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常见病害》PPT课件.ppt
《《棉花常见病害》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花常见病害》PPT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棉花病害棉花病害 全世界已知120多种,中国报道40多种,其中主要有苗病、铃病、枯萎病和黄萎病,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约10-15%。苗期病害在各大棉区都普遍发生,黄河流域棉区苗病率有时高达50%,死苗率达510%,造成棉田缺苗断垄。枯萎病和黄萎病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我国个别省、地发生,80年代已遍及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危害十分严重,估计年损失皮棉达10万吨以上。棉花烂铃在黄河流域多雨年份极为严重,造成产量损失达1030%,并使纤维品质变劣。苗病、枯萎病、黄萎病、铃病造成损失严重,多年来一直是棉花研究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加强对这些病害的研究和防治是保证棉花高产、优质的关键。中国按自然区域可
2、划分为五大棉区,各棉区的病害发生种类不同。黄河流域棉区,即秦岭、伏牛山、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北部特早熟棉区以南,西起陇海,东至海滨。苗期以立枯病为主,红腐病和炭疽病也有发生,枯萎及黄萎病混合发生,铃病中疫病烂铃最普遍,其次为红腐病烂铃,炭疽病烂铃则较轻。西北内陆棉区,六盘山以西,包括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甘肃和宁夏沿黄河灌区。黄萎病发生轻,枯萎病、炭疽病、黑根病等较重,局部地区角斑病严重,苗病不突出,烂铃很少发生。北部特早熟棉区,千山山脉以西、西北内陆棉区以东,包括辽宁大部、晋中、陕北及陇东。苗病较重,黄萎病为主,枯萎病、铃病亦有发生。华南棉区以铃病为主,棉枯萎病及黄萎病也有发生。长江流域
3、棉区苗期以疫病、炭疽病发生较多,立枯病和红腐病也有发生,枯萎病发生较重,黄萎病在局部地区发生,铃病中以疫病烂铃最普遍,中、下游地区炭疽病烂铃也相当严重。棉苗病害棉苗病害主要有根病和叶病两大类10多种:近年苗病病原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苗病是由多种病原复合侵染所引起的。从绝大多数病苗可分离到炭疽、红腐和立枯三种病原物。根病类发生在子叶期至片真叶期,由于根茎过于幼嫩抗病能力弱,易遭受病菌侵染而腐烂,最常见的有种:、立枯病、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病幼嫩茎靠近地面处出现淡黄色病斑,再后病斑围绕嫩茎,形成黑褐色腐烂,造成弱苗乃至枯死。、炭疽病、炭疽病(Colletotrichum
4、 gossypii)。病苗在根茎交界处出现红褐色条斑,组织硬化、凹陷、开裂,严重时病部变黑,称之为黑根病,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红色黏稠胶状物,幼苗枯死乃至死亡。、红腐病、红腐病(Fusarium moniliforme)。又叫烂根病,芽苗出土前就开始发病,棉虽已发芽,但幼芽变为黄褐色,腐烂死亡。子叶期发病,根尖同黄变褐,而后根全部变为黄褐色,嫩茎和根变肥、肿大,有分段的黄褐色病斑,后变黑褐色、干腐乃至死亡。猝倒病猝倒病(Pytium aphanidermatum)、疫病疫病(Phytophthora spp.)。叶病类发生在棉苗的子叶或真叶上。、黑斑病、黑斑病(Alternaria spp.)。主
5、要发生在-片真叶期。黑斑病的病斑最初紫红色,周围有紫红色圈,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叶柄上病斑黄褐色,后形成环切斑,致使叶片脱落。、茎枯病、茎枯病(Ascochyta gossypii)。从棉苗后期到成株期均能发生,为害叶片和嫩梢。叶片上病斑呈淡褐色,近圆形,边缘紫红色,斑内可见一些小黑点(病菌的孢子器)。嫩梢上及叶柄上为褐色梭形,可引起嫩梢枯死,叶柄及叶片凋萎。、角斑病、角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发生在子叶、真叶及嫩茎上,病斑最初呈水渍状,后变黑褐色。在真叶上,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有时病斑沿叶脉发展呈长条弯曲状。子叶上病斑沿叶柄发展可侵染到子叶节。嫩茎上
6、的病斑呈黑绿色,发展成黑褐色条。、苗期枯萎病。、苗期枯萎病。子叶期即可发生,定苗前后达到高峰。病苗叶片上出现褪色斑,斑内的微细叶脉变黄,呈黄色网状纹,也有子叶变紫红色,出现紫色网状纹。病苗根茎外表无症状,但茎内的木质部呈褐色条纹,最后病苗萎蔫枯死。防治棉苗病害的措施是根据病害的传播途径和侵染特点而制定的,通过培育壮苗早发、消灭种子和土壤中的病原。培育壮苗早发,首先要精选种子,其次要适期播种、足墒播种。播后遇雨要及时中耕破除板结,并尽量减少种子在土中的萌芽时间。消灭种子带菌,通常采用“三开一凉“温水(55C-60C)浸种0.5h的办法。用杀菌剂拌种:常用的杀菌剂有五氯硝基苯,多菌灵,代森锰锌,托
7、布津以及甲基立枯磷等,一般按有效成分计算,用干种子量的0.3-0.5%左右与温水浸过的棉籽(晾至绒毛微白后)拌匀即可。叶部病害可喷洒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上述杀菌剂无论用于拌种、浸种还是喷洒时均可与杀虫剂混合使用,以便病虫兼治。棉花根腐病和黄萎病棉花立枯病Rhizoctonia damping-off棉花立枯病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分布:世界分布,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现在我国北方棉区较南方棉区重。发病时期:苗期到花期,花期为发病高峰。症状:黄斑型、枯斑型(掌状枯斑型、西瓜皮型)、落叶型(光杆型)。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可产生轮枝毒素(酸性糖蛋白)
8、致萎。25-28度的气温和多雨水利于发病。发病规律:病残体(病叶)越冬传播。远距离传播靠带菌棉籽。通过伤口或直接入侵根系,扩展进入导管并在其中定殖。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分布:分布:几乎遍布世界。在我国棉区较重。几乎遍布世界。在我国棉区较重。发病时期:发病时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受害,各生育阶段均可受害,3-4片真叶期片真叶期及蕾期为发病高峰期。及蕾期为发病高峰期。棉花枯萎病菌能在棉株整个生长季节侵染和棉花枯萎病菌能
9、在棉株整个生长季节侵染和危害棉花。棉苗于播种后一个月左右即可显症,危害棉花。棉苗于播种后一个月左右即可显症,定苗前后至现蕾期出现定苗前后至现蕾期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第一个发病高峰,引起,引起棉苗大量萎蔫和死亡。在夏季高温季节,棉花棉苗大量萎蔫和死亡。在夏季高温季节,棉花植株生长势加强而病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病势植株生长势加强而病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病势停止发展,症状隐蔽。及至秋季多雨,气温下停止发展,症状隐蔽。及至秋季多雨,气温下降,病菌又恢复生长旺盛,棉株再度出现降,病菌又恢复生长旺盛,棉株再度出现第二第二个发病高峰。个发病高峰。症状:症状:因品种和环境而异。苗期有青枯型、因品种和环境而异。苗期有
10、青枯型、半边黄型、半边黄型、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紫红型、黄化型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紫红型、黄化型;蕾期有蕾期有半边黄型、皱缩型、枯斑型和顶枯型。上述各半边黄型、皱缩型、枯斑型和顶枯型。上述各类症状类型病株的类症状类型病株的内部病变内部病变,是在根部、茎部、,是在根部、茎部、叶柄的导管部分变为黑褐色或黑色。在根、茎、叶柄的导管部分变为黑褐色或黑色。在根、茎、叶柄纵剖面木质部,有黑色或深褐色条纹,即叶柄纵剖面木质部,有黑色或深褐色条纹,即为受病菌侵染后变色的维管束部分。为受病菌侵染后变色的维管束部分。病原菌:病原菌: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11、sp.vasinfectum),目前根据致病性目前根据致病性分为分为7个生理小种。寄主范围较广。个生理小种。寄主范围较广。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棉花枯萎病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cotton)异核现象异核现象是半知菌普遍具有的特性,对于是半知菌普遍具有的特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棉花常见病害 棉花 常见 病害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