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1、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是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2 2、非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3 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4 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5 5、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
2、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6 6、菌群失调、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7 7、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8 8、IMViCIMViC 试验试验:靛基质(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四种试验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合称 IMViC试验。9 9、外毒素、外毒素:大多来自 G菌生长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化学性质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100 30 分钟可破坏,对酸和蛋白酶亦敏感;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如神经薄
3、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引起特殊病变;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亦可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1010、内毒素、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结构成分,化学性质是脂多糖,菌体裂解后游离出来,其化学性质稳定,100 30 分钟不易破坏;毒性较弱,来自不同细菌的内毒素致病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抗原性弱,刺激机体只能产生 lgM 抗体,没有中和作用,内毒素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1111、毒血症毒血症: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1212、菌血症、菌血症: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
4、,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1313、败血症、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1414、脓毒血症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液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释放到细胞外,这一过程称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但若与完整的感染性病毒颗粒同时感染细胞时,则这些缺陷病毒可以复制。1515、顿挫感染、顿挫感染: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这种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又称流产性感染。1616、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厚度
5、0.2以上,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即可观察到的,与四周界限分明的黏液性物质。1717、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核质逐渐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1818、质粒、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形闭合双链DNA 分子,携有遗传信息,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自我复制、自我转移及丢失。1919、鞭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是从细胞膜长出,伸到细胞壁外面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2020、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折叠成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参与细菌的分裂。2121、菌毛、菌毛:是某些菌体表面上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蛋白性丝状
6、物。2222、L L 型细菌型细菌: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细胞壁受损后,细菌不一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的细菌,去除诱因后可回复为原菌。2323、内毒素、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菌体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1010 外毒素外毒素:是由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1111 菌落菌落: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1212 培养基培养基:是指将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调配而成的培养基质。1313 抗生素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能选择抑制或杀死其他生
7、物细胞的物质。1414 纯培养纯培养:挑选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即纯培养。1515 热原质热原质: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物质,将极微量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1616 菌苔菌苔: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过分密集而形成片状,称菌苔。1717 噬菌体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可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1818 毒性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指在宿主菌体内增殖,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的噬菌体。1919 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可与细菌染色体DN
8、A 整合,并能与细菌染色体一起复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2020 前噬菌体前噬菌体:指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2121 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指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2222 噬菌体斑噬菌体斑:在固体培养基中,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透明的溶菌空斑,称为噬菌体斑。2323 质粒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染色体外的DNA。2424 转化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 DNA 片段,并将其整合于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特性的过程。2525 转导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
9、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2626 接合接合:是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直接接触,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2727 溶原性转换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2828 突变突变:是细菌的遗传基因发生突然而稳定的结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型变异。2929 转位因子转位因子:是细菌染色体 DNA 或质粒 DNA 分子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能在质粒之间或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自行转移位置,是细菌体内可移动的遗传物质。3030 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的相对不敏感性或耐受性。3232 细菌多重耐药性细菌多重耐药性:指某些细菌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特
10、性。3333 细菌获得耐药性细菌获得耐药性:是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发生的耐药性变异,以致对原来敏感的抗菌药物变为不敏感或敏感性降低。3434 感染感染:指细菌突破宿主防御机制,在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3535 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即一定条件下引起 50%实验动物死亡或 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最小细菌数量或毒素剂量。3636 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能引起机会性感染的所有微生物。3737 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常发生在长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后,一部分敏感菌受抑制,耐药菌失去制约而得以生长,造成宿主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
11、在组成和数量上的异常变化,称为菌群失调。3838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细菌,一般情况下,对菌体有益无害。3939 微生态调节剂微生态调节剂:是参与调整机体微生态平衡的微生物制剂,包括正常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和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制剂。4040 带菌状态带菌状态: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而会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与机体免疫力保持相对平衡,是为带菌状态。4141 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的细菌或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4242 疫苗疫苗:是用各种微生物及其成分制备的用于预防相应传染病的抗原性
12、生物制品。4343 亚单位疫苗亚单位疫苗:是通过理化方法去除病原体中与诱导免疫力无关的组分,提取纯化有效特异性抗原所制成的疫苗。4444 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用分子克隆技术将病原体相应抗原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后用作疫苗。4545 类毒素类毒素:是将某些细菌的外毒素经 0.3%0.4%甲醛处理,使其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4646 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coagulase):由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是一种能使含有柠檬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48 8 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正常人肠道内有少数金黄色葡
13、萄球菌寄居,当正常菌群类杆菌、大肠杆菌等优势菌因抗菌药物的应用而被抑制或杀死后,耐药性葡萄球菌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引起以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其本质是一种菌群失调性肠炎,病理特点是肠黏膜覆盖一层炎性假膜,故称为假膜性肠炎。5050 肠热症肠热症:是指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的总称,均以持续性高热及肠黏膜受损而导致的临床症状为主,故称为肠热症。5151 肥达试验肥达试验(Widal test):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用以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 H 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
14、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以协助诊断肠热症。5252 不耐热肠毒素不耐热肠毒素(LT):是由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一种6530 分钟即被破坏的毒素,包括 A、B 两种亚单位。B 亚单位与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A 亚单位进入细胞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 水平增加,从而刺激细胞分泌过度而引起腹泻。5353 厌氧性细菌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是一群必须在厌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肠道中。5454 汹涌发酵汹涌发酵(stormy fementation):是产气荚膜梭菌生化反应活泼的一种突出反应,
15、可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在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酸产酸产气,将凝固的蛋白质冲成蜂窝状,甚至冲走管口活塞,气势汹涌,故名。5656 卡介苗卡介苗(BCG):是将有毒的牛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 13 年 230 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5959 麻风细胞麻风细胞/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将麻风患者渗出物标本涂片,可见有大量麻风分枝杆菌存在的感染细胞,胞浆呈泡沫状,故名。6060 卫星现象卫星现象: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同孵育时,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的 V 因子,培养基上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距离越近的越大,越远的越小,此现象为卫星
16、现象。6161 动物源性细菌动物源性细菌:某些病原菌可同时感染动物和人类,且人类大多是由于接触了感染的动物或其污染物而受到传染。6262 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zoonosis):是指某些病原微生物可同时感染动物和人类,且人类大多是由于接触了感染的动物而受到传染。6464 炭疽毒素炭疽毒素:有炭疽芽胞杆菌产生的外毒素,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三种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6565 硫磺样颗粒硫磺样颗粒:是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流出的脓样物质中的、肉眼可见的黄色硫磺状小颗粒,它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6666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以二分裂繁殖方式为主和能在无生
17、命培养基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6767 立克次体立克次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菌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6868 外斐反应外斐反应:是利用斑诊伤寒等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菌体抗原有共同抗原成分而应用变形杆菌OX19和OX2及OXk 菌株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的抗原检测患者体内相应抗体的交叉凝集反应,可供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的辅助诊断。6969 衣原体衣原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持续发育周期、能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6868 原体原体(EB):是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发育周期中具有感染性、无繁殖能力的、小而致密颗
18、粒,有胞壁,是发育成熟的与衣原体。7070 始体始体:是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具有繁殖能力、无感染性和细胞壁、大而结构疏松的颗粒,又称网状体。7171 螺旋体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7272 显微镜凝集试验显微镜凝集试验:又称凝溶试验,即用活钩端螺旋体作为抗原,与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凝集团;当有一定量补体存在时,会出现溶解现象。7373 病毒病毒: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严格寄生在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7474 病毒体病毒体:是指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
19、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7575 复制周期复制周期:是指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增殖,最后产生并释放子代病毒的过程。7676 顿挫感染顿挫感染:是指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这种感染过程称为顿挫感染。7777 缺陷病毒缺陷病毒:是指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导致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7878 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指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7979 缺陷干扰颗粒缺陷干扰颗粒(DIP):是指能够发生干扰作用的缺陷病毒。缺陷病
20、毒复制速度快,当其与感染性病毒颗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可与感染性病毒颗粒竞争有限的复制酶,从而干扰后者的增殖。8080 互补作用互补作用:是指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其中一种病毒的基因产物可促使另一种病毒增殖的作用。8181 表型混合表型混合:是指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能会出现一种病毒的核酸被装入另一种病毒的衣壳中,从而导致其生物学特征发生改变的现象。8282 灭活灭活:是指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8383 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的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为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8484 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毒由宿主的亲代通过特定的方式或途
21、径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8585 细胞病变作用细胞病变作用(CPE):在体外病毒的细胞培养过程中,因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细胞损伤,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胞壁脱落等现象,称之为CPE。8686 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是指由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引起的感染。8787 前病毒前病毒:是指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亲代病毒DNA。8888 隐性病毒感染隐性病毒感染:是指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表现或出现轻微临床表现的感染,也称为亚临床感染。8989 显性病毒感染显性病毒感染:是指病毒进入机体引起明显临床表现的感染。9090 潜伏感染潜伏感染:是指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基因存在于组织或细
22、胞中,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当受某些因素激活病毒基因,病毒复制增殖,感染急性发作而出现症状。9191 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迟发感染迟发感染:为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较为少见但后果严重,病毒感染后有很长潜伏期,在症状出现后呈进行加重,最终死亡。9292 干扰素干扰素(IFN):是细胞在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或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糖蛋白。9494 抗原性转变抗原性转变: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发生大的变化,为质变,可形成新的亚型,可导致流感的大流行。9595 抗原性漂移抗原性漂移: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或神
23、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发生小的变化,为量变,是亚型内变异,可导致流感的小规模流行。9696 大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也称 Dane 颗粒,是乙肝病毒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42nm,具有双衣壳结构。9797 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为22nm,是一种中空颗粒,是HBV 装配过程中过剩的 HBsAg,不具有传染性。9898 管形颗粒管形颗粒:由乙肝病毒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的乙肝病毒颗粒,成分与小球形颗粒相同,也不具有感染性。9999 乙肝两对半乙肝两对半:是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学检查的俗称,主要检测 HBsAg、抗 HBs、HBeAg、抗 HBe 及抗 HBc。临床上主要用于乙肝的诊断
24、、病情及预后判断等。100100 虫媒病毒虫媒病毒:是指一大类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而传播的病毒,易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中多数是人畜共患病。101 HIV101 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易引起AIDS 的病原体。102102 AIDS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HIV 感染引起,主要特征为病毒感染而导致细胞免疫缺陷,患者易发生感染和恶性肿瘤。103103 恐水症恐水症:即狂犬病,是由于狂犬病毒在患者脑组织中大量复制造成脑损伤,表现为神经系统兴奋性极度增高,致使病人怕光、怕水、怕声、怕风,轻微刺激便可引起病人的全身痉挛,故名恐水症。104104 内基小体内基小体(Negri bo
25、dy)(Negri body):是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在胞浆内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对诊断狂犬病有辅助意义。105105 朊粒朊粒(Prion):是一种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朊蛋白,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106106 假菌丝假菌丝:形成类酵母型菌落的真菌,如念珠菌属或假丝酵母属,当菌细胞出芽后,小芽发育延长,但不与母体脱落,从而形成假菌丝。107107 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大多数真菌通过各种有性或无性的孢子繁殖的,孢子真菌鉴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108108 真菌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高度分化,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可引起人类感染性、中毒性及超敏反应性疾病。109109 条件致病性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又称机会致病性真菌,多数是宿主的正常菌群成员,其主要致病条件是宿主免疫力降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