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
《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质量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单元质量检测单元质量检测( (三三)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和”文化辨析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形成了独特的“和”文化思想理念,并贯穿到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当中。 “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 “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 “和睦和美”等“贵和”思想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普通百姓也以“和”为贵,信守“平和” “和气” “和谐” ,乃至造反也要贯之以“义和” ,从而使“和”文化思想观念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铸就了
2、中国的文化与文明,有研究者认为:“我们中国、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说到底,我们是从和而来的。 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 ” “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政德政风的淳化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精神理念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 “和”成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的,大多都在进步、发展;反之,则退步、滞后,甚至给国家、民族和人类带来灾难。许多事实都证明,世界上大多争执只要采取了“和”的谈判协商方式,就能够得以“和平”解决。凡万事万物的产生与变化,都可以用“和”文化来化解、包容、理解。面对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用“
3、和”文化思维方式去解决、处理矛盾,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当然,中国推崇“和”文化思想理念并不是否认或不承认个体的差异以及矛盾的对抗。差异和矛盾是绝对存在的, “和”文化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强调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也正是由于矛盾和差异不断产生,不断变革和斗争,才使得各类体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与“中和” ,这也是“和”不断升华的过程。 “和”的核心就是“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当代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和”文化能够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若要实现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
4、安定、和谐、进步与发展,中国“和”文化是最应予以重视和发扬的文化。中国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中国正在谋求建立一个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力求实现天地人伦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正确认识、科学运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和谐发展”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人类共同意识。全球化时代精神的召唤与中国的和谐发展理念,都要求创造性地发展和利用中国的“和”文化。中国的“和”文化也有着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它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在人、自然、社会、自我等诸多关系中建构起文化桥梁,以开辟人类和谐发
5、展的新境界。2(选自马泽文著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和”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和”文化思想理念是中国人顺着“和”的思维去认识和实践自然以及社会对象而形成的,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B “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如百姓中有“贵和”思想,他们以“和”为贵,信守“平和” “和气” “和谐” 。C “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等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已成为处理各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D在价值多元、矛盾复杂的当今世界, “和”文化思维方式能彻底解决问题,无疑是化解各类矛盾的最佳方式。解析:“能彻底解决问题”与文
6、意不符,原文只是说“会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 ,并不意味着总能彻底解决问题。 “最佳方式”于文无据。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和”文化思想与思维方式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态, “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 “和睦和美”等思想深入民心。B “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铸就了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C “和”文化思想承认冲突的多元性和矛盾的多样性,对个体的差异和矛盾有极大的包容性。D “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矛盾就是在不断产生、变革、斗争的过程中化解。解析:“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
7、曲解文意。文章只是说中国、中国人是从“和”而来,并不等于说“和”诠释了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坚持以“和”的思想解决问题,往往能取得进步、发展。世界上很多争执就是通过“和”的方式解决的。B中国“和”文化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下,能促进心灵、家庭、社会以及世界的安定、和谐、发展。C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并建成了和谐的心灵空间、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D现在, “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意识,人们应该运用“和”文化这一哲学智慧,开辟人类发展的新境界。解析:变未然为已然。3答案:C(二)文
8、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麦 季袁省梅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 ”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
9、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 “嚓嚓” “嚓嗪” ,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
10、照亮了那人。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 ”月下
11、,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4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 ”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
12、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
13、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 ”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 ”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的开头说“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 ,面对父亲的要求,我似乎有些叛逆,年轻时期的“我” ,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B文中第四段有关农村夏夜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也为下文写大斌子捉住偷麦的老王头这一故事情节做铺垫
14、。C “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D “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这句话表现出大斌子被老王头拒绝后的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老王头恨之入骨, “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 ,另一方面似乎也理解了老师的内心世界。解析:B 项, “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文中无依据;C 项,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D 项, “对老王头恨之入骨”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小说的后半部分,大斌子已经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答案:A5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
15、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5 分)5答:_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6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 分)答:_答案:(示例一)大斌子。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
16、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示例二)老王头。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17、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单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 ,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
18、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 ,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 “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6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人民日报 ,2017 年 1 月 18 日)材料二在 1 月 3 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 90 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
19、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如今, “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 “你”读不读书才重要。(选自
20、“红网” ,2017 年 1 月 4 日)材料三“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但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
21、育改变命运”的思想。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选自中国青年报 ,2016 年 3 月 1 日)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
22、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7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 ,因为这些地方 20 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从材料一来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 ;C 项, “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 项,从材料三来看, “这些地方 20世纪 80 年代曾出过大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质量 检测 粤教版 选修 唐宋 散文 选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