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pptx
《第2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pptx(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和资源条件分析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第三节 科学技术条件分析自然条件:地质、地貌、地势、光热水土、能源、矿产、生物、生态、气象气候、自然灾害、地理位置、海陆分布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和资源条件分析 1.1.概念:概念:(一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n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n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在发生着变化。u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表资源u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u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动物、鱼类)、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u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太阳、地热、地表径流)、可更新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各种矿物质、土地资源)2.分类3.3.特征:特征:有限性
3、: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殊的地域分布规律。整体性: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要全面研究综合开发(如森林系统:林木、植被、生物、土壤、径流)多用途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性。(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
4、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自然界提供劳动以材料,劳动则把材料变成财富”。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资源。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威廉配第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如东北粮食基地、山西煤炭基地、华北缺乏水资源。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质量、成本、价格、效益)。如山西良好的煤炭开采条件,中东的石油资源、美国西部沃土。再次,
5、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结构制约产业结构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区域自然资源(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原则评价原则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资源条件与产业结构协调。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1.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自然资源量的评价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可能的开发规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及其对区域发展
6、的作用,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即筛选出开发规模大,开发后能产生重大经济价值,并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作用的几种资源。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并根据保证程度和现状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来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相对量指标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如人均占有量、亩均占有量等。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2.2.自然
7、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质的评价u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主要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u资源的可利用价值: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u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u矿产资源的质量:品位、有害成分和有益成分的含量、品位、有害成分和有益成分的含量、矿物化学构成矿物化学构成。u对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要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的生产部门质量要求。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评价3.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u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
8、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u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许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并且在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种自然因素的相互制约性为依据的。u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的分析,必须搞清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4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不同
9、的自然资源种类或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且同一类的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如煤炭、水利的开发利用。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方向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5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正负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等。只有正确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对资源开发之正负效应的评价必须待科学、客观的态度,既不要夸大正效应,也不应缩小负效应,既要估计最好的情况,也要估计一般和
10、最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思考题思考题p1、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何特点?根据其重新生成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哪几种?p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3、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有哪些?p4、一般从哪些方面评价自然资源?第三章第三章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历史、地域文化、政策、制度、体制、法制、政府工作效率观念态度等软环境、基础设施(含文卫教体等社会设施,交通为关键)、财政收入、居民收入与消费观念、支出结构、市场化程度、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内容内容p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p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p第三节 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
11、与文化背景分析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背景1.区域特色与经济地位2.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3.市场化水平4.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5.二、区域文化背景(自学)6.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自学)一、区域经济背景一、区域经济背景1.区域特色与经济地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以地域单元为基础,按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区位差异和区位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区位差异和区位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区域差异区域差异自然差自然差位势差位势差趋势差趋势差u地理、自然和历史基地理、自然和历史基础的差异;础的差异
12、;u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差异;u发展趋势的差异发展趋势的差异u区域差异形成优劣势。区域差异形成优劣势。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狭义),同时延伸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盟市(广义),整个大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产业的指向性规律产业的指向性规律p各类产业有向能满足其主要要求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即产业布局的指向性。p如农业要求地形平整、土如农业要求地形平整、土壤肥沃,农业具有向平原壤肥沃,农业具有向平原地区布局的指向性。采矿地区布局的指向性。采矿业要求矿藏储量丰富,
13、便业要求矿藏储量丰富,便于开采,因此具有向资源于开采,因此具有向资源所在地布局的指向性。所在地布局的指向性。p指向相同的产业部门,常指向相同的产业部门,常聚集形成产业区。聚集形成产业区。消费市场消费市场指向指向交通指向交通指向科技指向科技指向劳动指向劳动指向自然条件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向指向原料指向原料指向产业指向性产业指向性的类型的类型资源密集地区往往形成资源密集资源密集地区往往形成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地区形成劳动型产业;劳动密集地区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聚集地区形成密集型产业;人才聚集地区形成高技术产业。因而形成区域优势高技术产业。因而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和特色。劳动地域分
14、工规律劳动地域分工规律p劳动分工包括部门、行业分工(分工的平面扩展)和地域分工(空间深化),共同形成社会分工网络。p劳动地域分工规律指各区域间的社会劳动分工的规律,它要求各区域藉借区域优势,进行生产布局,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以发挥其在全国经济分工中的功能。p要求摆脱“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发展思路,走专业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小而强”、“大而强”的发展道路。环渤海经济圈中各板块的分工环渤海经济圈中各板块的分工p京津冀产业带是以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电子为主导的综合型工业带,工业结构偏重于重工业。p辽东半岛产业带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p山东半岛产业带是以电子、机械
15、、石化、轻纺、食品等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带。(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p产业结构特色与产业布局特色p结构特色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的比例和关系。n主导产业:区域经济的主体、核心和领导者,代表着一定阶段内区域发展的方向。本质特点:联动性强,能够带动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因而代表着区域经济特色和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n支柱产业: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规模和比重大,但不构成比较优势。本质特点是:总量和比重大。2.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p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影响区域市场(需求)结构;p区域市场结构的不同,表现
16、在需求商品的种类、规模、购买力的差异上。市场结构的差异和多样化,为区域分工提供可能。p在区域分析中,挖掘其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有助于把握区域社会文化环境。3.市场水平市场水平4.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p基础设施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给排水、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给排水、能源电力、通讯电信、防洪防涝、环保设通讯电信、防洪防涝、环保设施等。施等。p社会设施社会设施 文卫教体等。文卫教体等。市场水平市场水平需求规模需求规模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市场意识市场意识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三、适度人口
17、与人口承载力三、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作为生产者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体能、智能、技能、品德)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空间布局。(美国、中国的西部开发)人既是生产者(劳动人口),又是消费者(消费人人既是生产者(劳动人口),又是消费者(消费人口),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口),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作为消费者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18、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不同级别城市需求结构不同)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区域人口结构分析(二)区域人口的增长分析(三)区域人口的质量分析(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一)区域人口结构分析1性别构成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年龄构成3职业构成职业构成4民族构成民族构成1 1性别构成性别构成 概念: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表示方法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性别比影响性别比的因素出生婴儿性比例:
19、据研究,受胎时男性与女性为120:100左右,由于男胎在妊娠期间流产、死胎的机率较大,到出生时,性比例降为105上下。古今中外,出生性比例基本恒定。男女分龄死亡率:在我国由于重男轻女等社会意识影响,针对女婴的人工流产、溺婴,以及“生男为止”的生育观念等,使01岁人口的性比例比这个比例要高出很多。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战争等原因,在各年龄组中,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女性高,使性比例差距逐年有所缩小。人口迁移: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多以青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人口男性比例上升,迁出区男性比例下降。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重工业 采矿业 林业 渔业 交通 建筑 地勘等生产部门男性比例较高;而纺织 缝纫 手工艺制
20、品、服务业等生产部门则女性比例较高。先天与后天的平衡2 2年龄构成年龄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概念与表示年龄组的划分与表示逐龄分组:0岁组(不足1岁),1岁组,2岁组;5岁一档分组:女004岁,59岁,1014岁,;10岁一档分组:如09岁,1019岁,2029岁,;国际划分法:划分为三组,即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64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我国划分法:划分为六组,即06岁为学龄前儿童组,712岁适龄小学组,1315岁为适龄初中组,1618岁为适龄高中组,男1659、女1654为适龄劳动人口组,60
21、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人口分组的结果除用表格表示外,还用人口金字塔图表示,并且后者更为直观、常用。人口金字塔图,以图形来呈现人口年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形,以年龄为纵轴,以人口数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图形,其形状如金字塔。金字塔底部代表低年龄组人口,金字塔上部代表高年龄组人口。中国中国2010年全国人口金字塔(年全国人口金字塔(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绘制的人口金字塔,中国人口明显呈现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绘制的人口金字塔,中国人口明显呈现出底部萎缩,即底部萎缩,即20岁以下的人群大幅减少。中国的岁以下的人群大幅减少。中国的0-14岁的人口
22、为岁的人口为2.2亿,只占全国人口的亿,只占全国人口的16.60%,比十年前的第五次普查结果下,比十年前的第五次普查结果下降了降了6.29个百分点。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达岁及以上人口达1.8亿,占全国人口的亿,占全国人口的13.26%,比第五次普查上升了,比第五次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到本世纪中叶,个百分点。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平均不到二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老人。而中国人口的中位年中国平均不到二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老人。而中国人口的中位年龄将达龄将达45岁以上。也就是说,到时候,中国人口中,有一半人将岁以上。也就是说,到时候,中国人口中,有一半人将超过超过45岁。岁。衡量人口年龄构成
23、的指标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又称老人、儿童比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影响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年龄构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上。其次,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口对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社会的物质消费结构、各类文化教育设施的配套、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住宅和交通的建设,莫不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当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动以后,有关的一切社会职能均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经济文化建设如不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带来影响,就难以同未来的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陷于被动的地位。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迁移
24、;战争、饥荒、瘟疫等意外灾害补充知识:p负担系数也称抚养系数,抚养比。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p负担系数可分为总负担系数、少儿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它们的计算公式为:p总负担系数=p少儿负担系数=老年负担系数=其中:P014 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P65+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P1564 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p总负担系数为少儿负担系数与老年负担系数二者之和。p14周岁及以下和65周岁及以上也可能有人参加劳动,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中也可能有人实际未参加劳动。上述指
25、标只是根据年龄划分来计算的,并不一定反映实际抚养与被抚养的比例,故又称为年龄负担系数,以区别经济负担系数。用负担系数一词一般均指年龄负担系数。1995年10月1日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海南省1990和2000两次人口普查的负担少年儿童系数、负担老年系数、总负担系数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出生率、死亡率、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0年间,负担少年儿童系数下降了1412,负担老年系数上升了085。总负担系数下降了1327。负担少年儿童系数和总负担系数单调平行下降,负担老年系数单调缓慢上升。海南省的各项负担系数都不同程度的高于全国同期水平。逐步回归分析揭示:负担少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发展 条件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