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述(共8页).doc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述(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述(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述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问题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对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在本文章中我们主要讨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增加了“美丽”一词,说明新时代的人民已经不在满足于单纯的物质幸福,开始追求新的幸福,而环境美好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2、;中国化;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恩关于生态文明早就已经有了论述,马恩从自然先在性、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有机统一。社会大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以一种新的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的阐释。1、自然界的性质:自然是第一存在的。根据马恩的思想,自然界是在人类之前就存在的,人类在自然界之后才产生,以是我们在发展人类自身过程当中应当尊重、顺应自然。第一,马恩强调了自然界的性质,即客观性,这是与人不同的地方,人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产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重要的一部分。其次,人的发展必须以自然界为
3、基础,人的劳动不能离开对自然界的物质依赖。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得以世代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的发展;恩格斯曾经强调,精神只是作为物质的高级产物。马恩着眼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证明了自然界是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的,即自然的先在性,这一观点是马恩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2、人与自然关系:物质交换。马恩指出动物与自然的统一是直接统一,而人与自然的统一则是间接统一。动物和自然属于自然界本身,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必须要“劳动”这一“第三者”来维系。这就说明了,人类需要劳动这一媒介来完成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所以这一过程是属于自然界的,它是具有自然性,不会超越自然而存在。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
4、交换过程中劳动是起关键作用的,而劳动是可控的变量,所以我们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的控制,自觉的对物质交换进行调整,实现自然界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基础上的良性循环。3、人类生长与自然界的冲突:资源的攫取。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使得欧洲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造成了生态破坏。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掠夺式的发展带来的首要问题是农民生产资料和土地的流失。对于当时的土地私有化问题,马克思认为这种掠夺性的资源滥用方式与社会成员资源共享之间的矛盾是尖锐的,并且以极其敏锐的视角论述了资源开发的代际问题。马克思指出土地的私人占有是不合理的,不论哪个社会和民族都只能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成为土地的支配
5、者,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土地改良,确保土地世代延续下去。4、怎样协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马恩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角度研究了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道路。马恩提出资本主义在一定时期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界对立局面的原因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这种错误的历史观导致了生态灾难的发生。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生产方式必定是要与自然界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变革的原因不在于人的思想,而在于人类探寻真理的过程,在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其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转变”。二、中国哲
6、学的生态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探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恰恰是和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符合。在老子的形而上学思想体系中,着实有体现着生态思想,有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冲气以为和”、“天人合一”、“任物自然”、“少私寡欲”等生态文明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天人和谐、纯朴自然的理想生态社会的景象。、自然界的性质老子的道德经在本体论上认为道生万物、天人合一,倡导“天人和谐”的思想,指出人类是天地万物也就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应当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和世间万物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就是“道法自然”,无
7、为、不争是人面对自然万物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一切万物都孕育于自然之中,表现出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老子给出了他的看法,即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所说的“自然”,是万物的自己而然、自我决定、自主生长的特性。所谓法自然,是不干扰万物之本性,让其自我生长,这是尊重和顺应自然的态度。儒家哲学也从来没有把人和自然作为两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它认为人道的基础是天道,这一看法说明人应顺从自然秩序,“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追求把道德共同体扩展到了一切生物和非生物。与道家略有差异,儒家所认为的天或自然是“生生”。中庸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
8、贰,则其生物不测”。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在儒家哲学中,无休止的生命是自然界的常态,恰恰也是体现出自然的符合逻辑性的特点。自然原本没有意志,没有规划,没有目的。但是自然的进化达到生生不息的协调状态。从现在往回追溯,似乎它的进化就是朝着这个目的行进的。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言的合逻辑性即“合目的性”。儒家哲学把自然的合逻辑性表达为“天地之心”、“天地生物之心”。朱子指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可见,过去仅仅用“仁”来约束人际关系是不完全的,因为这种看法忽略了“仁”在生态方面的阐释。从儒家的观点来诠释,人心恰是天地之心。张载说:“天无心,心都在人
9、之心”。朱子说:“天地万物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3”。这些说法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对宇宙万物承担生态责任,因为只有人类才能理解天地之心,才能帮助世间万物以轮回循环的生命运动。“为天地立心”囊括了生态责任。、中国哲学赋予现代生态文明的价值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又是很特别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决不是以自然界的主宰者、征服者、占有者的身份凌驾于自然之上,但人又有高尚之处,“人者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的高尚不在于别处,就在于负有一种非凡任务,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但我们自己的个性与他人的个性以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从个人的特点到所有
10、事物的本质,都是万物自然形成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实现万物多样性的统一,使整个自然界充满生命与活力,这就是人性的实现的最终结果。“与物同体”是指人和世间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想使这个整体和谐,我们就不能反对世间其他万物存在的意义,更不能肆意掠夺,我们要对所有生命都充满尊重。同情以及热爱,这才是人类最大价值的体现。施其爱于万物,既是自然目标的实现,也是人道主义的完成。三、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工业化的日益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态文明成为人们开始高度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各自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人和自然关系协调是他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不约而同地达成共识。国外生态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 文明 建设 发展 论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