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苏轼(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一).ppt(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 轼(一)授课人:张春义嘉兴学院中文系一、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一)苏轼的人生观(详见教材)(二)苏轼的创作道路(详见教材)二、苏轼的散文理论1.提倡文道并重,特别注意文的作用。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道则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更强调文章的相对独立性和美学价值。2.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强调文以意为主,追求文以达意,强调“辞达”。3.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推崇自然恣肆和雄放的气势,主张随物赋形、平易自然。三、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议论文以政论和史论为主,多针对现实而写,内容充实深刻,史论也大都是借古喻今,有较强的社会
2、意义。代表作有留侯论教战守策等。2.记叙文最富有艺术独创性,包括山水亭台游记、人物传记和碑传文等,代表作有喜雨亭记石钟山记方山子传等。3文赋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是宋代文赋的“绝调”。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4.小品文是苏文中独具风韵的妙品,包括书简、序跋、随笔等,艺术成就也很高,代表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等。(一)苏轼议论文的特点留侯论 作品解读 (与五代史伶官传序 比较)1、说理的方式2、章法特点3、语言特点留侯论分析1、文章并未对张良进行全面评述,而以史例为根据,借史推论。张良一生事迹多不胜数,可苏轼却偏选取“老人授书、桥下取履”的事件,得出张良幼时受圯上老人启迪以能忍,后为谋臣教高祖以能
3、忍为策。2、文章以“忍”为轴,强调“忍小忿而就大谋”,贯穿史实,反复论证,滚滚而议,如独茧抽丝;灵活地运用史料,忽出忽入,忽主忽宾,忽浅忽深,忽断忽续,着意翻空,将无作有,文情缥缈,又不时归于实处。3、立意新警,形象的史事和理性的阐释互相交迭,着力考察推断历史人物的心理形态和精神境界。古人评点留侯论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引王慎中之言:“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文家操纵之妙。”杨慎评点:“东坡文章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至其浑浩流转,曲折变化之妙,则无复可以名状,而尤长于陈述叙事,留侯一论,其立论超卓如此。”钱文登评点:“一意反复到底,中间生枝生叶,愈出愈奇。”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14:“此
4、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欧、苏议论文比较1、章法差异(苏)翻空出奇、随机生发(欧)理正气足、简而有法2、语言差异(苏)雄辩滔滔、文势如潮(欧)纡缓从容、舒婉有致3、风格差异(苏)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欧)平易自然、委婉曲折 苏轼议论文特点概括第一,以意为主,立意新警,敢于摆脱成见而自创新意,随机生发,善于翻空出奇而又能自圆其说。第二,章法奇纵,随意曲折,不拘一格,雄辩滔滔,具有浑浩流转、磅礴雄放的气势。第三,语言长短不拘,放言高论,辞锋锐利,横竖烂漫;有时善于运用浅显生动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二)苏轼记叙文的特点喜雨亭记作品解读(与醉翁亭记 比较)1
5、、记叙的方式2、具体写法3、语言与风格特点喜雨亭记分析1、先从亭的命名说起,再叙亭的修建经过,然后点出主题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最后以诗歌作结。名义上是记亭,实际上是记人,记人的喜雨之情,反映了作者与百姓忧喜相通的情感。2、全文“就喜雨亭三字,分写、合写、倒写、顺写、虚写、实写,即小见大,以无化有。意思愈出而不穷,笔态轻举而荡漾”,波澜迭出,雅趣横生,可谓记体文中的“别调”。金圣叹说它乃“口头常语,天外妙文”。3、善于将四六对句运用于散行之文中,骈散句式水乳交融。如第二段叙述下雨后,说“官吏相与庆于庭”云云,虽也是叙事,但连续运用,充满气势,体现出皆大欢喜的热闹场面,叙事非常精到。最后一段,“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轼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