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pdf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一、一、作助词用。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2、用在主谓之间,
2、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例如: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
3、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1二、作代词用: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
4、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之:代指桃花源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三、作动词用,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虚词 用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