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总论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总论课件.pptx(10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针灸学总论针灸学总论绪论绪论针灸学的概念 针灸疗法的特点一、针灸学发展简史一、针灸学发展简史n针灸的起源n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n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起源起源 针刺疗法的诞生时间新石器时代 最原始的针刺工具砭石2、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战国至秦汉针灸学理论形成时期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 脉灸经 成书于战国初期 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 (2)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 初步形成了以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的针灸学理论体系。对针灸理论的第一次总结。(3)难经阐述了奇经八脉和原气,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输穴按五行学说做
2、了详细的解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张针药结合,辩证施治。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夹脊穴”,可广泛运用于内科病以及神经疾病。3、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 魏晋皇甫谧(记载穴位349)是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书。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 (针灸医方109)。鲍姑,亦擅长用灸,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首载阿是穴法和指寸法,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2)、宋金元时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 (354个腧穴),制成二具铜人模型(内置脏腑,外刻经络腧穴,以供教学使
3、用)十四经发挥元代滑寿(首次把任督与十二经并列成为“十四经”)金代何若愚和阎明广创立子午流注针法,提倡按时取穴法。标幽赋金元窦汉卿(八脉交会穴)(3)、明清时期针灸大成杨继洲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记载经穴359个。针灸逢源 李学川,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现代正经腧穴也为361个,自2006年后加上了印堂穴。(4)、近代与现代 二、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二、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n6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n16世纪传到欧洲n1979年WHO,43种病症推广用针灸治疗n2010年11月16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方法 基本内容:针灸理论、针灸技基本内容:针
4、灸理论、针灸技术、针灸临床应用。术、针灸临床应用。针灸学科的三本巨著针灸学科的三本巨著n内经n针灸甲乙经n针灸大成 对针灸学的三次总结对针灸学的三次总结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n1、掌握经络的概念。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交接和气血流注规律。n2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布及作用特点,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n3、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的特点、作用及意义。经络总论经络总论经络的定义:经经络络是是经经脉脉和和络络脉脉的的总总称称,是是人人体体运运行行气血的通道。气血的通道。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脉
5、经脉别出的分支。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 粗而大 分布深 有定数 络 细而小 分布浅 除十五大络外,余无定数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2、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3、气功的“行气”与经络的发现4、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5、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n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n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n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等。(一)十二经脉 内容:指手三阴、三阳经;足三阴、三阳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正经”。1、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
6、称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构成。例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等。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例外,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十二经脉除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外,相互之间也存在着表里配对关系。太阴与
7、阳明互为表里,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4、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循行走向特点(流注):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手示指交接。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5、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n逐经相接,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歌诀:肺交大肠胃交脾,心交小肠膀肾宜 心包三焦胆传肝,肝再传肺不停息十二经脉气血流注
8、示意图6、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待讲完循行后再看二、奇经八脉n定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命名与分布概况:“奇”有“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的意思“一元三岐”任、督、冲脉皆起于胞宫,同出于会阴n特点:不隶属,无表里 无脏腑属络关系 无表里配属关系 不直接与脏腑相联系 除任、督脉有穴位外,余无自己的穴位n作用:统帅、主导的作用 沟通、联络作用 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n各自作用与临床意义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阳脉之海”任脉调节全身诸阴经;“阴脉之海”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部的诸经;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
9、主一身之里,阳跷 阴跷 共同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维系一身之阴阳n几个名词概念几个名词概念 “一元三岐”任、督、冲脉皆起于胞宫,同出于会阴,然后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督脉行于后正中线,冲脉与肾经相并上行。“阳脉之海”指督脉与六阳经均有联系,统领一身之阳经,故称阳脉之海 “阴脉之海”指任脉与六阴经均有联系,具妊养、调节诸阴经的的作用。“十二经之海”指冲脉起于胞中,与督、任、足阳明、足少阴等经关系密切,具有涵蓄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作“血海”。“十四经”:十二经+任、督脉 三、十五络脉三、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布:十二经
10、脉的别络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的长强分出,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脾之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十五络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的循行不足;任督络及脾之大络,沟通了腹、背、胁及全身经气。n四、十二经别:由十二经脉分出,比络脉更粗,为十二经脉之正。区别:十二经脉之正称为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之别称为络脉 n四、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其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躯干入体腔与相应脏腑
11、联系(入);浅出体表上头项(出);在头项合于相应的阳经经脉(合),又称“六合六合”足太阳经经别足太阳经经别“别入于肛别入于肛”n 十二经别的作用:十二经别的作用:n 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n 2、加强了经脉所属络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突出了心与头的重要性。n 3、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的循行不足。n 4、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五、十二经筋五、十二经筋 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分布概况:循行分布与体表经脉一致,循行走向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结、聚、散、络的现象。作用:1)约束骨骼;2)利于关节屈伸活动;3)维持人体正常
12、的运动功能n六、十二皮部 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作用: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反映病症。第三节第三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气街、四海 标本 是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是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标”原意指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意指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根结 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四根三结”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为“结”
13、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气街 是指经气聚集运行的通路。有头气街、胸气街、腹气街、胫气街。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n四海:即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第四节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的临床应用n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n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的临床应用n1、说明病理变化n2、指导辩证归经n3、指导针灸治疗第二章 腧穴总论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1掌掌握握腧腧穴穴的的定定义义。腧
14、腧穴穴的的分分类类。掌掌握握腧腧穴穴的的定位方法。定位方法。2掌握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掌握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3了解腧穴的命名、发展概况、现代研究概况。了解腧穴的命名、发展概况、现代研究概况。腧穴总论 腧穴的定义:n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即是疾病的反应点;亦是针灸的施术部位,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俗称“穴位”。腧穴:对穴位的统称。输穴:五输穴之一。俞穴:背俞穴。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一、腧穴的分类:n经穴n奇穴n阿是穴 经穴n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n经穴的
15、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n特点:有归经,有固定位置,主治范围广。奇穴n十四经穴以外,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用穴;尚未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又称“奇穴”。n特点:无归经,有固定位置,主治范围局限。阿是穴n以痛点为穴位,即“以痛为腧”。n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n特点:无归经,无固定位置,主治局部病变。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经 穴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穴名 局部作用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 奇 穴无归经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穴名 主要对某病有特效局部作用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位置 无专用穴名 治局部病变 三类腧穴的特点:二、腧穴的命名
16、n天象地理类天象地理类n人事物象类人事物象类n形态功能类形态功能类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一、腧穴的主治特点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特殊作用近治作用:n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经脉所过,主治所过经脉所过,主治所过远治作用:n十四经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特别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特殊作用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如天枢治疗便秘与泄泻,内关调节心率快慢,足三里调理血压。相对特异性,如大椎、合谷、曲池治外感发热;足三里、关元、膏肓增强人体防卫和
17、免疫功能;至阴矫正胎位;素髎髎升压;少泽通乳;隐白治疗崩漏,少商治疗咽喉肿痛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或相应脏腑等的病证。手三阴经 手太阴经:肺、喉病。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经:心病、神志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胸部病。手三阳经 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耳病、目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神志病,耳病,目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咽喉病和热病。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 足三阴经 足太阴经:脾胃病。足厥阴经:肝病。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前阴病和妇科病。足三阳经 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
18、、肠胃病。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眼病、神志病和热病。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有醒脑开窍作用。两经的相同主治为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头面部头面部:眼区穴治眼病;鼻区穴治鼻病,督脉该区穴具有醒脑开窍作用;颈区穴治疗舌病、咽喉病、喑哑、哮喘、食管病、颈部病;前头和侧头区穴治疗局部、眼、鼻病;后头区穴治疗神志病、局部病;项区穴治疗神志病、喑哑,咽喉、眼、头顶病。二、腧穴的主治规
19、律 胸膺胁腹部胸膺胁腹部:胸膺区穴治疗胸、肺、心病,任脉该区穴治疗胸、肺病;腹区穴治疗肝、胆、脾、胃病,任脉的鸠尾、巨阙治疗神志病,上脘至下脘区治疗胃肠病,水分治疗水肿病;少腹区穴治疗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任脉该区穴治疗经带、肾、膀胱、肠、前阴病,可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肩背腰尻部肩背腰尻部:肩胛区治疗局部、头项病;背部膈俞以上主治肺、心病,督脉至阳以上主治发热、神志、肺病;背腰区肝俞至三焦俞主治肝、胆、脾、胃病,督脉筋缩至悬枢主治睥、胃、神志、腰脊病;腰尻区肾俞至会阳主治肾、膀胱、肠、后阴、经带病,督脉命门至长强主治肾、经带、后阴、腰脊病。腋胁侧腹部腋胁侧腹部:胸胁区主治肝胆病、局部
20、病;侧腹区主治脾胃病、经带病。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 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1、固定标志法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背部的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2 2、活动标志法:养老穴、阳溪、活动标志法:养老穴、阳溪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n是是以以体体表表骨骨节节为为主主要要标标志志折折量量
21、全全身身各各部部的的长长度度和和宽宽度度,定定出出分分寸寸用用于于腧腧穴穴定定位位的的方方法。法。n见33“常用骨度表”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n中中指指同同身身寸寸法法:中中指指屈屈曲曲时时,中中节节掌掌侧侧两两端端纹头之间为寸。纹头之间为寸。n用用于于四四肢肢取取穴穴的的直直寸寸、背部的横寸。背部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n拇拇指指指指关关节节的的横横度度作作为为寸。寸。n用用于于四四肢肢部部取穴。取穴。横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法:n将将食食、中中、无无名名、小小指指并并拢拢,以以中中指指第第二二节节横横纹纹处处为为准准,四四指指的的横
22、横度度为为寸寸。又称又称“一夫法一夫法”。n用于下肢直寸用于下肢直寸简便取穴法如合谷、列缺、风市,百会等。第三节 特定穴n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特定穴分类n五输穴五输穴n原穴、络穴原穴、络穴n背俞穴、募穴背俞穴、募穴n八会穴八会穴n郄穴郄穴n下合穴下合穴n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n交会穴交会穴 一、五输穴n十十二二经经中中分分布布在在肘肘膝膝关关节节以以下下,从从四四肢肢末末端端向向肘肘膝膝方方向向排排列列的的井井、荥荥、输输、经经、合五个穴位。合五个穴位。n首首见见于于灵灵枢枢九九针针十十二二原原“所所出出为为井井,所所溜溜为为荥荥,所所注注为为输输
23、,所所行行为为经经,所入为合。所入为合。”“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刚出的泉水微流,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应用:(1)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2)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
24、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3)用于子母补泻 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同我者为本穴。1、“井”:主神志病、热病;多用于急救,有醒脑开窍、泄热的作用。“荥”:治疗深热病,擅长于泻本经之热。“输”:治疗身体困重,关节疼痛,以局部关节疼痛多见,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经”:治疗喘咳。“合”治疗脏腑病,即本经的脏或腑的疾病。2、子母补泻法 “阴井木,阳井金”n五输穴 井 荥 输 经 合n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相生 相克n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分类:本经子母补泻法和他经子母补泻法 补母经的母穴 泻子经的子穴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生我者
25、为母,我生者为子,同我者为本穴。3 3、按时选穴:“春刺井,夏刺荥,长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子午流注法:根据一日中十二经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选用不同的五输穴。p315 二、原穴二、原穴 原穴-本源、原气之意 (1)定义: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十二经有十二原,阴经以输为原,阳经原穴单独存在。(2)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3)应用:帮助诊察疾病及治内脏疾病 灵枢“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应取十二原。”三、络穴 络穴-联络,散布之意 (1)定义: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十五络穴。具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2)分布:十二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
26、络穴鸠尾-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胸胁部。(3)应用:治表里两经的病证。四、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分布:分布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共十二俞。穴名:穴名:除厥阴俞外,其余同脏腑名。应用:应用:可治所属脏腑的病变;还可帮助诊察疾病。当脏腑出现病变时,相应的俞穴可出现压痛点或条索状。还可治相应的五官的病变。五、募穴 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共十二募穴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共十二募穴 分分布布:分布在胸腹部,并与其所属的脏腑部位一致。应应用用:可治所属脏腑的病变;还可帮助诊察疾病。当脏腑出现病变时,相应的俞穴可出现压痛点或条索
27、状。还可治相应的五官的病变。注:俞穴、募穴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称为俞募配穴 六、八会穴n脏脏、腑腑、气气、血血、筋筋、脉脉、骨骨、髓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n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脏会脏会章门章门筋会筋会阳陵泉阳陵泉腑会腑会中脘中脘脉会脉会太渊太渊气会气会膻中膻中骨会骨会大杼大杼血会血会膈俞膈俞髓会髓会绝骨绝骨 七、郄穴n各各经经经经气气深深聚聚的的部部位位。共共十十六六郄郄穴穴(十十二二经经、阴阴阳阳跷跷脉脉、阴阴阳阳维维脉脉各各有一郄穴)。有一郄穴)。n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阳经经郄郄穴穴多多治治痛痛
28、证证、阴阴经经郄郄穴穴多多治治血证。血证。八、下合穴n手手足足三三阳阳六六腑腑之之气气下下合合于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n治疗六腑病变治疗六腑病变 九、八脉交会穴n定义:定义:指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指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 在四肢部的在四肢部的 八个腧穴。八个腧穴。n作用:作用:治本经及奇经的病变。治本经及奇经的病变。n并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n公孙通冲脉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合于心、胸、胃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阴维脉后溪通督脉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申脉通阳跷脉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29、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照海通阴跷脉10)交会穴n交会穴是指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交会穴是指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 如如足足太太阴阴脾脾经经的的三三阴阴交交穴穴,就就是是足足三三阴阴经经的的交交会会穴穴。(详细参教材(详细参教材203页)页)。n始见于始见于甲乙经甲乙经n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第二章 复习题 1、简述腧穴的概念和分类。2、什么是腧穴的近治作用和远治作用?3、简述特定穴的分类、每类的定义和组成及临床应用。4、常用的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那些?怎样定位?第一章 复习题 1、简述经络的概念和组成。2、十二经的分布、走向、流注和交接的规律是什么?3、奇经八脉的功能和特点是什么?4、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概念是什么?5、简述经络的作用。绪论复习题 1针灸学的定义是什么?2针灸疗法的特点是什么?3针灸学发展的源流,简述其中有代表性的针具、代表性的著作和对外交流。谢谢您的聆听!谢谢您的聆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