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 D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 1878 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 D 大调、门德尔松的 e 小调、勃拉姆斯的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它用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柴科夫斯基柴科夫
2、斯基 D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 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
3、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 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 等,芭蕾舞剧 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 序曲等等。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 D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写作背景写作背景1878 年,柴可夫斯基来到瑞士日内瓦做短期的休养,那里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
4、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即把它题献给匈牙利小提琴大师利奥波德奥尔。奥尔感动之余表示要对作品进行修改,却迟迟不肯动工。两年过去了,柴可夫斯基深感失望,抱着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却接连碰壁。终于,俄国小提琴家勃罗茨基在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尽管舆论对它的评价不一,但勃罗茨基仍一往情深地将它带到欧洲各地,为他争取到了更多的知音。因此柴可夫斯基将这部作品改赠给了自己的这位“患难之交”。当时的维也纳乐评家汉斯利克是这么形容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华。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并一致支配乐器直到
5、第一乐章结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的伤痕累累 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这样可怕的想法,就是音乐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柴科夫斯基一向很注意自己作品的社会反响,他读了汉斯立克的评论心情如何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他把这篇语意刻毒的文字保留在手边很长时间。柴科夫斯基经过这一次磨历,终生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协奏曲。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鼎盛的时期,为小提琴这件浪漫的乐器写协奏曲的确不易。就是这么一首不被人看好的作品,今天却成为最受欢迎和倍受推崇的曲目,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 D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6、音乐赏析音乐赏析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第二乐章:行板(转小调);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全曲充满着乐观、明朗的情调,洋溢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被誉为最具春天气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D 大调,4/4 拍子,是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第一乐章篇幅较长,约占全曲的二分之一。乐队在5 小节的引子过后,就由独奏小提琴呈示出抒情柔美、富于歌唱性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相对而言则含着淡淡的忧伤。在展开部中,先是由乐队
7、和独奏小提琴交织着奏出主旋律,呈现出宽广的音乐画卷。乐曲过半时的华彩乐段是对独奏者技巧和诠释能力的考验,也是独奏者炫技的时刻。最后的再现部气势宏伟,由小提琴和乐队共同将气氛引至高潮。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 小调,3/4 拍,三段体。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在这一乐章的前半部分,乐队只作为小提琴的陪衬,因此独奏者有许多发挥的空间。行至中段,情绪为之一变,音乐变得激动而开朗,最后又重返前半部分的旋律。第二乐章和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之间是无休止连奏。小提琴柔缓的引子过后,便与乐队共同奏出热情洋溢、粗犷豪放的第一主题,它鲜明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具有舞蹈性的第二主题同样来自俄罗斯的民间舞曲。在几次反复后,第一主题变得调皮活泼,速度也逐渐加快。最后随着管弦乐的共同和县,全曲在节庆般的热烈气氛中结束。这一乐章的技巧难度要求较高。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 大调,2/4 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