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关于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建筑学 04-2 王凯 27 号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风格、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物化。建筑本身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如果没有希腊、罗马的神殿、遗迹,人们用什么去证实希腊、罗马文明的辉煌?难道仅仅靠故纸堆里的一些可怜的记载和文人们的一些想像?不!正是有了那些保存、遗留下来的建筑,我们才得以了解那种辉煌的文化以及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了解创造那种伟大的文化和历史的人的舞台及背景,从而更易于理解这种文化生成的原因和影响。历史是延续性的。只有了解了过去的文化,才能更易于了解我们现在生活的状态和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
2、应当保护古建筑。中国的古建筑,是文物类型中体量最大、数量最多、保存各种艺术品文物最为丰富的一种。从原始社会的穴居野处,到后来的琼台玉宇、高楼大厦、巍峨宫殿。经历了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的时间。从迄今保存下来的“北京人”山洞、河姆渡遗址、阿房宫、秦始皇陵、汉唐长安、明清北京城、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宫殿、坛庙、寺观、陵墓、园林、民居等丰富的古建筑来看,它们不仅以优美的形象装点着祖国绵绣的河山,而且以它们发展的经历诉说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一本用木头砖石写成的史书。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一些古建筑并没有被很好地保存下来,有人甚至叹息说,中国是一个没有遗迹的国度。这些话虽然极端,但道出了问题的
3、实质。如今,许多地方因为经济利益诱惑,古建筑往往会牺牲于所谓的经济的发展。绵延万里的秦汉长城、恢弘壮丽的汉唐宫阙当年究竟是何等气势?像绝大多数中国古老建筑一样,它们如今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人们只能依据故纸堆中的文字徒然费力想象。和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相比,中国现存古老建筑的数量和漫长的历史惊人地不成比例: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建于公元年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著名的山西应氏木塔建于公元年。在中国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的建筑中,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极低,今天依然能够使用的更是屈指可数。随着大量西方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日益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老建筑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葛剑
4、雄近日撰文指出,保护古建筑是中国自古以来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依然困难重重。中国为什么没有更古、更多的古建筑?葛剑雄给出了三个解答。首先,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者比较完整的遗迹几乎都是使用石料建筑的,而中国古建筑几乎全都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即使侥幸免于虫蛀鼠啮,也难以经受气候和时间的考验,不少画栋雕梁都在无名火灾中灰飞湮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兴起伴随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一般都有茂密的森林便于建筑取材。因此,明清时期在北京建造或修理宫殿陵墓和寺庙时,尽管北方已经没有合用的木材,仍然不惜代价从云南、四川运送巨大的木材。其次,中国先民对待古
5、建筑的态度一向是追求“整旧如新”而不是“整旧如旧”,每一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缮而是整体重建,造成了对古建筑的一次次破坏。著名的岳阳楼虽然最早建于公元年,但是唐代的韵味早已荡然无存。不少古老建筑不论其始建朝代如何迥异,最后往往都变成明清建筑式样,甚至上个世纪的面目。中国建筑过于重视礼仪性、政治性、公共性作用,而不考虑居住的舒适程度,不符合现代居家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即使在私人住宅中,用于家庭或家族祭祀、礼仪的大厅、家庙祠堂往往都占据建筑的主体,标准较高,而卧室等私人空间往往阴暗狭小,居住条件很差。中国人从清朝开始就已经抛弃了传统建筑:晚清的上海官绅无不居住新式住宅,民国在天津和青岛的前清遗老也都住
6、洋房别墅。梁思成早在他的著作中国建筑史 中剖析道,中国古建筑之所以难以存留,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建筑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烧毁、破坏,与西方的石结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加上中国人喜欢将前人的旧宅彻底毁掉重建,使古建筑存留下来的几率大大降低。这就是古罗马建筑历经千年仍然屹立,而中国百年前的建筑都已寥寥无几的原因。二者的学术观点是一致的在中国,古建筑的保护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无论是保护四合院、徽派建筑、石库门、吊脚楼、土楼还是窑洞,似乎都存在着相同的困难。保护老建筑的一个关键是资金问题,在各地方政府近来纷纷制定出台的保护性政策措施中,大多将该建筑群的旅游收入抽取一定比例,作为保护资金的重要来
7、源。这样一来,为数不多的老建筑作为奇货可居的旅游资源,又面临着过热的旅游开发带来的伤害。更大的矛盾是如何安置这些“千年古村、百年老屋”中现存的大量住户,确定住户对老建筑保护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监督住户在对建筑实行现代化改造时不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在上海,现存“石库门民居”约万平方米,而确定为保护对象的就占其中,牵涉到相当数量的居民,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不少矛盾纠纷。葛剑雄认为,对古建筑保护的历史遗憾应该充分镜鉴。首先,对现存古建筑一定要坚持“整旧如旧”,只能尽力使其延年益寿,不要伤筋动骨。其次,是要意识到那些绝大部分已经不适应现代人使用,任何人都不应该片面强调它在历史上的价值而要求人
8、们耐心地居住其中。他说,只有正视这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中国为数不多、年代不太久远的古建筑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才不至于消失在建设性保护性的破坏之中。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存,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前人轨迹的价值毋庸置疑。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此次火灾的重视程度,可以欣慰地看到国人对于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真正要落实完善的保护依然困难重重,北京文物局这次发公开信显然也是无奈之举,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更多只是表明一种态度。保护古建筑的困难具体在哪里?除了那些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由国家严密保护的建筑之外,现在北京市登记在册的文保单位,有三分之二被占用。有居民占用、有单位宿舍,有学校、
9、商店、工厂。而这些房屋大都年久失修,电线老化,房屋使用者大量用火、用电、用气,更大大加重了古建筑的火灾负载。加上古建筑间的道路都很狭窄,如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发生火灾时连消防车都进不去。古建筑住户的素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国古建筑往往在通风、采光、排污等方面都很差,决定了这里住的往往是老居民或者文化水平、收入水平不高的人。居民没有经济能力就不可能主动对建筑进行保护性维修,他们对文物的认识水平高低也会对保护的好坏产生影响。将古建筑内的居民迁出似乎是一个解决办法,其实不然。不但从经济角度看这样做很不现实,而且也被一些专家诟病为失去生活气息,使活的文物变成死的摆设。杭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八千多古建筑内住着近10 万居民,如果将居民都搬空,古城怕也失去了它的意韵和生气。这些都还只是表面的困难,更深层的现实是:经济肯定要发展,生活质量肯定要改善,经济利益一定不放过,这些社会与人的本性都往往与古建筑的存在产生矛盾。这是古建筑保护难的最深层原因。谁也无法为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现在已经有专家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认为历史要发展,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古建筑的消亡是必然的,处处保护是不现实的。专家的认识也许是更加理性的,但我认为现在还是不要宣扬的好,因为它很可能正中了一些利益相关者的下怀。毕竟,中国人现在古建筑保护的意识不是太强太滥,而是恰恰相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