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重难点诠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实验重难点诠释.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生物实验重难点诠释(带*的为重点实验)实验一:生物组织中复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1、实验材料的选择:1可溶性复原糖的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有复原糖和非复原糖两类。常见的复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蔗糖甘蔗茎、甜菜的块根等、淀粉马铃薯、番薯的块茎等是非复原糖。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存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的叶子作为实验的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叶子内虽然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复原糖,但由于叶片中叶绿素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响起着遮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一般也不选用。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复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而且要求组织
2、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和犁的果实,也可以用白色的甘蓝叶、白萝卜替代。经实验比拟,颜色反响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和白萝卜。2脂肪的鉴定:所用材料要求一脂肪含量高,二有一定大小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本实验的要求。实验前要将花生种子浸泡 34h,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那么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3蛋白质的鉴定:适宜材料有豆浆、鸡蛋清。假设用鸡蛋清,必须按要求稀释,否那么影响实验效果,而且实验后易粘住试管壁不易洗刷2、试剂的选用及考前须知:1可溶性复原糖鉴定过程中,因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试剂的两种溶液分别配制,使用是再加以混合,即现配现用。切不要
3、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参加组织样液中。实际上这个反响利用的是斐林试剂中的氢氧化铜作为弱氧化剂参与复原糖的反响,而氢氧化铜放置过久沉淀过多那么不利于反响。在水浴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烧杯底,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爆裂;并注意试管口也不要朝向自己或他人,防止沸腾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另外,参加的斐林试剂不要太多,反而会使实验效果不理想。2脂肪鉴定实验键是能否切出符合要求的薄切片,太厚光线不能通过。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先加试剂ANaOH,造成碱性环境后再参加试剂 BCuSO4 注意和使用斐林试剂的区别。另外试剂B 不能太多,否那么硫酸铜的蓝色将遮盖颜色反响的真实效果。3、斐林试剂
4、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1溶液浓度不同课本2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 Cu(OH)2溶液,它在加热的条件下与醛基反响,被复原成砖红色的Cu2O 沉淀,可用于鉴定复原糖的存在,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响。双缩脲反响的实质是在碱性条件下,Cu2+与双缩脲发生的紫色反响。而蛋白质分子中有很多与双缩脲H2NOC-NH-CONH2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发生颜色反响,可以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3使用方法不同:见课本,注意NaOH 和 CuSO4的使用先后顺序。二用高倍显微镜
5、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1、显微镜的结构:2、使用时的考前须知:1显微镜的镜头有两种:目镜和物镜。目镜可从镜筒上端开口处插入,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而物镜的上端有螺丝,可旋转固定在镜筒下端连接的转换器的3 个开口上,且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即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焦距调好后镜头与盖玻片的距离越远,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在显微镜下所成物象为倒立放大的虚象。此外,由于低倍物镜的通光量比高倍物镜的通光量大,所以低倍镜的视野较明亮;而高倍物镜,虽然放大倍数大,实际观
6、察到的标本区域小,视野教暗2视野中出现异物有三种情况:在物镜上、目镜上和装片上。如移动装片异物不动,说明不在装片上;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仍可观察到,说明不在物镜上,可判断异物在目镜上。3低倍镜观察: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双眼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距玻片2mm3mm 处不要让物镜触及玻片,左眼注视目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上升镜筒,当看到物像时,调节洗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象为止。转动转换器,当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时,物象变大,视野范围变小、变暗,因此,换高倍镜之前,一定要把观察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并且将反光镜的平面镜换成凹面镜,同时扩大光圈。4使
7、用显微镜的程序:取镜-安放-对光-压片-观察5下降镜筒时,一定要侧目注视物镜,防止镜头触及玻片而压碎玻片或损坏透镜6有必要使用高倍镜时,必须先在低倍镜下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心,然后转换成高倍镜。因为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小,但看袄的标本范围大,容易找到目标,而高倍镜看到的只是低倍镜视野的中心局部7使用高倍镜后必须使用细准焦螺旋调焦,而不能用粗准焦螺旋。3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由于细胞质基质是透明的,显微镜下不容易观察到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所以要找到大型细胞器作为参照物来观察。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可作为参照物,通过观察叶绿体位置的变化,可证明细胞质的流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观察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
8、。细胞质流动的速度跟细胞新陈代谢的旺盛程度成正比。三、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选材:应选取有丝分裂旺盛的细胞,如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2、解离就是用要药液使组织的细胞相互别离开来,便于最后制片时能被压成一薄层进行显微观察。解离液中酒精的作用是迅速杀死细胞,固定细胞的分裂相;而盐酸的作用是使洋葱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中胶层物质溶解,从而到达别离细胞的目的。另外解离时间不宜过短,否那么根尖未充分解离,压片时细胞分不开;但又不能太长,否那么使根尖过分酥软,无法进行漂洗和染色,且染色体成分被破坏。这一步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3、漂洗的目的是去除根中多余的解离液,特别是盐酸,因为染色时用的是碱性
9、染料龙胆紫,酸与碱发生反响会影响染色效果4、染色时间亦不能过长,否那么会使染色体与周围的其他结构均被着色,这样就无法形成颜色上的反差,不便于观察。5、在制片时要用拇指按压盖玻片,目的是使细胞分散,不至于重叠。6、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被固定在有丝分裂的某个阶段,假设在视野中找不到处于某个时期的细胞时,可以适当移动玻片四、比拟过氧化氢没酶和Fe3+的催化效率。*考前须知:1、过氧化氢的来自肝脏,且肝脏必须是新鲜的保持酶的活性。2、实验注意比拟实验必须严格遵守等量、同时等原那么。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考前须知:1、实验目的:证明酶的专一性2、遵循等量性原那么3、酶催化结果的检验:因
10、为淀粉的水解产物中有复原性糖,故可以用斐林试剂检验复原糖的存在,从而说明淀粉酶催化水解了淀粉;而蔗糖那么不能水解,其本身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响。所以此实验的关键在于蔗糖的纯度和新鲜度,如果其中混有少量的葡萄糖或果糖,或蔗糖放置久了受细菌作用,局部分解成了单糖,那么与斐林试剂共热时能生成砖红色的沉淀,使人产生错觉。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别离*1、取材时要选用新鲜的颜色较深的叶片,以便使滤液中含较多的色素2、研磨时参加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为了研磨的充分,更有效的破坏细胞结构;参加少许碳酸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研磨过程中,叶绿素受到破坏。因为叶绿素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镁原子,当细胞破裂时,细胞液内有机酸的氢可
11、以取代镁原子而成为褐色的去没叶绿素,碳酸钙可中和有机酸以防止去镁反响的发生3、研磨时要迅速、充分。一是因为丙酮容易挥发;二是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出较多的色素;二是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破坏。4、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5、画滤液细线时,一定要细且直。这样可以防止色素带重叠,使色素分子均匀分布在一条直线上,做到扩散起点一致。重复划 23 次,是为了增加滤液细线上的色素分子数量,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6、别离色素时,一定不要让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这是因为色素易溶解于层析液中,导致色素带不
12、清晰,影响实验效果。7、识记实验结果的色素带分布及宽窄四种四素扩散速度的先后顺序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别离与复原*1、实验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它的外表皮细胞的液泡较大,细胞液中有紫色的花青素,在显微镜下,紫色大液泡十清楚显,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裂及其复原的过程。如无紫色洋葱,可用葫芦藓或其他藓类植物的叶片代替。选择材料必须都是活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那么将不会出现质壁别离及其复原现象/2、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在质壁别离后。细胞壁以内细胞膜以外的物质是外界溶液,即蔗糖3、质
13、壁别离能够发生的外界条件是因为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因此通过具有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溶液依次做质壁别离实验,观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别离的临界浓度,即可测的细胞液的浓度。4、此实验假设用 KNO3溶液,可观察到细胞发生质壁别离后又发生了自动复原,原因是细胞主动吸收了 K+和 KNO3-。八、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观察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那么、对照性原那么九、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注意3 个实验组的比照方法,得出的结论十、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制备鸡血细胞液时,要在去新鲜鸡血的同时参加抗凝剂,使血液分层,取下层血细胞沉淀。另外,此实验的材料不能用哺乳动物如人、狗的血
14、替代。2获取较多DNA 的关键是向鸡血细胞液参加足量的蒸馏水,以便使细胞膜和核膜破裂,核内物质释放出来。3特别要注意实验中的 3 次过滤:第一次过滤的目的是为了除去血细胞破裂后剩余的膜碎片以及细胞器碎片,第二次过滤加水稀释 NaCL是为了初步将 DNA 与溶解在 NaCL溶液中的蛋白质等有机物以及其他杂质别离,第三次过滤 用酒精是为了进一不除去蛋白质等有机物,从而得到较纯洁的DNA.第一、三次过滤要用滤液,使用的纱布为12 层;第二次过滤要用滤出的粘稠物,使用的纱布是多层。4实验中有 6 次搅拌,除最后一次搅拌外,前 5 次搅拌均要朝向一个方向,并且在析出DNA,DNA 再溶解和提取中,各步搅
15、拌都要轻缓,玻璃棒不要直插烧杯底部,防止DNA 分子断裂。5 特别注意实验中有两次使用蒸馏水:一次在第 1 步,加水是为了使血细胞洗水膨胀破裂,加水后必须充分的搅拌,不应少于5min,使血细胞充分破裂;第二次加蒸馏水是在第3 步,加水是为了喜事氯化钠溶液。6实验中有三次加氯化钠溶液。在步骤2 中,当参加氯化钠后,必须充分晃动烧杯,使二者混合均匀,加速染色质中 DNA 与蛋白质别离,使 DNA 充分游离并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在步骤 5 中,加氯化钠溶液也是为了DNA 的再度溶解,不过这时溶液中蛋白质含量已很少。在步骤 8 中,加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比前2 次低的多,但还是为溶解DNA。7在步骤 7
16、 中,必须使用冷的酒精。十一、性状别离比的模拟实验实验中的两个小筒,分别相当于动物体内储存精子和卵细胞的器官精巢和卵巢。为了保证 D 和 d 配子与自然状态下相似,即1:1,小筒内的D 和 d 小球的数量应该相等。而且抽取小球时,为了保证每次抽取到D 或 d 的概率相等,应该进行有放回的抽取。抽取的过程即为受精。十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而调查该病的遗传规律,如 X 染色体的隐性遗传,那么应该调查某患病家族的遗传病历史。十三、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的实验见课文十四、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常见的有五点取样法、等局取样法动物种
17、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补法。十五、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制作的小生态瓶应该是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即应该有非生物的物质空气,水等、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之间要有适宜的食物链结构,生物的数量不宜过多。小生态瓶必须上一透明的,这样可保证生态瓶中有充足的太阳能。当然,小生态瓶一定要封闭。2观察稳定性:通过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六、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1用注水法测出3 个玻璃罩的容积L,用溢水法测出放入植物后玻璃罩的容积,从而计算出要得到 14mg/m3 和 28mg/m3 的二氧化硫所需的亚硫酸纳的量。2玻璃板涂抹凡士林的目的是为了密封,防止二氧化硫泄漏33 号玻璃罩的植物为对照组,注意除了二氧化硫浓度不同外,3 个玻璃罩内的条件应该完全一样单一变量原那么4二氧化硫能破坏叶绿素,故植物器官受损的先后顺序为:叶-叶柄-整个植物,成熟叶-老叶-幼叶十七、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