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 学年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古诗文。1(13 分)默写。(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2),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3)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4)面对初三,有同学感到困难重重,你可以用行路难“,”这句话来勉励他。(李白行路难)2(23 分)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甲】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
2、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丙】文公伐原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注释】【原】原国,姬姓小国。【谍】刺探军情的人。【孟门】原国地名。(1)【甲】诗作者是 ,【乙】文选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对丙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于是晋军便离去了,到了孟门地方,原国便请求投降了。B.于是晋军便离去了,赶得上孟门,原国请求投降了。C.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赶上孟门,原国便请求投降了。D.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原国便请求投降了。(4)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借“戟”引发咏叹,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B.【乙】文中曹刿担心当权者缺乏深谋远虑,故主动献策。C.上述作品中“周郎”“鲁庄公”都因目光短浅受到批判。D.两位作者都是通过有写著名的历史事件,表达爱国情怀。(5)乙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6)乙、丙两文都是写战争
4、的,但所写的战争阶段不同,乙文写的是 ,丙文写的是 (7)甲诗作者认为当时战争的胜利主要取决于 ,乙、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乙文中和丙文中的“”这一句。二、现代文。3(16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不至于因为汗牛充然而变得拥挤逼瓜,阅让的载体变轻薄了。书桌台灯让位给指尖掌
5、上,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拿出阅读器,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品读好文、遇见书香。阅读的场景变轻松了。电子书、有声书、立体书,在技术与设计的改变下,册页打通视觉、听觉的区隔,以更灵活多样的形态融入生活,感受读书之变、体验读书之美。阅读的方式变轻巧了。不同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独有的阅读体验与记忆。曾经翰墨书香,如今电子触屏,从纸上到“指上”,阅读一直在变“轻”,选择也更加个性、更加多元。这是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变“轻”是潮流,不可逆,当然也无需逆。有人说,“轻”阅读困然有轻量、便捷的优势,也有轻浅、碎片之弊。言下之意,阅读还是应该“重”一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经典,以“重”阅读、深阅读来抵抗片
6、段化阅读、碎片化思考。其实不然。“轻”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慢,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更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解证法。正是因为这两点,“轻阅读”分量并不轻。然而,现代社会的高度数字化。给阅读生态
7、带来空前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碎片、低质、元余、腐俗信息,伴随数字时代奔流而至,“轻”阅读因此遭堂不少批评,的确,真正的阅读应该自带过滤与反省机制,静心算法并留下足够优质厚重的思担沉淀,回馈心灵。所以,读书还是读屏,关键不在于形式,而是内容。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惜,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堵离悠,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冲淡豁达。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储陈。而读书的多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绝“认识你自己”,不管“轻
8、”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段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 也 B.虽然 但是 C.不是 是 D.既然 就(2)根据文章第段,完成下列表格。(3)第段和第段的顺序不能颠倒,请分析原因。4(18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少年书架 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地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
9、太阳。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家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乎抚摸着那粗挺的木板、木条,还有书,像是见到久别的朋友,感觉细腻、温暖。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依稀是一个初夏不燥的下午,在我的课桌上,我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待
10、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书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套望得到这样一个“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演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料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地说。我看那些木料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
11、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被丢弃的虎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料,准备好铺子、锅锯、钉子,油漆等。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肩中忙乎。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我掰着手指,在院子里慢慢地过。小小的书架成了!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然后说:“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花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
12、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了春去秋来,经历了各种漂泊,我却依旧珍惜,不思丢弃。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现在,家里早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少年时拥有的书架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抽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也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它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会是少年书架。(1)阅读本文,请在下面表格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情节的发展“我”的心情变化 惊呆、迷恋 一个初夏不燥的下午,“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欢喜、温暖 一个个春去秋来,书架伴“我”成长 (2)对第
13、 段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描写了秋日天高云淡的特点,突出天气的晴朗。B.营造了空旷悠远、寂寞孤独的氛围。C.烘托了“我”十分渴盼书架做好,对书十分热爱的形象。D.和前文第段的描写天空的句子形成呼应。(3)分析第 段划线句的语言表现力。(4)作者在第 段中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在第国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第四段称之为“少年”,为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析。三、综合运用。5(6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某学校学习了九年级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也阅读了九上教材的必读书目艾青诗选,现学校举行“艾青诗歌节”活动,请参与完成以下活动内容。布置艾青代表作品展。下面是小明为艾青诗选写的一段介绍,请你帮助
14、完善。艾青,以诗为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真实的历史画卷。20 世纪 30 年代初,他在狱中写下举世闻名的_,抒发了他对养育他长大的“乳母”的怀念和赞美之情;1938 年,他在桂林写下家喻户晓的我爱这土地,_;同一年,他在北方写下了十分著名的北方,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我相信艾青诗选一定会带给你独特的感受!(1)请补充这首诗的题目 。(2)小明在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遇到了一些困难,不知道如何停顿,请帮他选择一个正确的停顿。A.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B.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仿
15、照前文,第处应该填入的句子是 6(3 分)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A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我不能不喜欢大堰河茅盾 B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唐弢 C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郑振铎 D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孙光萱 7(
16、4 分)设计微信名片。小组成员给艾青设计了一张微信名片,请你根据艾青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完成以下表格。头像 设计理由 昵称:(1)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着“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的风格。然而,他又如火一般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烈的爱。个性签名:当太阳还没洒下黎明的光,我用火把照亮土地(2)8(7 分)创办班级诗刊。小组成员需要对艾青的诗歌进行梳理,并整理成册,现在请结合艾青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风格等给诗刊设计一个封面。要求:为这本诗刊的封面选择颜色,背景图案,写一句推荐语印在封面上,并写出以上这样做的理由。(60 字左右)四、写作。9(60 分)题目:这也是收获 要求:
17、(1)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2022-2023 学年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文。1(13 分)默写。(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4)面对初三,有同学感到困难重重,你可以用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来勉励他。(李白行路难)【分析】本题考查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18、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1)蜡炬成灰泪始干(注意“蜡”的书写)(2)采菊东篱下(注意“篱”的书写)(3)山山唯落晖(注意“晖”的书写)(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济”的书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2(23 分)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甲】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19、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丙】文公伐原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注释】【原】原国,姬姓小国。【谍】刺探军情的人。【孟门】原国地名。(1)【甲】诗作
20、者是 杜牧,【乙】文选自 左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对丙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于是晋军便离去了,到了孟门地方,原国便请求投降了。B.于是晋军便离去了,赶得上孟门,原国请求投降了。C.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赶上孟门,原国便请求投降了。D.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原国便请求投降了。(4)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甲】诗借“戟”引发咏叹,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B.【乙】文中曹刿担心当权者缺乏深谋远虑,故主动献策。C.上述作品中“周郎”“鲁庄公”都因目光短浅受到批判。D.两位作者都是通过有写著名的历史事件,表达爱
21、国情怀。(5)乙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6)乙、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所写的战争阶段不同,乙文写的是 战前准备,丙文写的是 战争过程 (7)甲诗作者认为当时战争的胜利主要取决于 东风,乙、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取信于民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乙文中和丙文中的“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这一句。【分析】【参考译文】【甲】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22、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
23、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丙】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离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解答】(1)本题考查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赤壁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乙】文选自史书左传。(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3
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乃,于是。及,到了。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原国便请求投降了。故选:D。(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A.有误,诗人借凭吊史事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寓意深沉,发人深思。B.正确。C.有误,文章中没有对二人的批判。D.有误,甲诗诗人借凭吊史事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乙文突出政治上取信于民。故选:B。(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文本中的曹刿对他的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的特点是“远谋”。鲁庄公的特点是“鄙”。(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甲】文主要讲了战争之前
25、的准备。强调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而【乙】文主要描写了战争的过程,也体现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三则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甲】文写的是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根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知道,周瑜获得战争胜利凭借的必要条件是“东风”;【乙】文中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上海市 实验学校 九年级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