病防控学问培训”。 学校传染病防控学问培训1 一、传染病基本学问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称为传染病。病原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 (二)传染病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依据本法规定,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1、甲类传染
2、病:有2种,即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今年已被国家例为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
3、 (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的五种表现: 1、病原体被歼灭或排出。(不发病)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藏性感染。 5、显性感染(发病)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肯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若有一个条件缺失将不会被感染(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爱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传播途径
4、: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空气、飞沫、尘埃 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 2、水、食物、苍蝇 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3、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4、吸血昆虫 又称虫媒传播; 5、体液:血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疫水 又称 接触传播; 7、母婴传播 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婴儿。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简单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学校传染病防控学问培训2 六、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
5、髓膜炎等。 2、肠道传染病:甲肝、手足口病等。 (一)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肯定发病,当反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若能刚好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1.传染源 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健康人吸入患
6、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飞沫直径15m最易沉积于肺泡。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 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2)呼吸系统症状 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协助检查: 1.结核菌检查 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牢靠依据。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且能够确定病灶性质、部位、范围。 3.结核菌素(简称结素)皮肤试验 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
7、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猛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 经空气和飞沫传播。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肯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4.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消遣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
8、,有较高的病死率。 临床表现:通常较一般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体检可见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发热一般持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乏力常持续12周才渐渐消逝。 (三)风疹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以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1-5岁儿童较多,成人多数有抗体,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近几年有发病年龄增高趋势) 临床表现:主
9、要为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不适、乏力、喷嚏、流涕、轻咳等。一般发热1-2天后皮疹出现淡红色皮疹,起先于面部,一日内波及躯干与四肢,手掌于足底无皮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密,经过3天左右自然消逝,不留色素镇静,其他症状随之消逝。 (四)水痘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较多。临床上全身症状稍微,有发热及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疹,以斑疹、丘疹及快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发病1-2日至疱疹结痂时,均具有传染性。皮疹全部结痂脱落后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和干脆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
10、群: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表现,持续1天左右。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出现皮疹。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红斑疹快速发展为丘疹,数小时后又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四周有红晕,形如露水珠滴,后浑浊,疱疹常伴有瘙痒。 皮疹呈向心分布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及足底更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自愈。极少数人可以并发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并发症。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难受,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同时可侵扰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
11、少年。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人自腮腺肿大前7日至重大后9日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亲密接触者亦可传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例多发生在5-15人群。患病后可获得长久性免疫力。 临床表现:多数以耳下部肿胀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有发热、头痛、畏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日后腮腺渐渐肿大,肿大先从一侧起先,局部皮肤惊慌发亮,表面发红,发热38度-40度不等。整个病程10-14日。 (六)猩红热 猩红热:是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莓样舌、全身充满性猩红色皮疹和疹褪后皮肤明显脱屑。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
12、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吞咽时加重,全身充满性充血并散布着针头大小的充血性皮疹。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起先,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口鼻四周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疹出现后48小时达高峰,然后依出疹依次消退,2-4日褪尽。疹褪后一周左右起先脱皮,脱皮持续2-4周,呈糠屑状、片状、大片状。 (七)麻疹 麻疹 :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 在口腔两侧颊粘膜
13、靠第一磨牙处的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麻疹,过去一般以8个月到5岁发病率最高,且每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麻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多。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口咽、鼻、眼结膜分泌物、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具传染性。复原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干脆传播,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接触病人后90以上易感者发病。病后有长久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爱护,很少患病
14、。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临床表现: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扩散到胸、背、腹及四肢,最终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疹间皮肤正常。出疹35天皮疹出齐后,发热起先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依次消退,消退初期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无并发症者病程
15、为1014天。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猛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峻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变更。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快速致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干脆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亲密相关。 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 3
16、、4月为高峰。儿童多见。 临床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变更,体检发觉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即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 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lmm2cm,起先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严峻者瘀斑快速扩大,其中心因血栓形成而坏死。经治疗后体温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逝。大瘀斑中心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渐渐好转。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l3周内痊愈。 (九)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有食欲减退、厌
17、油、疲乏无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肝大、肝功能异样。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困难,传播范围广泛。是我国发病率较高、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病毒性肝炎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目前可以分为7类,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己型肝炎。(甲型和戊型为肠道传染病,其他型为血液 传播传染病) 甲型肝炎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主要通过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 2.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可以污染水、餐具、手、食物等,经口感染,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病毒污染水
18、源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可导致局部地区暴性发流行。很少通过输血或注射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后可以获得肯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或先后感染。 4.流行特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 临床表现:多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常伴有发热、全身乏力、上腹部不适,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关节痛、皮疹等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57天后,尿色渐渐加深,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 试验室检查:检测病毒抗体和肝功能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
19、以进一步确定感染型别和对肝脏损害程度。 (十)手足口病 此病多发生在夏、秋季可散发亦可引起局部流行。以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疱疹为特征。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 。 流行病学: 传染源: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经粪-口途径传播,少数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觉,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初始症状为低热
20、、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起先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学校传染病防控学问培训3 七、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加强宣扬教化,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1、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晒被褥。 2、坚持体育熬炼,随季节改变增减衣服,提高机体抗病实力。 3、饮食均衡,保持平衡膳食,合理休息,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的惊慌和疲惫,并留意防寒保暖。 4、集中住宿时不混穿他人衣物,个人生活用具单独运用。 5、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是要进行遮掩,不干脆面对他人
21、。 6讲究食品卫生,不喝生水,不暴饮暴食,不购买不食用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 (二)、搞好大环境卫生 1、留意教室、宿舍等生活环境的每天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簇新,打扫卫生时要坚持湿式打扫,避开尘埃飞扬。 2、学生常常停留的场所要定期进行消毒,教室、桌椅、讲台、窗台、地面等等。可以用含氯消毒剂和来苏水交替运用进行消毒 (三)、严格执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落实晨检制度,必要时增加午检、晚检。做好登记,一经发觉病人或疑似病人要马上隔离,到医院刚好就诊。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当发生多名学生发病时要刚好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同时做好疫点消毒(开窗通风、消毒液喷雾和擦拭等)和应急预防接
22、种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四)、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做好防蝇、灭鼠工作,防止食物食品的污染,对公用餐具要定期消毒。 (五)、各小学及幼儿园在新生入学时仔细落实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查验结束后要刚好向所在地的接种门诊报告查验结果。发觉学生未按全程接种相应疫苗时,要求儿童刚好到所在地的接种门诊进行补种。 (六)、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在传染病流行前要进行相应疫苗接种的宣扬教化,提高自觉接种意识。 春季传染病预防学问 春季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麻疹、水痘、腮腺炎等.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学校 传染病 知识 培训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