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八科试卷).pdf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八科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八科试卷).pdf(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学2022-2022022-2023 3学年高三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试题含答案(八八科试卷)科试卷)目录1.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4.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5.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数学试题
2、6.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7.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8.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铁人中学铁人中学 2020 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语文试题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期末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试题说明: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本试题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3、(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17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题。材料一: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
4、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
5、行政裁量基准。三是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摘自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材料二:材料二: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
6、,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书五子之歌根据夏王失德失民亡国的教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灭商后,有戒于纣王失民亡国的教训,强调国应以民为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其后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而总结“君为民而立”。西汉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时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后世总是以
7、利民、富民、惠民作为国策的支撑点。中国古代有关土地、水利、赋税的立法,都是着眼于保民生的;自汉朝起,法律对老、幼、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恤刑;唐律疏议以来的历代法典,都规定了对 70 岁以上,15 岁以下,废疾笃疾和孕妇等社会弱势群体不得刑讯,并可减免刑罚。这些规定蕴含着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国家的仁政。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化民。但是,道德缺乏国家强制力,只能化而不能禁止,需要得到法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作用。就法律而言,其职能在于禁暴惩奸止恶,但法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主宰,不仅丧失应
8、有的权威性和正义性,而且难免流于滥罚酷刑的歧途。既重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论,此理论适应了国君的需要,因而演绎为严治官、宽养民的政治逻辑。严治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严上官之责,以警下吏。唐代宗时宰相杨纶“清慎自饬,立法于身”,使得权倾当朝的汾阳王郭子仪“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其二,行考课之法,建监察制度。唐代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之法,宋代有监司互察法,明有八法考吏,清代有六法考吏。考课的结果是优异者擢升、平庸者黜革、违法者治罪。除此之
9、外,还推行了严密的御史监察制度。其三,重任免考选,选贤任能。汉代实行孝廉方正的选官之法。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使选官制度化法律化。除去一般的科考之外,还有所谓的特科、恩科等配套制度;御史出巡也负责考察推荐贤能之士。与严治官相对应的是宽养民。宽养民主要表现为:国家给人民以必要的生产生存手段土地;宽减居民的赋税负担和力役之征;对于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犯法的情况,按律宽减;此外,还注意施行各种保民、利民、富民、惠民政策,以夯实政权基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色之鲜明、影响之深远,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之丰富,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及其对治国经验的
10、深刻总结。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激活传统法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法文化支持。(摘编自张晋藩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1.下列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历代法典因此以利民、富民,惠民为国策支撑点。蕴含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仁政特点。B.法律是道德的主宰,道德是法律的配合和支撑,德法共治,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C.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汲取与传承。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这一点。D.借鉴并激活中国的法文化中的古圣先贤的智慧经验与教
11、训,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就叫以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容忽视,因为它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B.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这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对民心向背的重视。C.“严治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宽养民”可夯实政权基础,两者结合利于封建统治。D.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材料二“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范畴的是()(3 分)A.重
12、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研究。B.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的立法指导思想研究。C.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用法价值取向研究。D.省刑寡罚、法宽刑缓的约法值刑学说研究。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 分)5.在韩非子心度中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8 分)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9 题。文本一:攀登者【注】文本一:攀登者【注】阿来秋雨,风声。一盏马灯下,王五洲和李国梁相对而坐。李国梁敲着桌子说:“这些外国人,一到关键点就语焉不详。这书上写的我战胜了那块看起来高不可攀的二
13、十多英尺高的岩石,身体疲惫,意识模糊,这不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嘛。”王五洲说:“这就不用他们多说了,分明就是第二台阶嘛。当年我们在那里折腾了好几个小时,”他直起身,“人类攀登珠峰到今天,五十多年,半个世纪了。上去了多少人?一共就二十多个人。第一个人什么时候上去的?1953 年,今年刚好二十年了!”“他们都是从南坡上去的,尼泊尔那边;北坡,我们中国这边,还没有人上去过。十三年前,你们上去,那也是世界第一!”有人敲门。进来的是曲松林和多杰贡布。王五洲伸手在马灯的玻璃灯罩上暖和一下说:“雨一停,好天气就要来了,该把队伍拉到山上,真刀真枪登一回山了。”曲松林说:“还是在章子峰吧。海拔七千多,相当于上一回北
14、坳。”多杰贡布也说:“上章子峰,登一回顶,能鼓舞士气。”王五洲说:“就这么定了!”十月,阳光澄澈。登山队在零下七十多度的冰雪坡面上攀登。阳光强烈,队员们都戴着深色的护目镜。护目镜中映出不远处的珠峰,映出队友奋力向上的身影。不时有金属敲击声响起。那是领先队员正用冰镐把固定绳索用的冰锥砸进泛着蓝光的冰层。队员们把金属上升器扣在结组绳上,用冰爪前端的钢钉踢开冰面,造出一个立脚点,向上,再用同样的方法造出一个新的立足点,再继续向上。每个人都背着氧气瓶,但在这个高度,不准使用氧气。坡越来越陡,有个结绳组为节省体力,开始在雪坡上走出之字形的路线。王五洲看见,把那一组人的情况指给多杰贡布。多杰贡布赶上去,严
15、厉制止:“这样会在积雪的山坡上引发雪崩,绝不允许!”女后勤队员黑牡丹和其他后勤队员也与突击队一起攀登。不同的是,他们不像突击队员身上只背着一只氧气瓶和一盘绳索。后勤队员身上背着更多的东西。帐篷,炊具,食品。黑牡丹身上背着的是一组气象观测仪器。风向仪的上端从背包里露出来,一有风,就呼呼旋转。在危险地段,她奋力揳下冰锥,系上保护绳,用脚上的钢钉踢开坚冰,制造落脚点的动作和突击队员一样熟练。夏伯阳回头看见,说:“咦,不是菜地里的黑牡丹吗?”并对她竖起了拇指。一向爱笑的黑牡丹脸上却露出凶巴巴的表情,大喘几口气,加快了速度。夏伯阳眼看她就要追上来了,也转身迈开了步伐。有一段,好胜的他连保护绳都来不及安装
16、,就直接上去了。李国梁见此情景,把摄影机对准了他们。这使得他们更是互不相让,尽管多杰贡布在后面喊:“控制速度,保持体力!”也没有产生什么效果。夏伯阳、扎西的结组越上了冰脊,紧接着,补给队的黑牡丹也上了冰脊。早已布置好的营地里的二十多顶帐篷出现在他们面前。黑牡丹对夏伯阳说:“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后勤队都上来三趟了!”王五洲也上来了,他对夏伯阳和扎西说:“海拔六千多,将近七千,几小时攀登,还能保持这个速度,不简单!”夏伯阳望望高处的峰顶:“队长,就是现在下令登顶,我保证能成功!”黑牡丹说:“我也能上去!”王五洲点头。起风了。突击队员正一组组攀上山脊,最后的两组人,已经疲惫不堪,脚步踉跄,在深雪里走得
17、东倒西歪。风从他们下方半空中的层云上横吹过来。平静的云层猛烈地翻卷。风撞上他们所在的山体时卷起了地上的积雪,并在掠过那些裸露的岩石时发出了刺耳的尖啸。风停了,风雪抹去了几小时前人们留在地上的串串足迹。只有一顶顶帐篷,静穆浑圆,散布在洁净的雪地中间。天边,晚霞灿烂,珠峰峰顶被镀上一片金黄,一派庄严。一顶帐篷门打开了。李国梁倚在门边,吹奏口琴,一时间,整个营地都被这乐音充满(节选自阿来攀登者,有删减)文本二:文本二:澎湃新闻:剧本中涉及了很多真实人物,比如夏伯渝在当年登珠峰的过程中失去了双腿,去年 5 月他以69 岁高龄,成为第一个无腿登顶珠峰成功的人。在剧本结尾处,你写到的“夏伯阳”这个人物多年
18、之后也登上了珠峰。阿来:对的,我把这个人物命名为夏伯阳,是因为夏伯阳是苏联的战斗英雄,那时候很多人是很崇拜他的,是很有时代气息的一个名字。澎湃新闻:你是个自然爱好者,经常关注动植物,但登山似乎更偏向于人如何去挑战自然,你怎么看二者的区别?阿来:1960 年的登山和现在不一样,不是简单的户外运动,是我们要在自己的领土上打上印记。那时候登山,有宣示主权的含义,意义非常重大。1975 年那次登山,同时是对珠峰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有些科学家就牺牲在那里。(节选自澎湃新闻阿来攀登者专访)【注】攀登者,根据中国登山队的真实经历改编。1960 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但由于没有留下登顶珠峰的影像资料,
19、此次登峰遭到质疑。十五年后,中国队再组登山队冲顶。全书共 79 章,节选部分为 24-27 章,记录的是登峰前的一次训练。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国梁和王五洲的对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很强的年代感。B.写登山过程时使用了一系列的登山术语,这主要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科学性。C.登珠峰前,先在章子峰做一次实地演练,可见登山队不打无准备之仗。D.1960 年、1975 年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目的有相同处:宣示国家主权。7.关于文末的环境场景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风起后,云层和积雪猛烈翻卷,以此写山登山队员面对的自然环境非
20、常恶劣。B.风停后,风雪抹去了几小时前人们留下的足迹,侧面说明了登山是艰难和危险的。C.天边晚霞灿烂,珠峰峰顶一片金黄,意在突出登山队员攀登珠峰的信心和勇气。D.风停雪住后,响起在整个营地的口琴乐音,带给读者一种和谐、宁静的诗意美。8.作品中的“黑牡丹”表现“不俗”,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其“不俗”之处。(6 分)9.“艺术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
21、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氏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氏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氏。冯亭守上党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注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
22、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令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闻之,怒,令公孙起、王畸以兵遇赵于长平。注平阳君,即赵
23、豹。(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B.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C.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D.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数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阴使人请赵王”与“阴
24、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字含义相同。B.“王其图之”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相同。C.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指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本文中泛指“城”。D.爵,一种酒器,后引中指爵位、官位。我国春秋时期爵位分五等:公、候、伯、子、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韩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阳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氏任上党太守。B.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上党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人,愿意投奔赵国,并愿将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
25、听了非常高兴。C.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眈眈,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D.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义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这是冯亭用心良苦的计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2)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14.赵豹反对接受韩国献上的十七座城池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 分)(二)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大庆 铁人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高三上 学期 期末 阶段 考试 试题 答案 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