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第 3 3 节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1 1.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 2辨析群落的种间关系。(难点)3 3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重点)4 4通过探究实验,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 2研究的问题3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 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三、种间关系
2、1 1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竞争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 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2 2实例(连线)种间关系实例捕食.流感病毒与人竞争.根瘤菌与大豆寄生.草与兔互利共生牛与羊提示: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2 2类型类型现象决定因素垂直结构分层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等动物分层
3、:栖息空间、食物条件水平结构镶嵌分布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 1土壤生物的特点及调查方法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3 3探究步骤准备(1)制作取样器 (2)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取样(1)去表层落叶 (2)取一定土壤样品 (3)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采集小动物(1)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 (2)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观察和分类(1)设计表格便于记录 (2)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
4、称 (3)使用放大镜、实体镜观察)3统计和分析(1)统计丰富度 (2)完成研究报告)基础自测1 1判断对错(1)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豌豆和杂草。(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5)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此属于种间竞争的实例。( )(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提示:(1) 鄱阳湖中的所有生物构
5、成群落。(2) (3)(4) 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5)(6)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2 2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营养关系,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导学号:62672162】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D D 由题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则乙和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数量随甲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且这种变化不同步,甲的种群数量多且甲表现为“先增先减” ,则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甲和乙之间是捕食关系。3 3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
6、,下图 A、B、C、D 4 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4A A 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对比 4 个选项,A 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备选习题)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一个池塘中含有的种群数量A A 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 错误;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 正确;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7、,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 正确;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研究种群的数量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 正确。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种间关系思考交流1 1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1)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水稻与稻飞虱分别为何种种间关系?提示:捕食、寄生、寄生。(2)稻飞虱和植物病毒 V 是不是寄生关系?说明理由。提示:不是。稻飞虱是植物病毒 V 的传播媒介,植物病毒 V 对稻飞虱没有危害。2 2下图中的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 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 是大、小
8、草履虫;C 是兔与狐;D 是细菌和噬菌体。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5A_ B_ C_ D_(2)图中与相比,结果_(填“相同”或“不同”)。理由:_。提示:(1) (2)不同 (寄生关系)不像(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 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 b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寄生A 寄生生物B 宿主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
9、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互利共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6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技巧点拨 由图
10、信息可知,引入丙后,食物链由藻类(甲)浮游动物(乙)变为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最终仅剩下甲种群。解析 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丙与乙存在捕食关系;投放大量的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短时间内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答案 C C(1)成年的浮游动物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以本种的幼体动物为食,这属于捕食吗?说明理由。提示:否。因为捕食发生在两个不同
11、物种之间,而浮游动物的成体和幼体是同一物种,故属于种内斗争。(2)两个竞争关系的物种,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生存一方被淘汰吗?提示:不一定。竞争的结果可能有三种:常表现为相互抑制;一方占优势,一方占劣势;一方占优势,另一方灭亡。易错提醒: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方法(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先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另一条曲线代表捕食者。(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曲线峰值低的是捕食者。(3)看个体的数量多少:一般被捕食者的个体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活学活用1 1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生物 第四 种群 群落 结构 新人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