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X X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班级:五年级 任课教师:XXX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2,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3,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科学探究目标:1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 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3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 信息。4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2、,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 的实验方案。5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 结果。6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科学态度目标:1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 确的观点。2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 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3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 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3、1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2 .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开展的动力,技术的开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 开展。单元成的,它们本质上 一样,只是距离地难点:做人造雾放入保鲜袋)、 温水、线香、火的云与雾。2.做人造雾的实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表远近不同。2 .能够做人造雾 的实验,尝试解释 雾的形成原因。3 .能够通过模拟 实验及示意图,解 释云和雾的形成 过程。的实验柴。验。3.结合模型图解 释云的形成原因。14.露 和霜11 .比拟露和霜的 不同,知道露与霜 也是常见的天气
4、 现象。2 .通过做模拟露 和霜的实验,解释 露和霜的形成原 因。3 .阅读相关资料, 了解二十四节气 中与天气现象相 关的节气。重点:通过做露 和霜的模拟实 验,解释露和霜 的形成原因。难点:做造霜的 实验。铁罐、湿毛巾、 电子温度计、碎 冰、盐、冷水。1 .观察比拟露和 霜的不同。2 .做造露和造霜 的实验。3 .阅读二十四节 气之白露、霜降15.雨 和雪11 .能够比拟雨和 雪的异同,知道雨 和雪是常见的降 水形式。2 .做模拟雨的形 成实验,并能够结 合示意图,描述雨 和雪的形成过程。3 . 了解更多的降 水形式,描述不同 降水形式的特点。重点:做模拟雨 的形成实验,结 合示意图描述雨
5、 和雪的形成过 程。难点:根据示意 图描述雨和雪的 形成过程。酒精灯、三脚架、 石棉网、烧杯、 培养皿、热水、 冰块、火柴。1 .比拟雨和雪的 不同之处及相同 之处。2 .模拟雨的形成。 3.根据示意图描 述大自然中雨、雪 的形成过程。4.观察雪花的形 状交流不同降水 形式的特点。16.水 滴的 “旅行”11 .能够根据示意 图描述地球上的 水在陆地、海洋及 大气之间的不间 断的循环过程。2 .运用分析、归 纳、概括,尝试用 箭头和简单文字 建立水循环的模 型。3 .初步建立水循 环的动态平衡意 识,意识到地球上 的水不会增多也 不会减少。重点:描述地球 上的水在陆地、 海洋及大气之间 的不间
6、断的循环 过程。难点:建立大自 然中的水循环模 型。水循环的相关图 片和视频资料、 水循环模型。1 .观察实物场景 图解释天上的水 为什么总也降不 *2 .根据示意图描 述水在自然界的 循环。3 .模拟大自然中 的水循环。13-14第五单17.刺激与反 应11.通过体验活动, 知道什么是刺激、 什么是反响,以及重点:懂得刺激 与反响的区别和 联系。电子秒表、2()厘 米长的直尺、护 目镜、小棉球。1.交流行为产生 的条件。2.玩比谁反响快四、模拟实验,验证猜测1 .学生分组实验8分钟,教师巡视;小组记录成露、成霜温度,并贴在黑板数据表上。2 .数据都贴上来了,教师请学生把冰块跟盐倒出,观察发生
7、什么现象,回答这说明什么。设计意图:说明霜也是水的一种形态。3 .实验结束,全班交流,分析数据。(1)学生汇报:谈话:你们刚才做了造露造霜实验,是否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学生根据数据表,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并分析原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能根据实验,总结出科学规律, 同时还能发现数据误差原因,一种是人为误差,一种是材料差异引起的误差。(2)教师小结:在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 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 在物体外表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太阳出来,露和霜又变成水蒸气消失了,这就是水在
8、地 表的循环!五、阅读材料,联系生活1.谈话:阅读材料,提问:你从这份材料,获得什么信息?生1:露一般发生在天气转凉的秋天霜发生在深秋,即将入冬的时候生2:认识白露为9月7日、8日;霜降为10月23日或24日,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意味着冬天就要到来。设计意图: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知道天气与人们 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根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六、回顾课堂,总结收获1 .师:今天我们把露和霜成功地请进了教室,好玩吗?生:好玩2 .科学就是在“玩中学”,“做中学”。那么,今天的科学课,你收获了什么?生设计意图:前后呼应,善始善终,让学生走完整的探究之旅。
9、【板书设计】14.露和霜100水蒸气水蒸气01 遇冷s(一扁 .0以下 加冰、加盐(液态)露(无色小水珠)霜(白色冰晶)(固态)【参考资料】1 .盐水溶液含盐量23. 1%时,冰点为-21. 2,最正确。瓶子容量为330mL八分满为264ml; 需要盐74. 68g;但是,因为冰还没有完全融化,所以此时盐含量并不是准确的23.斑;再加 上按照教材加水,加速盐溶解,盐含量过高的话,温度只能降到-2c左右。经过亲测,冰不 加水,直接加盐4奶粉勺(约55g)最合适,震动与搅拌促进冰与盐充分接触,可最快结霜。 底下垫湿抹布,会让霜更明显;不垫湿抹布,会比拟慢,而且结的霜也比拟少。冰加冷水的 话,可能出
10、现不结霜现象。2 .加盐,让瓶底上下敲击桌面,利用震动,让盐渗下去,这时候冰块外表很容易融化形 成水,这时候搅拌就很方便,两分钟内就能够明显结霜。实验8分钟,让孩子可以有充足的 时间观察。3 .学生分析数据,发现各小组成露成霜温度不一样,学生有讲到可能是因为放的冰量不 一样,还可能因为是不同人观察的,所以造成数据不一样。教师应当及时夸奖学生,并进一 步提炼升华,学生讲的两方面是材料误差跟人为误差!也水浓度与凝固点对照表溶液中含款第(%)济固占(t)0.161.5-0.92.9-1.S43265.6357-4.483-5.49.6-6.411-7.512.38.613.6-9.814.9*111
11、6.2-12.217.5-13.61S.8-15.62016621.2-18.222.4-2023.1-21.223.7-17.424.99.S26.1-1.736.30浓度(质中百分比)效的质讨(克)/升溶淞帘度10.11.005220.31.013350.61.02441.11.027551.71.03466251.041773.41.0498M.51.056995.61.06310107.11.071II1181.078121301.086131421.093141541.101151661.109161791.116171911.124182041.132192171.14202301
12、.148212431.156222561.164232701.172242831.18252971.189263111.19726.41.2101食盐含量/%10C时的相对密度冰冻点Q101.07-7.015i.n-10.8201.15-16.323.51.18-21.215 .雨和雪【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 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
13、信 息。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 求。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14. 2 地球外表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教材分析】雨和雪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3课内容。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 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一一露和霜
14、。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 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102 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拟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 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 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比照,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 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 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 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
15、文化的教育。【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 .能够比拟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2 . 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教学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o学生材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培养皿、热水、冰块、火柴。【教学过程设计】一、人造雪导入,场景激趣。1 .出示雪地场景,观看下雪视频(或体验下雪情境),体验人造雪带来的观感。2 .谈话:厦门不会下雪,有人见过真正的雪吗?3 .学生描述感受。4 .师
16、:南方虽然不会下雪,但是会下雨,今天我们体验了人造雪,但是却能够模拟一场真正 的雨。5 .揭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和雪。设计意图:地球内部很神秘。二、观察不同,猜测成因。1 .谈话:对于我们熟悉的雨和不熟悉的雪,你了解多少?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103.请学生写下不同之处,让学生上台张贴板书。雨:液体、四季都有雪:固体、一般发生在冬天、一般在北方才会下雪2 .请学生写下相同之处,让学生上台张贴板书。相同点:本质都是水,都是从云中降下来。3 .提问:为什么一样从天下落下,有时候是雨,有时候是雪?4 .学生讨论,猜测。设计意图:地球内部很神秘。三、创造条件,进行人造雨。1 .师:雨水哪里来?(
17、空气中)出示水蒸气宝宝。2 .追问:空气中的水哪里来?(地而上)出示水滴宝宝.谈话:水蒸气如何变成雨?(需要遇到冷的环境)3 .小结: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设计意图:地球内部很神秘。四、模拟实验,验证猜测1 .谈话:想要做雨的模拟实验,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要有水蒸气,冷的环境).师:如何得到水蒸气?(加热水)2 .师:如何让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盖上蒸发皿).出示器材,利用酒精灯加热一杯水(为节约时间,可采用热水。)盖上蒸发皿,一段时间 后观察现象。(可以观察到蒸发皿上有小水珠)3 .思考:此时小水珠还没法变成雨,如果让小水珠变成小水滴落下来?(创设冷的环境).出示冰块,在培养皿上放上冰
18、块,观察现象。(小水珠聚集后落下来)4 .学生填写、绘制报告单,贴上水滴、水蒸气等的示意图。5 .思考:根据雨的形成,猜测雪是如何形成的?(更寒冷的环境下形成).在报告单上,增加雪的形成过程。6 .小结:当云中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道上升气流拖不住时,才会 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者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过程 中没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设计意图:地球内部很神秘。五、拓展学习,认识降水。1 .播放微课,认识更多降水形式:冰雹、雨夹雪、冬雨等。104.讨论,这些降水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地球内部很神秘。【板书设计】15.雨和雪16.水滴
19、的“旅行”【课标落实】1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 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 息。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i.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描述雾、雨、雪
20、、露、霜、包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14.2 地球外表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前三课认识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然界水 的变化循环的系统认知,是本单元的一个总结概括。用“水滴的旅行”这个形象话题做105 标题,紧紧围绕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这个核心展开,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 察实景图片,通过交流“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水循环 的概念。第二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说说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这是在前面实物
21、场景的基 础上进一步抽象概括,通过一些关键词汇和箭头帮助学生建立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的分析、 概括、推断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开展。第三个活动是拓展活动,通过制作水循环的模型模拟大 自然中的水循环,表达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学情分析】地球外表各种形式的水不断地相互转化。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 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水循环无论是对于生命来说,还是对于地球本身来说, 都是相当重要的。水循环能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使得水成为可再生 资源。水循环造成了不同的天气现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水循环也深刻地影响着地球 表层结构的形成、演化和开展。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经
22、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天气现象,能够对一些气象要素进行简单 测量,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这些都是学习水循环的基础。但学生的知识相对零碎,没有 将一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认知。本课就是帮助 学生将地球上的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宏观的认识,形成水在陆地、海洋、大气循环的科学 大概念。本课用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做主题,涉及水圈与大气圈这两个主要概念。该主题能够 很好地将两个主要概念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大概念。本课是此单元的最后一课,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的总结课。学生前面对云、雾、雨、 雪、露、霜等的成因及水的三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每天都接触着大自然,感受着
23、 大自然的变化,只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科学问题同样兴味盎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 活经险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活动,获得对 水循环的科学认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2 .知道当水的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水随着吸热或放热,能够由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 态。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因。3 .通过回顾云、雾、雨、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认识到 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106科学探究:1 .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2 .在
24、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3 .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案。利用简便的水循环组装模 型,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将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微缩呈现,直观形象。科学态度:1 .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学习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和认真观察分析问题。初步 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2 .在科学探究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体验探究与合作的乐趣,尊 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 .认识到水循环对于地球表层结构的演变和人类可持续开展都意义重大。2 .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水循环服务
25、生活的。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 学习带来的方便。【教学重点】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教学准备】水循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水循环模型。【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 .ffi:同学们,看,是什么?(出示小水滴图片)是小水滴,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吧?那 小水滴会旅行吗?来看一看小水滴的旅行日记,我们将和“小水滴”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 与活力的地方去!是哪里呢?2 .教师有感情朗读小水滴的旅行日记,学生思考:小水滴到了哪些地方?3 .学生汇报:海洋、空气、云层、变成小水滴、雪、露、霜。
26、4 .师:那它又是怎样旅行的呢?又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呢?5 .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将跟随小水滴一起来一次快乐的旅行吧!107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利用“小水滴、旅行”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二、探究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1 .分析一以下图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说说这幅图上哪里有水?出示:河流、云朵、雾、海洋、冰川、土壤 六张图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说一说图中 的景物哪里有水?猜一猜并说出理由。2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河流:有大量的淡水;云朵:云层中含有大量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当小水滴越积越多,掉落下来就会形成 降水;(除了肉眼能够看
27、到的以外,空气中还有很多我们无法看到的无色无味的水蒸气。)雾: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接近地面的就是雾;海洋:水域面积大,有大量的咸水;冰川:一般在高原地区的高山上比拟常见,是有水遇冷结冰形成的;土壤:土壤中含有水分(雨水补给或地下水),植物才能在土壤中生存。3 .师:看来,水在自然界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身影,那天空中的水蒸气又是来自哪里呢? 天空中的水来自哪里呢?生: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的蒸腾变成水蒸气,随着气流而运动 到大气中。(学生假设说不完整,教师加以引导补充。)生: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学生假设说不完整, 教师加以引导补
28、充。)4 .师:降落到地面雨和雪到哪里去了呢?生: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5 .看来同学们都能够联系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和生活中现象,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学生使用活动手册,用箭头表示水的走向。小组合作讨论,绘制完成后,在全班进行展 示交流,并说明绘制的原因。6 .教师提问: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揭示水循环的概念。生:同桌之间相互先说一说,后举手回答。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 不断得到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外表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间断地 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降水。自然界的水日夜不停、循环往复地运
29、动着,形态不断变化,空间位置不断变化,总体保 证了大海晒不干,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108设计意图:这局部教学以大问题统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展开,例如,地上的水是 怎么跑到天上去的?天上的水又是怎么降下来的?降下来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将这些问题完 整地串在一起,便形成了水循环的初步概念。三、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 .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也了解到了小水滴总是在自然界中循环往 复的“旅行”着,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它的“旅行”吧!回顾雨和雪的形成,利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绘制草图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表示出来。可 以将学生建立的模型在黑板上张贴出来也可以投屏到电子白板上,观察比拟分析,比一比谁
30、画得最准确。2 .出示教材图片,解释红色箭头与蓝色箭头表示的含义。利用教材上的水循环图完整地 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注意用一些科学的概念,如蒸发、凝结、降水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汇报小组成果:红色箭头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种水体、陆地外表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一 个向上的过程。蓝色箭头表示降水,以及水从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海洋的过程,还包括地下水的渗透, 是一个向下的过程。红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太阳,蓝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地球引力。(可以尝试解释太阳在水循 环的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地球引力对水循环有什么影响。)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
31、到大气中。 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外表,统称 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 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 完成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3 .师:刚才这个图展示了水循环的过程,那我们能不能根据前期所学的知识思考一下: 水为什么了能够循环?(引导:水变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蒸气的,水蒸气又是在什么情况 下变成水的?)4 .学生思考、汇报。生:水变成水蒸气,是在受热的情况下;水蒸气变成水,是在遇冷的情况下。在自然界 中,水总是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到达一定程度时,总是从一种
32、状 态转换成另一-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因。5 .探究延伸:水循环对于地球或人类有什么意义?109元岩石与矿物路反响是由刺激导 致的.2 .知道身体在刺 激的作用下,可以 做出快速的反响。3 .能在互相往对 方脸上投棉球的 游戏中感受到本 能反响。难点:在感受和 体验活动中,区 分什么是刺激、 什么是反响。的游戏。3 .阅读介绍人的 起跑反响时间的 资料。4 .体验人的本能 反响。18.从 刺激到 反响11 .通过提取阅读 资料中的信息,知 道人神经系统的 组成以及各组成 局部的作用,知道 一些有关脊髓的 知识以及保护脊 髓的考前须知。2 .模仿例子,针 对具体情况画出 神经
33、信息传递流 程图。3 .通过测试活动, 感受到身体不同 部位在反响速度 上存在一些差异, 以及大脑在处理 信息时会出错。重点:了解人神 经系统的组成以 及各局部的作 用。难点:用箭头画 出神经信息传递 的流程图。脊髓的模型、废 报纸、铅笔、橡 皮、刻度尺。1 .分析情景阅读 神经系统的组成 的资料。2 .画足球守门员 扑球的神经信息 传递流程图。3 .测试人体不同 部位的皮肤敏感 性和不同部位反 应的快慢。4 .目测比拟两幅 图中两根线段的 长短。5 .阅读简介脊髓 和保护脊髓注意 事项的资料。19 .我 们的大 脑11 .知道人脑由大 脑、小脑、脑干三 局部组成。2 .能在类比活动 中,认识
34、大脑的轻 重、模样、功能。3 . 了解大脑的分 工情况重点:认识大脑 的轻重、模样和 功能。难点:用七巧板 拼出不一样的图 形。可拆分的人脑模 型、塑料袋、苹 果、核桃仁、豆 腐、约15种生活 小物件、棋子、 红色圆纸片、七 巧板。1 .认识大脑的轻 重与模样。2 .认识大脑的功 能。3 .阅读介绍大脑 分工的资料。20.大 脑的开 发与利 用11 .知道脑科学的 研究成果为学习 科学打下了基础。2 .知道什么是人 工智能及其应用 前景。3 .能利用资料, 辨析一些做法是 否有利于大脑的 保护。4 .能用图形表示 一些事物的系。重点:了解人们 对脑科学知识的 运用。难点:用图形表 示事物的联系
35、。鱼骨图1 .分析展现大脑 功能的气泡图。2 .用鱼骨图展现 人类认识地球的 历程。3 .畅享人工智能 的开展前景。15-16专 项像工程 师那样2-31.动手动脑,选 择合适的材料,设重点:在制作降 落伞的完整过程伞面材料(棉布、 厚塑料袋、薄塑1.通过列举和阅 读认识不同领域师:水在自然界中总是在不断循环的,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没有水循环世界将是怎样 的?水循环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生:(探讨、交流)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使海洋水资源得到更新,把大气水和海 洋水联系在一起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实现了地球系统水、
36、能量和地球生物化学物质 的迁移和转换,构成了全球性的连续有序的动态大系统。水循环联系着海陆两大系统,塑造 着地表形态,制约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协调,不断提供再生的淡水资源。因此,水循环 对于地球表层结构的演变和人类可持续开展都意义重大。师总结:水循环与地球和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说明生物的生存和环境息息相关,我 们应该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污染破坏水资源。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说一说,在描述水循环的过程中, 把握水循环的主体过程,更能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引导学生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联 系生活。四、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1 .师:播放一段介绍水循环的视频,进
37、一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2 .为了使我们更清晰的观察到水循环的过程,跟随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大自然中水循 环的实验,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有:水循环模型、小草、水、冰块、营养土和蛭石。提问:水循环模型里的小草、水池分别代表什么?猜猜这个模型里可能发生什么现象, 描述在这个模型内水循环是如何进行的。学生讨论、汇报。3 .生:小草表示的地表上的植物,水池表示的是整个地表。格子内放入营养土和蟀石, 可撒入草种。注水是为了形成充足的水蒸气。这里有双层罩,中层罩上放冰块,外层罩盖在 模型最上面。放入冰决是为了让水蒸气在中层罩下方凝成小水滴,形成“降水”。(各地各 校根据材料装备情况开展此环节的拓展活动,可以
38、不拘泥于教材,根据现有的材料开发出能 够表示水循环的装置模型。)设计意图:科学课是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大自然的教育,但自然界的现象很复杂、很难 进行直接观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使用播放视频和模拟实验的方式更能清楚的了解水循环 的过程。五、总结延伸1 .以“水滴的旅行”为题创作水循环的小诗或童话,写在活动手册.匕在班级交流, 读一读、比一比,教师给予评价。1102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学生活动,汇报。设计意图:通过创作小诗活跃课堂气氛,也起到了起到与课题呼应的效果。让学生谈 收获,进行课堂总结,要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回顾和整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和交流的意识,又是梳理和了解所
39、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板书设计】16.水滴的“旅行”水汽输送天空 海洋地下径流in17.刺激与反响【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开展的动力,技术的开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开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
40、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0.1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响方式和作用。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中的第一课刺激与反响。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区分刺激与反响为主题,以分析、比拟、概括为核心依 次展开三个局部的教学内容:首先,以几个常见的生活场景作为导入,通过让学生描述场景 中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刺激与反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开 展与刺激和反响相关的小游戏,利用实验数据,让学生意识到人的反响速度存在差异,明白 即使时再微小的差异,也可能产生
41、显著的影响;最后,利用游戏体验人的本能反响,通过对 比发现本能往往不受自己的意志控制,能对普通的反响与本能有一定的区分。经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人体能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响。能正确区分出各种场景下 的刺激与反响分别是什么。【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低段是已经识别了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对生活中的场112 景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由于没有系统了解隐藏在人类内的神经系统,也没有对人体面 对刺激时产生的反响有过多的留意,因此对刺激和反响只停留于感知阶段,对于如何正确区 分并不了解。【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响。2 .懂得刺激与反响的联系。3 .知道人的反响速度
42、存在差异。4 .知道本能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响。科学探究:L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拟、概括等方法知道刺激与反响的联系。5 .能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人的反响速度存在差异的结论。科学态度:1 .乐于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完成实验操作,并结合数据,交流讨论出实验结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2 .认识到人类的反响会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教学重点】懂得刺激与反响的联系。【教学难点】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响。【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气球。学生材料:实验记录单、护目镜、气球、尺子、秒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为新知奠定基础1 .导
43、入:今天的这节课,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像小科学家一样,对即将出现的一系列现 象进行严谨地观察。2 .播放无声视频,视频内容为:一群学生在教室外玩耍,突然全部进入教室,进入教室 后的学生欢呼雀跃。1133 .提问:在刚刚播放的视频中,孩子们在做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做呢?4 .师生交流。产生的变化:行为变化、情绪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听到声音、看见现 象。感官:耳朵、眼睛。5 .过渡:下面难度升级!老师准备了两瓶神秘的液体,我会分别邀请两名同学上台体验, 请大家根据他们的表现,推测瓶中可能是什么液体。6 .展示第一瓶液体:请一名同学上台用闻的方式体验,该如何正确的闻呢?(所有学生 做出闻的动作
44、),请同学们根据他行为的变化,推测是什么液体。7 .邀请一名学生上台体验。8 .学生猜测。9 .展示第二瓶液体:再邀请一名同学上台用尝的方法体验,再让大家猜一猜,谁来?10 .邀请一名学生上台体验,其他学生猜测。11 .小结:产生的变化:表情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感官: 鼻子、舌头。产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感官听到声音行为变化看见现象耳朵情绪变化闻到气味眼睛表情变化尝到味道鼻子闻到酸味(环境改变)舌头设计意图:以学生最熟悉的学习场景作为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帮助学生 抓住关键信息,为学生之后正确认识刺激和反响打好基础。二、分析概括,正确认识刺激与反响1 .过渡:通过
45、刚才的几个场景,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会引起人的变化呢?2 .师生交流:人会做出活动或变化,是由于之前看到了现象、听到了声音、闻到了气味、 尝到了味道而引起的。3 .教师提炼和总结学生的表达,给刺激与反响下定义。在科学上我们将看到了现象、听到了声音、闻到了气味、尝到了味道统称为刺激,当人 接受到刺激后,就会引起的一连串的行为变化,我们将行为变化统称为反响。4 .提问:刚才交流的内容中,哪一栏内容属于刺激,哪一栏内容属于反响?5 .过渡:老师要考考大家,能否从下面的这张动态图片中,推测出,图片中的小女孩, 她的哪个感官,接受到了什么样的刺激,由此引起了哪些反响。1147 .播放动态图片。8 .师生交流:皮肤(感官)吹到冷风后(刺激),感觉到冷并抱着胳膊(反响)。设计意图:要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刺激和反响的区别和联系,就要使学生在体会各种 各样的生活例子后,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概括发现其中的规律,并 用例子,初步了解学生对刺激和反响的掌握情况。三、借助“抓尺子和”“掐秒表”游戏,体验个体反响速度有差异(一)游戏“抓尺子”(3分30秒)1 .过渡:关于刺激与反响我们可以玩许许多多的小游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