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_中医基础理论讲义pdf.docx
《2022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_中医基础理论讲义pdf.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_中医基础理论讲义pdf.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_中医基础理论讲义pdf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中医基础理论讲义pdf”。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2)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起先!基础学问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特别重要的一环,也是确定成败的!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有医学教化网陪伴!整理了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细目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五行:木、火
2、、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改变。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相识世界、说明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改变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软,能曲、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安逸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燥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
3、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 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 (2)推演络绎法:即依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
4、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 细目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2)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
5、1)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而有序的改变和发展。 (2)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整。 2.五行胜复: (1)是指五行之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2)是一种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整。 1)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胜至则复,复已而胜,不复则害。” 2)其效应是通过胜复调整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状况下,可以自行调整,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
6、次序与相克相同。导致相乘的缘由有“太过”和“不及”两种状况。 2.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导致五行相侮的缘由,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状况。仍以木克土为例,则太过者即“木亢侮金”;不及者即“木虚土侮”。相乘与相侮,两者有所区分又有联系,故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四)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1)指五行中的某行异样,累及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样。(2)成因:母行虚弱,引发子行亦不足,终至母子皆虚。 2.子病及母: (1)指五行中某一行异样,影响及母行,终至子母两行皆异样。 (2)成因
7、: 1)子行亢盛,引发母行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 2)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不足,终致子母俱虚。 3)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导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细目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安逸、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以五行特性的类比和推演络绎,以五脏为中心,联系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别归属于五脏,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
8、统。并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系统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从而使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亲密联系的整体。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2)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如肾制约心,水克火。即肾水可 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等。 (3)以五行的制化和胜复来说明五脏之间的自我调整,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应用于病理方面,主要在于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
9、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方面。 3.依据相生传与相克传,以推断病情的轻浅或深重。故说:“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化,故为微邪。” 4.五行学说还用以阐释五脏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主要在于分析四诊所收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五行属性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以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并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1.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2.从出
10、现他脏所主的色、脉来分析五脏疾病的传变状况。3.从面部五色“主色”、“客色”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顺逆。4.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疾病的预后。 (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限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运用五行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关系来说明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驾驭了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后,临*除针对有病脏器进行治疗外,还应留意其可能被传及的脏器,实行预防性治疗措施,限制其传变。如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3.确定治疗原则 (1)依据相生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母和泻子,即所谓的“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2)依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
11、以概括为抑强和扶弱,即泻其克者之强, 补其被克者之弱。 4.制订治疗方法 (1)药物疗法方面,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2)针灸疗法方面,例如依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进行选穴治疗等方法。 (3)精神疗法方面,可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作用,来达到调整异样情志改变,复原其正常的情志活动。 第五单元 五脏 细目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养分和滋润作
12、用。 (2)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养分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3)血液运行与五脏功能相关,但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 (4)心脏的搏动,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5)心还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6)心主脉的内涵,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心与脉干脆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7)心、脉、血三者亲密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其中心的搏动发挥着主要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 (1)又称主神明或
13、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2)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 以任物者为之心”。 (3)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亲密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足够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二)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朝气不息。 2.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
14、要。 (一)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亦称“肺司呼吸”。 1)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2)肺的吐故纳新,促进了宗气的生成,并调整着气机,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肺呼吸功能的正常,除肺阴滋润作用外,主要依靠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宣发反映了肺气向上、向外的特点,肃降反映了肺气向下、向内的特点。因此,宣发的作用重在呼出体内的浊气;肃降的作用重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2)主一身之气: 1)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人
15、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2)体现于气机的调整方面。人身之气是运动不息的。气的运动叫做气机。气机的调畅与否,除与肝的疏泄功能亲密相关外,肺气的调整作用亦非常重要。 3)体现于辅心行血方面。含有水谷精微的血液,从心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变换,然后再通过经脉仍回到心,最终输布到全身。因此,血液的运行是心与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气起着原动力的作用,而肺气起着协助的作用。 2.主行水: (1)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气中的轻清部分,向 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以濡养之,并在卫气的作用下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2)通过
16、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水液及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至各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和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3.肺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2)治节:即治理和调整。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方面: 1)一是肺主呼吸,从而使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 2)二是通过呼吸,治理和调整着全身的气机。 3)三是调整着气的升降出入,因而能协助心脏,推动和调整血液的运行。 4)四是肺的宣肃,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基础理论 2022 中医 助理 医师 基础理论 精华 讲义 pd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