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三章-意识与注意.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心理学-第三章-意识与注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三章-意识与注意.ppt(1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新编心理学教程本章导读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尽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你却“心猿意马”,直到下课,也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在你专心思考问题时,你根本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懂别人对你说的话;你觉得一天中的某一段时间里,精神特别好,做事效率特别高,过了这段时间,精神状态就没有那么好“心猿意马”“白日梦”“两耳不闻窗外事”等是一种什么意识状态?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本章的学习。第 3章 意识与注意1意识的概述5小学儿童的注意特点及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目录页 CONTENTS PAGE 2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3注意的概述4注意的品质过渡页 TR
2、ANSITION PAGE 意识的概述第一节什么是意识意识的特征意识水平意识状态第 5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第 6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人对于自身、周围事物以及自身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是可以觉知到的:如自己的容貌、生活的幸福感、闪烁的灯光、臭豆腐的气味等都可以被觉知到。1意识是一种觉知第 7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2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意识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反映的清晰、深刻程度来分析,它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的连续
3、体。从广义上来看从狭义上来看意识可以理解为个体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如觉醒、愤怒、惊奇等,与无意识状态相对应。第 8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意识不只是对刺激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同时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心理现象。3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第 9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二、意识的特征有意识的人在与客观外界的作用之中,能知觉到客观事物的存在、自身的存在和两者关系的存在。动物的行为不管多复杂,仅受本能的驱遣,不可能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例如,马戏团的猴子虽然很聪明,但不会自己解绳子逃跑。意识的可觉察性,是人类心理与动物
4、心理最基本的区别。1意识的可觉察性第 10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意识的能动性最充分地表现了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间接性、深刻性的表现,它仍然服从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规律,仍然要受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制约。2意识的能动性有意识的人在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总是积极、主动、有目的、有选择的,这就是意识的能动性。例如,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刻苦锻炼、奋力拼搏行为,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特点。第 11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3意识的社会制约性u 意识一产生,就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意识在劳动中产生,如果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人类劳动,就不能避免地产生所谓的“狼孩”。u 个体意识的发
5、生与遗传、生理成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更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亲身实践密切相关。u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层次中的人,其意识也是具有明显差别的。第 12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三、意识水平意识是一个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密切相关的连续体。意识水平是指在某一时刻人对刺激能够觉知的程度。无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第 13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的口误及笔误都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表现。u 人们日常出现的已经达到自动化程度的一些行为常常是无意识的;u还有人在活动时会存在一些事件对其行为实际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
6、响,而主体自身却没有察觉,这也是无意识现象。1无意识水平无意识是指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弗洛伊德认为人们的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是在无意识里进行的,大部分的日常行为也受无意识所驱动。第 14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处于前意识里面的心理活动平时不能意识到,经努力回忆和提醒才能进入意识。其作用是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以及按照现实要求和个人的道德标准来调节心理活动。2前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也称作“潜伏的无意识”,它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水平,前意识里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人出生后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第 15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3意识水平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
7、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部分。第 16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意识状态是指人的意识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所呈现的特征。正常的意识状态异常的意识状态四、意识状态第 17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一)正常的意识状态正常的意识状态是指在人脑没有发生任何病变,也没有受到任何药物等非正常刺激影响下的意识状态。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情况下,意识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第 18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1主动的意识状态又称良好的意识状态,指个体主动地操纵自己的心智活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做成一件事情,
8、也就是说在行为的过程中,你能够觉知到自己正在做这件事情,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例如,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课,做笔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第 19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主动的意识状态是保证人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意识状态体现在:第 20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指不需要专门注意与意志努力而自动呈现的意识状态。这种意识状态是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意识,但不太清晰。例如,你现在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你能意识到你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很清楚了,你不需要费很大的努力,不用有意识地注意怎样一笔一画地写字。第 21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这和在当小学生的时候
9、完成听写任务有本质区别,听写的时候你要考虑每个字怎样写。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资源,但并不妨碍同时进行其他活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一般多与人的生活与行为习惯相联系,是长期训练的结果。第 22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3被动的意识状态被动的意识状态是指消极地感受身体内外的刺激或头脑中自动出现的经验的意识状态。例如,做白日梦的人任凭思路游荡,被动地感受在脑中自动出现的表象、某些记忆片段和经历过的情感体验等。第 23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上课时,听着听着就走神了,思想不知到哪里去了,正当想入非非时,老师提问你,你马上站起来,虽然你意识到老师在叫你,但却不知道老师
10、刚才提的是什么问题,这种被动的意识状态,亦称为白日梦状态。第 24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白日梦状态只具有很低的警觉水平,它介于主动意识状态和睡眠做梦两者之间,似乎一方面清醒,一方面做梦,通常发生在身心疲劳、刺激单调、喜欢幻想或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但不能认为白日梦是无意识的,因为在这个时候,人还是具有一定意识活动的。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白日梦在性质上属于我向思维,其内容与个人的生活具有一定联系,与其期望的未来活动有关,可以使人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头脑中预先演练,或通过白日梦使欲念、冲动释放。第 25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白日梦是自动产生的,其内容也并无好坏。因此不能把年轻人适度的
11、白日梦意识状态视为心理失常。当然,若将白日梦完全取代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的有意义的行动,或把它作为逃避社会现实的手段或方式,则可能是心理变态的先兆。第 26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4睡眠状态与梦过去一般认为睡眠的时候意识是停止活动的,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关于睡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脑电来进行的,由于脑内的神经细胞有电位差,用特定的仪器就可以测到这些电位的变化。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时,脑内神经细胞的电位仍在变化着,只是出现了不同的波型。在做梦的时候,脑电波的变化更为明显,这些都证明人在睡眠的时候还是有意识活动的。当然,对此我们自身并没有意识到。第 27 页第 1 节 意
12、识的概述睡眠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活动,人的一生平均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花在这项活动上。但对睡眠展开科学的研究,还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的进步,特别是脑电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揭开了睡眠的神秘面纱。第 28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第一阶段为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通常持续17分钟。在这一阶段,呼吸和心跳变慢,肌肉变松弛,体温下降。这个阶段脑电波为(alpha)波,其频率为813 Hz,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第二阶段为轻睡期大约持续1025分钟,这个阶段脑电波为(theta)波,频率更慢,为37 Hz。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脑电
13、波有不同的形态变化。第 29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以(delta)波为主,它的频率慢到3 Hz以下,而振幅极大。人们通常要用半小时达到这一阶段,梦游、梦呓和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快速眼动,这时通过仪器可以观测到睡者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第 30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波的轻睡期。如此循环往复,一般一个晚上要经过46次这样的循环。在第一次循环中,REM大约持续10分钟左右,而在往后的循环中,REM持续的时
14、间逐渐延长,在最后的循环中,REM可持续到一个小时。研究发现REM出现的时候,就是人在做梦的时候,若这时将被试唤醒,78%的人都说他正在做梦,并且能记得梦中内容,而那些在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被唤醒的被试,则只有10%反映正在做梦。第 31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随着年龄的不同,REM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小,REM所占的比例越高;即幼儿的REM占50%,小学生占30%,成人占20%,老人占10%。而且老人的波所占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所以老人睡觉不沉。人的睡眠总时间大约占人一生的三分之一时间。第 32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奇异现象,做梦的经验是人所共有的。
15、人们从古代就开始了对梦的研究。但那时对梦的解释主要是唯心主义的,认为做梦是神灵来传达意旨,汉语里所谓的“托梦”就是这个意思。尤其在我国,梦更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什么“南柯一梦”“黄粱美梦”等。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抹掉了梦的神秘主义色彩。现在我们认识到,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第 33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经过对一万多个梦境的分析,霍尔发现,大多数的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在梦的内容方面,霍尔(Calvin Hall,l966)的研究最具有代表
16、性。第 34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第一,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可以认为自我中心是梦境的第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的梦具有以下特征:第二,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同时,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这也是生活环境差异对梦境影响的具体表现。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无论如何,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第 35 页第 1 节 意识的概述(二)异常的意识状态异常的意识状态是指人脑发生病变,或受到药物等非正常刺激影响下的意识状态。例如,醉酒后迷迷糊糊的状态,服用某些精神致幻
17、类药物产生的奇特意识等。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第二节自我意识的概念与成分自我意识的作用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第 37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与成分(一)自我意识的概念是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自我意识”第 38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人们常常这样说:“我认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主语部分的“我”是主观的我,即对
18、自己活动的意识者;宾语部分的“我”是客观的我,即被主观的我意识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因此,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第 39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人在劳动的过程中随着言语的产生,不但认识了自然界而且认识了自我,并将“我”与“非我”做出区分。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第 40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同时,自我意识也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意识的充分发展,保证着个体正确地认识世界,
19、并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动的力量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第 41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二)自我意识的成分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1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第 42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1)自我观察第 43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人
20、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2)自我分析第 44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3)自我评价第 45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不适当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分为自我评价过高自我评价过低过高的自我评价容易与别人的评价
21、发生矛盾,引起交往的冲突;过低的评价会降低人的社会要求水平,产生对自己潜力的怀疑态度,引起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一般来说,人们对自我正确的认知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其需要、动机、能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第 46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2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例如,自尊、自信、自卑、内疚等都是属于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要与客体的我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
22、验,为自我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责备。第 47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1)自尊感自尊感也称自尊心。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产生一种高级的自尊的需要,总希望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评价。当社会评价满足个人自尊需要时,就产生自尊感。它促使自己更加奋发向上,追求实现更高的社会期望。如果社会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甚至产生矛盾时,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产生自我压力感,从而使自己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另一种是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第 48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2)自信感自信感也称
23、自信心。自信感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感是与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良好的自信感是建立在适当、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看到自己的潜力,又能充分地估计到可能发生的困难而产生的。而不适当、不正确的自我评价会导致自信感的转化。在自我评价过高的情况下,自信感转化为自高自大,而自我评价过低,自信感又会转化为自卑感,无论是盲目自大还是严重自卑,都对个性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第 49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3)成功感与失败感成功感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取得成就时产生的自我体验;而失败感则是在实现目标遭遇挫折时产生的自我体验。成功感与失败感的产生,
24、不但取决于客体的我是否取得成就有关,还取决于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要求即期望水平。例如,关于考试,甲只求成绩能说得过去,乙一心想拿高分,排名进入班级前五名。结果他俩成绩一样,都是80分,可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自我体验,甲产生了成功感,而乙则产生了失败感。第 50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3自我监控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1)自我检查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有人把它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无须任何外在形式的监督,而听命于内心自我监督的行为才是真正自觉的意志
25、行为表现。(2)自我监督第 51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自我控制表现为两个方面:发动作用制止作用例如,坚持做完功课后再玩,坚持利用假日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都是自我发动与支配自己行为的结果。即抑制不正确或在当时情境中不应有的言论和行为,例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抛纸屑、公共场所不抽烟等,都是自我控制的结果。第 52 页第 2 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有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叫作“自我掩饰”。自我掩饰不能一概说好,也不能一概说坏,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出于公心和礼貌,也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例如,当别人不当心把墨水溅到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第三 意识 注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