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语文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试题练习题教案学案课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pptx(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刘 坚坚新课程新课程与评价改革与评价改革一、新课程及其实践一、新课程及其实践二、反思新课程二、反思新课程三、行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三、行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过程系统过程系统决策过程决策过程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实施过程实施过程设计过程设计过程设计过程设计过程决策过程决策过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管理结结 构构 系系 统统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
2、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之一目标之一新新课课程程转转 变变 课课 程程 的的 功功 能能传授知识传授知识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 1、知识知识 了解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2、技能技能 模仿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独立操
3、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
4、时比例、设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目标之二目标之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过于注重书本
5、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和技能。目标之三目标之三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一套教材到教材多样化从一套教材到教材多样化从从“教教材教教材”到到“用教材教用教材教”鼓励开发多种课程资源鼓励开发多种课程资源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
6、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标之四目标之四学校文化的重建学校文化的重建 师生关系的改善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学行为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 改改变变过过分分强强调调评评价价的的甄甄别别与与选选拔拔的的功功能能,发发挥挥评评价价促促进进学学生生发发展展、教教师师提提高高和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目标之五目标之五目标之六目标之六 改改变变课课程程管管理理过过于于集集中中的的状状况况,实
7、实行行国国家家、地地方方、学学校校三三级级课课程程管管理理,增增强强课课程程对对地地方方、学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观念观念:国家、地方、学校、社会共建国家、地方、学校、社会共建课时:从固定制到比例制课时:从固定制到比例制教材:从指定到选用教材:从指定到选用空间:学校课程占空间:学校课程占10%15%新课程进展新课程进展20012001年年1212月月23232828日教育部组日教育部组织织5 5个评估小组对个评估小组对1010个国家级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典型抽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典型抽样评估。样评估。20022002年年3 3月至月至5 5月月,教育部两次组织专教育部两次组
8、织专业支持小组赴业支持小组赴2020个实验区开展专业考察个实验区开展专业考察和研讨活动。和研讨活动。去年去年9 9月至月至1212月对部分省级实验区的月对部分省级实验区的实验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实验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今年今年3 3月月4 4日至日至1212日教育部组织日教育部组织6 6个专家个专家组赴组赴1212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综合考察与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综合考察与评估活动评估活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方热情关注,广大教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方热情关注,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基于理念的转变与更新,教与学的行为发生可喜基于理念的转变与更新,教与学的行为发生可喜变化;
9、变化;形成一批素质好、理念新、勇于探索的骨干队伍形成一批素质好、理念新、勇于探索的骨干队伍(管理者、教师、教研员)(管理者、教师、教研员)结合各地实际,创造了一批鲜活、可贵的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创造了一批鲜活、可贵的经验,对大面积推进新课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面积推进新课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实验已取得一定成效:新课程实验已取得一定成效:有效的措施政府职能、经费、政策到位重视舆论宣传强化培训工作落实校长责任加强教师合作,注重专业引领以课题研究推进新课程 教学教学评价评价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政府重视程度政府重视程度配套政策配套政策专业支持专业支持社会环境改善社会环境改善师范院校改革等师范院校改
10、革等二、反思新课程二、反思新课程反思反思1:实验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实验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反思反思2 2:教师面对巨大挑战:教师面对巨大挑战课程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正在影响并消磨教师对新课程的热情和信心:课程改革会不会半途而废?考试评价能否相应改革?家长社会是否理解支持?课程标准与原有教学要求的差异性不断困扰着教师: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处理好教案、课堂教学与 课后反思的关系;如何实现在大班额情况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如何处理好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发挥教师作用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与部分学生主动性不够、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缺
11、乏“实效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教师创造性地因地制宜使用教材和新课程配套资源相对不足间的矛盾。反思3 1.如何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如何持续加大领导力度如何持续加大领导力度如何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如何既把握教材,又超越教材,更多地关注课如何既把握教材,又超越教材,更多地关注课程标准程标准如何使课程改革由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自觉如何使课程改革由外在要求转变为内在自觉如何把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动如何把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动活泼与教学上的散漫、随意、肤浅、热闹区别活泼与教学上的散漫、随意、肤浅、热闹区别开来开来 2.如何强化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动力
12、课程改革的后续动力是什么课程改革的后续动力是什么用什么机制保障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用什么机制保障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随着新课程的推进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奇、兴奋感减弱、因挑战而新奇、兴奋感减弱、因挑战而生困惑、因习以为常而生厌倦,需要什么样的配套生困惑、因习以为常而生厌倦,需要什么样的配套政策、需要什么样的制度革新推动课程的持续发展政策、需要什么样的制度革新推动课程的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认识上的差异、行动上的差异、地区的如何处理好认识上的差异、行动上的差异、地区的差异、改革主体的差异、改革成效的差异;差异是差异、改革主体的差异、改革成效的差异;差异是绝对的,问题是如何让全社会认识并接纳这种差异,绝对
13、的,问题是如何让全社会认识并接纳这种差异,为课程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课程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反思4:学生发展现状反思 优 势 知识知识 技能技能 解题能力解题能力 勤奋与刻苦勤奋与刻苦 问问 题题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创造性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发展现状反思l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l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也正是西方教育的优势我们的问题也正是西方教育的优势 无论是优势还是问题,都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无论是优势还是问题,都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更严
14、峻的挑战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l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三、行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三、行动: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行动行动1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学生时代的经验学生时代的经验在职培训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1.实质实质问题来源于教学实际问题来源于教学实际研究以实践工作者为主体研究以实践工作者为主体目标指向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指向解决实际问题2.
15、策略策略实践与反思实践与反思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学习与专业引领学习与专业引领行动行动2 2: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制定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制定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背景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背景1.1.中央和国务院明确要求把中小学评中央和国务院明确要求把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推进素质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
16、的评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动的发展
17、。动的发展。动的发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考试。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考试。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考试。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考试。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结果公开排队。结果公开排队。结果公开排队。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取消百分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取消百分评价学生要按照
18、全面发展的要求;取消百分评价学生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用正面、积极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用正面、积极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用正面、积极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用正面、积极和充满情感的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激励学生和充满情感的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激励学生和充满情感的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激励学生和充满情感的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激励学生努力向上。努力向上。努力向上。努力向上。小学就近升初中;高考报名与与学校脱钩,小学就近升初中;高考报名与与学校脱钩,小学就近升初中;高考报名与与学校脱钩,小学就近升初中;高考报名与与学校脱钩,这样可以模糊高中升学率的概念。这样可以模糊
19、高中升学率的概念。这样可以模糊高中升学率的概念。这样可以模糊高中升学率的概念。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议指出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议指出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成了扭曲整个基础教目前的考试评价制度,成了扭曲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不仅把高中教育,甚至把初中、育的指挥棒,不仅把高中教育,甚至把初中、小学教育也导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严重制小学教育也导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2.2.现行评价与考试制度不能适应现行评价与考试制度不能适
20、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际教学中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实际教学中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 高中学生对分数能否反映其全面高中学生对分数能否反映其全面发展状况的看法发展状况的看法 85.4%的高中学生认为分数不的高中学生认为分数不能反映其全面发展状况。能反映其全面发展状况。除纸笔测试外,学生期望的评价方式除纸笔测试外,学生期望的评价方式 除纸笔测试以外,学生认为还可以通过在学校活动中除纸笔测试以外,学生认为还可以通过在学校活动中的表现、成长记录和同学评议等方式来反映其发展状况。的表现、成长记录和同学评议等方式来反映其发展状况。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经常”或或“总是总是”在全班公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试题 练习题 教案 课件 教育部 基础教育 课程 教材 发展 中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