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光源【课标落实】1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拟、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 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 息。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 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
2、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 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2 .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有的光直接来自 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 体反射的光,如月光。【教材分析】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 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
3、学习,学生探索了光影等现象,初步认识了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 千变万化的,也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立足于是如何判断的?3.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学 以致用了。日常生活出发, 解释有关现象, 说明生活中人 们对于这一特 征的利用。三、制作 小孔成像 实验装 置,感受 光的直线 传播特点1 .过渡:其实早在两千多 年前,我国的科学家墨子还发现 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孔成像。(出示:阅读资料)这个有趣的 现象和光沿直线传播有没有关 系呢?谁来猜猜看。(播放动画 视频)2 .谈话:古今房屋比照。3 .出示身边的材料(纸杯、 塑料膜、牙签、蜡烛等)来模拟 小孔成像实验。它们
4、分别代表了 什么?4 .播放具体操作视频教程。5 .提问:在做实验的时候 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6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共 同分析蕴含的科学原理。7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用 简单的材料去制作小孔成像,还 能弄明白其中的原理,真是手脑 并用。1 .学生根据阅读资料进 行初步猜测。2 .学生分析在模拟实验 中,每种材料分别代表了什 么。3 .学生观看视频教程, 并归纳实验要点以及注意点。4 .学生实验并记录。5 .学生展示实验记录单, 并尝试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设计意图:通 过形象的动画 视频再现古人 研究小孔成像 的过程,吸引学 生的兴趣,并用 身边的材料模 拟小孔成像的 实脸。本环节学 生在动手
5、操作 前,还应让学生 知道每种材料 模拟的是什么, 这样才能更好 地操作,并弄明 白其中的科学 道理。四、学有所得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 么收获?2 .我们又是怎么来学习这 些知识的?1 .学生谈收获。2 .学生交流获取知识的 途径和方法。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 息。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 求。14. 2 地球外表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描述地
6、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教材分析】水滴的旅行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4课。本 课是在前三课认识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然界水的变化 循环的系统认知,是本单元的一个总结概括。用“水滴的旅行”这个形象话题做标题,紧紧围绕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这个核心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实景图片,通过交流“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 完”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水循环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说说水在自然界 是如何循环的。这是在前面实物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抽
7、象概括,通过一些关键词汇和箭头帮 助学生建立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的分析、概括、推断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开展。第三个活动是 拓展活动,通过制作水循环的模型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表达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这是学习水循环的基础。但学生的知 识相对零碎,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认知。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拟、推 理、概括等方法的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并对科学探究过程记性反思,完善自己的探究报告,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并根据五年级的孩子的年龄与认知水平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8、。100科学探究:1 .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2 .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建立水循环的模型。科学态度:1 .能大胆质疑,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冷静分析原因,再次观察,以事 实为依据做出判断。2 .能自我反思,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教学重点】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水循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水循环模型。学生材料:营养土、蛭
9、石、草种、水循环模型、冰块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一、设置1.今天课堂上请来了一位1.学生听语音,思考水滴设计意图:设情境-水朋友,他叫做水滴,旅行达人,的旅行经历是如何发生的。置情境:水滴朋滴朋友分他有丰富的旅行经验,现在就让友的旅行经历,享旅行经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旅行经历分析旅行过程,历导入课提供:我是一滴旅行的水,有时联系回顾前面题候藏在云里,有时候飘在空中,所学内容,运用有时候又躲在土里,有时候在海新知解决课堂洋里畅游,我可以绕着整个地球中遇到的问题,旅行,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培养学生解决问:同学们,听完这滴水的问题的能力,以旅行经历提供,有
10、没有人知道这及用科学语言101102滴水旅行中经历了哪些自然过表达交流的能程呢?(如果没有学生回答出力。接着导出课来,教师给予提示:怎么从云里题:水滴的旅到达海洋等?)行。学生回答(蒸发、降雨、降水、蒸腾等词汇)。2.揭示课题;想不想知道这滴水是如何实现他的旅行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就跟着这滴水,尽情的来一场旅行,去探究他的旅行过程。二、借助1.谈话分析水滴路线1.学生思考水滴的旅行设计意图:设图片-研(1)分析图中具体景物,路线。计意图:让学生究分析水寻找水的旅行目的地(哪些地方根据自己的经滴的旅行有水的存在?)验先尝试画水路线(2)水是怎么从天空中循环路线,了解(大气)到地球外表(陆地)的?
11、学生前概念;接(降水)着视频学习水(3)地球上(陆地,海洋)循环,学生根据的水又是怎么到大气中的?(蒸视频的学习进发、植物蒸腾)行修正,再次板(4)陆地上的水除了到大贴,最后师生总气中,又是怎么到植物体内,江结,学生第三次河湖海的?(地表径流等)修正补充水循(注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环示意图。实现以上问题的思考,即水滴是怎么概念的自主学从这里到哪里的,与学生一起分习析,分析过程中提到地理名词:地下水、蒸发、降水等,规范学生的表达。)2.尝试用简单文字和箭头2.学生尝试用简单文字的方式画出水滴的旅行路线(调 查学生前概念)。(1)学生活动,画水滴路 线图。规范要求:红色箭头表示向上的过 程,如蒸发
12、。蓝色箭头表示向下的过 程,如降水。(2)学生汇报(板贴(没 文字),其他同学修正一3人(不 同颜色板贴)。3 .观看视频讲解,了解自然 界的水循环(进一步认识水循 环)。(1)学生修正水循环路线 (根据视频内容,小组讨论2分 钟)。(2)展开汇报,板贴(没 文字)进行修正补充路线(小组 汇报)。4 .阅读学习资料卡,师生总 结巩固-自然界的水循环。(1)学生阅读学习资料卡, 完成资料卡上的题目并进行回 答“为什么天空中降水总也降不 士 ”7U o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地球 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 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天空中有 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外表上和箭头画出水滴的旅行路线。3.学生
13、修正水滴的旅行 路线图。4.学生再次修正水滴的旅行 路线图。103104的水也在不断的蒸发到空中,补 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降 水。(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 结,让学生根据理解完整说一说 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 (解释名词)。边板贴(有文字) 小结:在太阳的辐射下,水 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 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 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 形成云(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外表, 统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 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 海洋中,有的被植被吸收,完成 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量 保持不变。总结水循环概念
14、:自然界的水日夜不停、循环 往复地运动着,形态不断变化, 空间位置不断变化,总体保证了 大海晒不干,天上的水总也降不 完。这种现象地理科学家们将其 称为水循环。三、设计 实验方 案,模拟 大自然中1.亲身体验这滴水的旅行 一一水循环。但没有方法把大自 然中的江河湖海等搬到教室,那 我们可以像之前的课程一样,做学生思考并以小组合作 方式设计实验方案。设计意图:让 学生根据已学 内容和已有的 认知进行实验的水循环一个模拟实验,就需要水循环模 型,让你设计,如何设计?(1)需要的实验器材?(模 拟什么)小草、水池代表什么?(2)猜测模型会出现什么 现象?(记录单)2 .学生设计方案。3 .学生汇报提
15、供,修正方 案。方案的设计,让 孩子组内讨论, 设计并完善实 验方案,培养学 生的实脸设计 能力,小组合作 交流的能力。四、补充拓展1 .思考:水循环对于地球或 人类有什么意义?2 .以“水滴的“旅行” “ 为题创作水循环的小诗或童话, 在班级交流。学生带着任务走出课堂。设计意图:布 置拓展任务,一 是让学生明白 水循环的意义 对水循环慨念 的认识延伸,二 是巩固本节课 的学习内容。【板书设计】16.水滴的“旅行”水汽输送天空 海洋地下径流10517.刺激雨反响【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科学探
16、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 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 果。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开展的动力,技术的开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 展。(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0.1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响方式和作用。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10.3 人脑具有高级功能,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
17、。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10.4 脑需要被保护。举例说出为保护脑的健康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比方,人需要充足的睡眠,需要防止长 期的精神压力,防止外界的激烈冲撞,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等。10.5 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列举睡眠、饮食、运动等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中的第一课刺激与反响。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区分刺激与反响为主题,以分析、比拟、概括为核心依106 次展开三个局部的教学内容:首先,以几个常见的生活场景作为导入,通过让学生描述场景 中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18、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刺激与反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开 展与刺激和反响相关的小游戏,利用实验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人的反响速度存在差异,明白 即使时再微小的差异,也可能产生显著的影响;最后,利用游戏体验人的本能反响,通过对 比发现本能往往不受自己的意志控制,能对普通的反响与本能有一定的区分。经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人体能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响。能正确区分出各种场景下 的刺激与反响分别是什么。【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低段是已经识别了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对生活中的场 景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由于没有系统了解隐藏在人类内的神经系统,也没有对人体面 对刺激时产生的反响有过多的留意,因此对刺
19、激和反响只停留于感知阶段,对于如何正确区 分并不了解。因此本节课利用大量的体验活动,结合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学会自觉运用数据, 解释相关现象或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了解刺激与反响的相关科学知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响。2 .懂得刺激与反响的联系。3 .知道人的反响速度存在差异。4 .知道本能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响。科学探究:1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拟、概括等方法知道刺激与反响的联系。2 .能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人的反响速度存在差异的结论。科学态度:1 .乐于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完成实验操作,并结合数据,交流讨论出实验结论。科学、技术、社会
20、与环境:2 .认识到人类的反响会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教学重点】懂得刺激与反响的联系。【教学难点】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响。【教学准备】107教师材料:课件、气球学生材料:实验记录单、护目镜、气球、尺子、秒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108探究活 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一、创设 情境,为 新知奠 定基础1 .导入:今天的这节课,老师希 望同学们能够像小科学家一样,对即 将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进行严谨地观 察。2 .播放无声视频,视频内容为: 一群学生在教室外玩耍,突然全部进 入教室,进入教室后的学生欢呼雀跃。3 .提问:在刚刚播放的视频中, 孩子们在做什么呢?
21、在什么情况下会 这样做呢?4 .师生交流。产生的变化:行为 变化、情绪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 听到声音、看见现象。感官:耳朵、 眼睛。5 .过渡:卜面难度升级!老师准 备了两瓶神秘的液体,我会分别邀请 两名同学上台体验,请大家根据他们 的表现,推测瓶中可能是什么液体。6 .展示第一瓶液体:请一名同学 上台用闻的方式体验,该如何正确的 闻呢?(所有学生做出闻的动作), 请同学们根据他行为的变化,推测是 什么液体。7 .邀请一名学生上台体验。1 .学生观看视频并结 合视频进行推测。2 .两名学生上台分别 用闻和尝的方式体验液体 对鼻子和舌头带来的刺 激。台下学生根据台上学 生的表现猜测液体可能是
22、什么。设计意图:以 学生最熟悉的 学习场景作为 导入,能够让 学生更好地融 入情境,帮助 学生抓住关键 信息,为学生 之后正确认识 刺激和反响打 好基础。8 .学生猜测。9 .展示第二瓶液体:再邀请一名 同学上台用尝的方法体验,再让大家 猜一猜,谁来?10 .邀请一名学生上台体验,其他 学生猜测。11 .小结:产生的变化:表情变 化产生变化的原因:闻到气味、 尝到味道。感官:鼻子、舌头。产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感官行为变化 情绪变化 表情变化听到声音 看见现象 闻到气味 尝到味道 闻到酸味耳朵然聒梯子舌头二、分析 概括,正 确认识 刺激与 反响1 .过渡:通过刚才的几个场景, 你们认为,是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科学 小学 年级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