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分析知识》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水质分析知识》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质分析知识》PPT课件.ppt(1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节 实验室基本操作技术一.称量 称量是直接使用天平准确计量物料或物体重量的操作。根据JJG156-83的规定,在确定了天平精度的条件下,提高分析准确度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称样量和使用正确的称量方法。1.称样量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称样量是保证重量分析准确性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一般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0.2毫克(万分之一天平)或0.02毫克(十万分之一天平)。为使称量相对误差小于0.1,必须有适当的称样量。称量相对误差=称量绝对误差/称样量100%称样量=称量绝对误差/称量相对误差 =0.0002/0.1%=0.2 克 据此可知,要保证分析结果误差在0.1范围内,称样量不得少于0.2克(万分之一
2、天平)或0.02克(十万分之一天平)。同理,要准确称量最后得到的沉淀重量也应符合这个要求。2.称量方法的选择 检验中,按工作精度要求的不同,所用称量方法也不一样。在精密衡量中,可用交换衡量法和替代衡量法称量,以消除天平不等臂性误差。但其操作较繁,多用于检定砝码或有特殊要求的称量。在常规分析中,通常多用直接称量的方法。直接称量包括:常规称量法、固定量称量法和减量称量法。2.1 常规称量法 需要精确称取某物的重量但无严格规定量的要求时使用这种称量法。称量时,按天平操作规程先称空容器重量,加试样于该容器中再称重。将前后两次称重量求出差值即为试样的准确量。例如,精确称量0.5克某试样,先称得空容器重为
3、7.4632克,于其中加入试样后再称重为8.0085克,则称取的试样重为0.5453克。2.2 固定量称量法 要求准确称取指定重量的试样时使用此法。例如,要求配制准确浓度的K2Cr2O7标准溶液(1/6K2Cr2O70.2500摩尔升)时,需准确称取在120干燥的基准级重铬酸钾试剂12.2580克。称量时先称空容器重8.6464克,添加砝码至总重为20.9044克。将试剂徐徐加入容器中至所需量。(注意:加入试剂时,天平横梁不得处于开启状态!)2.3 减量称量法 减量称量法多用于称量易吸水、易氧化或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物质,并可连续称取试料。称量时先称装有试料的容器重量,再称自其中倾出一定量试
4、料后的重量。前、后两次称重之差即为试料量。3.称量误差 称量操作和其他分析操作同样存在着误差,能引起称量误差的因素有:被称物性状变化;环境因素变动;天平和砝码的影响;空气浮力的影响;操作误差。3.1 被称物性状变化 被称物表面吸附水分引起的称量误差:物料、容器、试剂和样品表面对其所暴露的环境中存在的潮气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这些物品经烘干或灼烧后,一般均需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再进行称量。由于干燥器内并非绝对无水,只是相对湿度较小,所以这些物质表面常会吸附一层水分而改变其重量。环境湿度不同,各种物质表面积不等、对水的吸附性能 各异,所吸水分的量也有差别。为控制和减少这种误差,应力求控制冷却时间一
5、致,所用干燥器条件相同,并尽快称量。被称物性质引起的称量误差:试样或试剂具有挥发性,或能吸收、放出水分而时常导致称量误差。对这类物品应使用有盖的容器(如称量瓶)称量。灼烧后的残渣一般都有吸湿性,应以具盖坩埚称量。为加快称量速度,可先经粗称再烧,称恒重时可先加好砝码再称。被称物温度未彻底平衡:被称物与天平的温度不一致能引起天平臂膨胀程度不同而影响称量的准确性。3.2 环境因素变动的影响 室温明显波动或过低、气流不稳以及震动等因素的变动,都将使天平的变动性增大而导致称量误差。3.3 天平和砝码的影响 天平和砝码是准确称量的基本条件,应加强维护,定期检定。3.4 空气浮力的影响 一般被称物的密度均小
6、于同质量的砝码密度,而其体积则大于同质量砝码的体积,因而二者所受浮力不等。虽然空气的浮力可以校正,但因被称物料的重量实际是由空容器重量与物料加容器重量之差得来,空气浮力的影响已大部分抵消,故此项误差常可忽略不计。3.5 操作误差 操作误差常表现为过失误差,如物料的撤落,砝码记错,天平平衡点读错,天平的水平不正,天平的某些微小故障未及时发现,以及操作方法不当(启闭天平过重过猛,天平门未关严)等,都能引起称量误差。二.容量分析操作技术 容量分析是将一种具有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定剂,包括标准溶液滴加到含待测物质的溶液中,至所加试剂与待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完成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试剂溶液的浓度和用量
7、计算待测物质的含量。这是一种相对分析法。在容量分析中,最重要的操作是移液和滴定。1.移液 用标准量器定量地移取一部分液体的操作叫移液;用于移液的标准量器是移液管,也称吸管。移液操作的准确性决定于移液管本身的精度和正确的操作方法。1.1 移液管的选择原则 移液管的允差按A级和B级区分,各为其总体积的0.2和0.4。当用单标线移液管或仅用分度移液管的全量时,由于无需同时读取上、下刻度读数,其允差比滴定管的要大。吹出式吸管的允差相当于或略大于B级移液管。为了保证定量分析的精度,通常在配制标准溶液、基准试液和定量稀释或进行高精度和仲裁分析时,应选用A级移液管。一般定量分析可选用A级移液管。对精度要求不
8、高的加液选取B级量器即可。移液操作应一次完成,例如从100毫升体积中精确移取10毫升溶液样品,应选用10毫升单标线移液管,不得用小容量移液管多次移液,以免增加误差。移液次数愈多,误差愈大。1.2 移液注意事项任何玻璃量器都不允许用烘箱烘干。移液管与量瓶常配合使用,因此可作两者相对体积的校准。减少测量误差,使用分度吸管作精密移液时每次都应以零标线为起点,放出所需体积,不得分段连续使用。所用移液管必须与其生产、检定规格相符。快速移液管不得用于准确计量。对必须保留管尖自然残留液量的移液管,不得以任何方式(吹、挤)排空使用。2.滴定 容量分析操作中,滴定分析常用以测定常量和半微量组分,有时也可测定微量
9、组分。滴定分析比较准确,通常于“等当点”(标准溶液与待测物的定量反应终点)确定之后,测定的相对误差为0.2左右。滴定分析按反应的性质可分为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对同一待测物常可用不同方法测定。选择分析方法应考虑待测物的性质、含量、样品中其他组分的影响,以及对结果准确度的要求等诸多因素。2.1 滴定分析应具备的条件定量地完成反应,没有副反应。迅速地完成反应速度较慢的反应可用有效的方法(例如加热或加催化剂等)提高反应速度。有可靠且简便的方法确定等当点,如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氧化还原电位或pH值等。共存物不干扰主反应,或可用适当方法消除其干扰。2.2
10、滴定管的选择根据滴定量的大小选择相应容积的滴定管以控制滴定误差。滴定量在10毫升以内时应选用10毫升微量滴定管,滴定量为10-25毫升时,则应选用25毫升滴定管。不得使用大容量滴定管连续滴定多份试样,也不宜使用容积小于滴定量的滴定管做多次充液滴定同一试样。根据所用滴定试剂(标准溶液)的性质选择滴定管,不得用酸式滴定管注加碱性标准溶液进行滴定。使用对光敏感和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滴定试剂(例如硝酸银与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时,应选用棕色滴定管。2.3 滴定量的选择 滴定操作完成时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即为滴定量,通常容量分析的结果系由滴定量求得。滴定过程中指示剂产生颜色突变的转折点就是滴定终点。滴定终点与滴定反
11、应的等当点不一定完全相符,这是容量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A级滴定管读数误差为0.01毫升,其他不同等级滴定管的允差更大,而每次滴定过程中都要取两次读数,这将导致不小于土0.02 毫升的误差。所以,为使测量的相对误差保持在0.1以下,最好使滴定试剂的耗量不少于20毫升。通常选择的体积则为30毫升左右。例如:滴定量=0.02毫升0.1=20毫升 3.容量分析法的误差来源 3.1 滴定终点与等当点不完全符合所致的滴定误差滴定方法的内在缺陷,指示剂的变色点与等当点不完全吻合,例如,指示剂在变色过程中消耗滴定试剂造成的误差。滴定试剂或待测物浓度太大或太小,抑或二者浓度不匹配,都能导致滴定误差。滴
12、定操作中的最后一滴溶液并非无限小,致使滴定不可能恰好在等当点结束。3.2 滴定条件掌握不当所致的滴定误差未能按要求在指定温度下进行滴定。例如用草酸钠标定高锰酸钾应在70-80的条 件下进行,滴定温度不当常引入明显的误差。未能正确掌握滴定速度。例如,标定高锰酸钾开始时应逐滴加入此溶液,井充分摇动使MnO4-颜色消失再加入一滴。当Mn2+生成时反应速度增大,则滴定速度也应适当提高。又如,碘量法滴定要求先快后慢且不宜激烈振摇,以减少碘的挥发损失。未能控制合理的pH范围。例如,络合滴定法中由于络合剂EDTA在不同pH条件下可与不同金属离子螯合。当滴定反应未在指定的pH范围进行时,即可造成明显的滴定误差
13、。滴定反应生成物干扰终点的判断,例如,沉淀滴定法中,由于待测物浓度偏高,生成大量沉淀而掩盖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有碍于敏锐的判断滴定终点。3.3 滴定管误差 滴定管虽经分段校准,但在各小段内的容积并非绝对准确。3.4 操作者的习惯误差 操作者个人习惯性误差常表现为取读数的视角偏差。读取滴定数据时两次读数误差或可稍有抵消,而取样时的一次读数误差却难以弥补。操作者经验不足,不能正确而敏锐地辨识终点,或由于患有色弱(轻度色觉障碍)而难以准确判断终点。三、分光光度计操作技术 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显色剂,测定呈色液的吸光度并求出待测组分浓度的方法叫分光光度分析法。本方法的准确度取决于光度计的性能及所选操作条件的
14、正确性。1.分光光度计及方法原理 分光光度计是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室和光测量部分组成,可根据使用的波长范围、光路的构造、单色器的结构、扫描的机构分成不同的类型。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测定样品溶液或加入一定试剂显色的样品溶液的吸光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与其浓度的关系如下式所示:式中:It透过液层后的光强度;I0入射光强度;C待测物浓度;l液层厚度;摩尔吸光系数,即在一定的波长下,当C为1摩尔/升、l为10毫米时的吸光值(SI中用表示)。It/I0=t为透光度。透光度的百分比为透光率。透光度的负对数为吸光度。2.比色皿的选择与使用2.1比色皿的材质 显色液的吸收波长在370纳米以上
15、时,可用石英或玻璃比色皿,在370纳米以下时则须采用石英比色皿。2.2比色皿的光程长度 选择不同的比色皿,是根据呈色溶液的吸光度而定,以使所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值处于0.10.7之间为宜。2.3比色皿的配套性检验1)比色皿有方向性。有些比色皿上印有方向标志,使用时必须注意。校正无方向标志的比色皿时,要先确定方向并作好标志,以减少测定误差。2)同一组比色皿相互间的差异应小于测定误差。测定同一溶液时,同组比色皿之间的吸光度相差应小于0.005,否则需对差值进行校正。3)校正比色皿时,应将纯净的蒸馏水注入皿中,以其中吸收最小的比色皿的吸光度为零,测定其他比色皿的吸光度。测定比色液时,应将其吸光度减去比色
16、皿的吸光度。由于比色皿本身的吸光度很小,应以反复多次测得的吸光度求出平均值作为比色皿的吸光度。2.4比色皿的使用 用时应以所测溶液涮洗后方可盛样,如外部被浸湿,可用擦镜纸或高级卫生纸擦干。使用挥发性溶液时,比色皿应具塞。2.5比色皿的清洗 比色皿可以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碳酸钠溶液(2%w/v)浸洗,必要时可加热至40-5010分钟左右,取出后在1+5过氧化氢的硝酸溶液中浸泡30分钟,经水和蒸馏水依次冲洗洁净,倒扣在清洁的滤纸上控干,放入干燥器中保存。急用时可于水洗后用乙醇、乙醚洗涤并吹干,也可将比色皿在新配制的铬酸洗液中浸洗片刻,取出立即用自来水、蒸馏水冲净备用,但测铬时不宜使用本法。比色皿在
17、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长时间浸于溶液(包括纯水)中,以免脱胶散裂。3.参比液的选择选择参比液的基本原则如下。1)在测定波段,参比液本身应无明显吸收。2)如果全程序试剂空白无色透明,也可用做参比液。如果全程序空白与蒸馏水或溶剂对照发现有明显的吸光度,从而需要测定其空白实验值,则应选用水或溶剂做参比。3)如果显色剂无色而试样基体本身有色,则宜采用不加显色剂的试样溶液、即试样空白液做参比。4)当试样基体和显色剂均为有色物质时,可取一份试液加入适当的掩蔽剂,使待测组分被掩蔽而不再显色,然后以之作为参比液。4.显色剂及其选择原则 在可见光区进行分光光度测定时,须将待测组分转变为有色化合物,此过程为显色反应;与
18、待测组分结合成有色物质的试剂为显色剂。选择显色剂应考虑以下原则。1)选择性好。显色剂最好只与待测组分起呈色反应,这样可以减少对测定的干扰。2)灵敏度高。分光光度法一般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故需选择灵敏度高的显色反应。3)呈色变化明显。如果显色剂本身有颜色,则要求生成的呈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越大越好。4)呈色化合物稳定性好。要求呈色化合物不易受环境和其他化学因素的影响,其吸光度在测量过程中基本不发生变化。5)呈色化合物组成恒定并符合一定的化学式。对于显色剂与待测组分间形成不同络合比的络合反应,必须控制实验条件,使之生成一定组成的络合物,以免引起测定误差。6)呈色反应条件易控制。如果此条件
19、的要求严格而很难控制,则难以实现测定结果的重现性。5.比色分析的误差来源5.1方法误差1)由于显色反应过程中常伴有缔合、解离、溶剂化或新络合物形成等变化而使有色溶液的浓度与待测浓度不成正比导致偏离朗伯比尔定律,是为方法误差的主要方面。2)显色反应多系分步进行,反应过程中的酸度、温度和显色时间等条件发生变化时都将引起有色络合物的组成发生变化,从而使有色溶液的颜色发生深浅度乃至色层的改变,因此引起误差。5.2 仪器误差 在一系列溶液显色的多布操作过程中,常需使用量器、分液漏斗、比色管及比色皿等多种仪器,它们都可能引入误差,而最终比色时所用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质量(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的优劣及判读
20、吸光值的误差则是主要的误差来源。5.3辨色误差 辨色误差主要存在于目视比色分析中。操作者的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常可增加色差分辨的灵敏度。但限于标准色阶梯度存在一定的距离,引入主观因素而产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色弱者不宜使用目视比色法)四.实验室的一般操作技术 1.干燥 干燥是指除去样品、沉淀或试剂中所含水分或溶剂的过程。常用烘烤、冷冻、化学和吸附等方法进行干燥必须根据被干燥物质的物理状态、热稳定性以及水与该物质相结合的形式及强度选择干燥方法。1.1 常压加热干燥 物料在常压下经加热使其中水分或溶剂蒸发达到干燥目的。热稳定性较差的物料,如在加热过程中易挥发、氧化、分解或变质的物料,不宜使用本法进
21、行干燥。常压加热干燥的效果与加热的温度和时间有关,也与被干燥的物料性质、数量、铺排厚度、含水量的多少以及 通风条件等因素有关。常用的设备有电烘箱、红外干燥箱及各种热浴,其性能与使用要求如 表1-39。1.2 减压加热干燥 对高温下易分解变质的物料可用减压加热的方法进行干燥。为缩短干燥时间,也可用减压干燥法。常用的减压干燥设备有真空干燥箱和真空干燥器。减压干燥箱的温度可降低到60-80,后者则只需借助干燥剂的吸湿作用于常温下即可达到干燥物料的目的。1.3 化学结合干燥 利用化学干燥剂与游离水分结合成水合物以除去物料中水分的干燥方法为化学结合干燥法。本法可用于萃取分离后脱除有机溶剂中夹带的微量水分
22、。常用的化学干燥剂有无水硫酸钠、硫酸镁、氯化钙等。不得使用能与待测组分产生吸附作用或发生化学反应的试剂作为化学结合干燥剂。1.4 吸咐干燥 利用吸水性强的试剂对具有升华性的、低熔点的、受热易分解或氧化的、或易水解的物料进行吸附干燥。通常对固体、气体和液体物料所用的吸附剂各不相同,对基准物质则需有特定的干燥条件,不得任意更改。见表1-41至表1-44。干燥剂的表面吸附作用很强,只吸收水蒸气而不吸附被干燥的物质,一般不参与反应或产生干扰,吸附干燥剂的效力按在25条件下l升空气中的残留水分(毫克)量衡量,如表1-40。1.5 冷冻干燥 热敏感物质(生物活性物质如酶和多糖类)的水溶液脱水,微生物菌种的
23、保存都可用冷冻干燥法进行干燥。通常,先用固体干冰将其预冻,再减压至高真空状态,使其中的冰升华得到干物质。2.消解 选用适当的手段处理样品,使其中的干扰组分(如有机物、悬浮颗粒物等)分解,待测物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中。这一过程即为消解,或称灰化。2.1 一般规定消解过程所用试剂的纯度必须能满足分析方法的要求,至少应为分析纯试剂。选用的消解体系和手段应能有效地分解试样,不使待测组分受损失。消解后稀释与定容用水的质量应符合分析方法的要求,最低应达到三级水的要求。消解操作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2.2 消解操作的注意事项选用的消解体系能使样品完全分解。消解过程中不得使待测组分因产生挥发性物质或沉淀而造成损失
24、。消解过程中不得引入待测组分或任何其他干扰物质,为后续操作引入干扰和困难。消解过程应平稳,升温不宜过猛,以免反应过于激烈造成样品损失或人身伤害。使用高氯酸进行消解时、不得直接向含有有机物的热溶液中加入高氯酸。3.萃取 在检验中,当样品中待测物含量很低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又不足时,萃取常可同时起到分离与富集的双重作用。一般的有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比在水中稳定。为保存和转移待测物,可以保存水样萃取后的萃取物,这比保留水样更有意义。如果被萃取物是有色化合物,也可直接用于比色测定,是为萃取比色。3.1 间歇萃取间歇萃取多在分液漏斗内进行。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与水样一起振荡,绝大部分待测物即可进入有
25、机相。萃取率的高低取决于被萃取物在两相中分配比的差异。若经一次萃取不能达到预期要求,可做两次或多次萃取。对液-液萃取而言,选择萃取剂应考虑:两相必须互不混溶,萃取剂对被萃取物必须有尽可能大的溶解度,对干扰物的溶解度尽可能小;两相必须能快速分离,最好不生成乳状物,如有乳状物生成应易于消除;不干扰测定;萃取剂应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和较小的毒性;萃取剂与水的密度应有明显差异以便于分离。操作时,所用水样体积不得超过分液漏斗容量的23。加入适量有机溶剂后,用手工操作或用振荡器振荡进行萃取。振荡时应按住玻璃塞。振荡过程中需经常倒转分液漏斗,将下支管向上,缓缓 旋启活塞以平衡内部气压。关闭活塞后再继续振荡萃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质分析知识 水质 分析 知识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