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电子信息学.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与电子信息学.ppt(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和未来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越来越需要人的创造性,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帮助我院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学院科技活动的特点,增强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意识,培养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院级科技创新活动简介院
2、级科技创新活动简介1.1院级大学生课余科院级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立项研基金立项活动时间: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申报时间准备时间结题时间时间安排每年3月每年4月11月每年11月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活动简介:活动简介:院级科研立项工作于每年三月份组织。每年3月下旬,由学院团委向全院同学发出关于开展院级科研项目申报的通知。4月上旬,由学生向学院提交项目申请计划书及报告,项目可以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加。由学院团委统一负责项目的收集,并按照专业进行分类整理。4月中旬,将组织专业老师进行项目选拔,按照相应的评分标准对每一个项目进行打分。评审完成后,由负责老师提交本专业项目名单到团委,名单中各项目按
3、评分进行排序。除去校级项目,每年院级项目初步定于40项,每项资助200元。各个专业申报项目数目按照专业学生比例确定,按学校分配的项目数量进行相应的调整。校级项目预计23项,具体名额依2010年校团委遴选情况而定,对于申报校级项目不成功的,作为院级项目对待。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项目申报成功之后,项目应保质保量进行开展,由各个专业指导老师进行检查督促。所有院级和校级科研项目作为参赛项目参加本年度11月份举行的院级科技论文报告会,当届科技论文报告会不再进行新项目的增选,报告会成绩作为评审项目是否结题的标准。在院级科技论文报告会上获奖的项目可参加校科技论文报告会的遴选。每个院级项目给予2
4、00元资助,项目结题后统一发放,未结题的项目不予资助。校级科研立项项目按照学校规定由学校进行资助。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1.2院级科技论文报告会院级科技论文报告会活动时间:活动时间:每年11月份机电学院科技论文报告会于每年的十一月份举行,作为院级和校级科研立项申报成功项目的结题报告会。院级科技论文报告会参赛项目为当年院级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立项和校级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立项申报成功项目。科技论文报告会决赛一般采取5+3模式,即五分钟参赛者PPT演示参赛作品,三分钟答辩评委老师的提问。最终由所在会场评委老师打分,决出名次。科技论文报告会设立一、二、三等奖。获奖团队将获得科技论文报告会证书
5、,但不再重复享受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科技活动奖励办法的奖励。院级科技论文报告会成绩作为院级和校级科研立项评审项目是否结题的标准。在机电学院科技论文报告会中取得一等奖的团队将由学院推荐至学校,参加当年校级的科技论文报告会。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1.3博士论坛和创新讲座博士论坛和创新讲座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全年活动简介:活动简介:博士论坛和创新讲座一般在机电学院学术报告厅(教二楼301室),面向对象是全院师生。博士论坛和创新讲座内容不仅涉及学院所设专业学科发展以及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以及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且还包含了专家学者的科技创新经历和科技创新经验交流。邀请科技创
6、新人才对大学期间科技创新进行指导和经验交流。通过博士论坛和创新讲座,同学们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开拓视野,了解专业学科前沿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而且能够学习和吸收专家学者的科技创新经验,走出自己的科技创新之路。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1.4机电学院机电学院“十大科技之星十大科技之星”活动时间:活动时间:每年6月份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校级科技活动简介校级科技活动简介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2.1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活动时间:活动时间:每年12月份活动简介: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于每年活动简介: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于每年12月份举行,参月份举行,参赛作
7、品为各个学院科技论文报告会获奖申报作品。校级赛作品为各个学院科技论文报告会获奖申报作品。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一般分为地学资源类、工程材化类、科科技论文报告会一般分为地学资源类、工程材化类、科技发明类、技术信息类和人文社科类会场五个会场举行。技发明类、技术信息类和人文社科类会场五个会场举行。报告会沿用了报告会沿用了“6+3”模式,即六分钟参赛者模式,即六分钟参赛者PPT演示演示参赛作品参赛作品,三分钟答辩评委老师的提问。最终由所在会三分钟答辩评委老师的提问。最终由所在会场评委老师打分,决出名次。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设立场评委老师打分,决出名次。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设立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
8、奖团队将获得校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奖团队将获得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证书以及奖金。级科技论文报告会证书以及奖金。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2.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器人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器人大赛赛活动时间:活动时间:每年3月6月份活动简介:机器人大赛在校团委和院领导、老师的指导之下,由我院研究生组成活动简介:机器人大赛在校团委和院领导、老师的指导之下,由我院研究生组成研发团队负责机器人的研发。报名以班级为单位,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各团研发团队负责机器人的研发。报名以班级为单位,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各团队不能超过四个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赛分为基础组和高级
9、组,提队不能超过四个人)。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赛分为基础组和高级组,提高了大赛的灵活性。在报名结束之后,针对同学们机器人知识方面的欠缺,科技高了大赛的灵活性。在报名结束之后,针对同学们机器人知识方面的欠缺,科技部将面向全校组织四到六次机器人大赛的培训,由研究生团队主讲,主要是针对部将面向全校组织四到六次机器人大赛的培训,由研究生团队主讲,主要是针对当届机器人大赛的硬件及软件程序等方面。培训期间科技部会举办相应的科技讲当届机器人大赛的硬件及软件程序等方面。培训期间科技部会举办相应的科技讲座。培训结束后科技部将提供地点供参赛同学进行机器人的调试,保证参赛团队座。培训结束后科技部将提供地点供参
10、赛同学进行机器人的调试,保证参赛团队机器人制作的顺利进行。机器人制作的顺利进行。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阶段。初赛将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团队参加校级的决赛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阶段。初赛将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团队参加校级的决赛(数量视当年初赛总团队数而定)。初赛后晋级决赛的团队将有一段时间对(数量视当年初赛总团队数而定)。初赛后晋级决赛的团队将有一段时间对自己的机器人作最后的调整最终参加决赛。大赛设立一、二、三等奖,并针自己的机器人作最后的调整最终参加决赛。大赛设立一、二、三等奖,并针对大赛的特点设立最佳外形奖和创新奖等。获奖团队将获得大赛证书。对大赛的特点设立最佳外形奖和创新奖等。获奖团队将获得大赛证书。第十
11、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2.3校级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立项校级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立项活动时间:活动时间:每年4月份活动简介:活动简介:大学生课余科研基金计划对普通科研项目、重点科研项目、科技兴趣研究小组、学院特色科技活动等进行立项;普通科研项目约150项,每项500元,申报比例总人数1%。重点科研立项约20项,每项1000元,各单位申报不超过2项。科技兴趣研究小组约25个,每个2000元,各学院原则上申报不超过2项,人数较多的学院可适当增加1项;社团申报名额单列。学院特色科技活动约16项,每项1000元。科技兴趣研究小组要求有具体的研究方向或同一研究方向的若干研究课题,确定指导老师和兴趣
12、小组成员,实施年度考核机制,分阶段持续给予资助。学院科技兴趣研究小组在各学院大学生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或学院创新基地的指导下运行。鼓励社团以兴趣研究小组的形式申报,在各挂靠单位的指导下运行。校级科研立项申报工作于每年4月份开展,由于科研立项分普通科研项目、重点科研项目、科技兴趣研究小组等,爱好科技创新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科技创新项目,在科研立项申报工作开展期间从校团委网站(http:/)下载相应申报表,填写并上交至学院由学院分管科技工作的副院长进行初选,初选结果上报校团委后由校团委组织终评,最终遴选结果将会在校团委网站上公布。学校已立项目、已完成项目、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已获奖项目不得申报大学生课余科
13、研基金项目。原则上,每人最多负责或参与一个项目。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2.4创新创新“拔尖拔尖”人才遴选人才遴选活动时间:活动时间:每年4月份活动简介:创新活动简介:创新“拔尖拔尖”人才遴选工作于每年人才遴选工作于每年4月开展,主要遴选对象为月开展,主要遴选对象为“偏才、怪才、特偏才、怪才、特长突出长突出”的学生,鼓励学生从事创新性和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鼓励其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学生,鼓励学生从事创新性和探索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鼓励其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全校每年从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中遴选的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全校每年从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中遴选50名同学
14、进行资助名同学进行资助和重点培养,每人资助和重点培养,每人资助1000元。有科目不及格者不得申报。元。有科目不及格者不得申报。创新创新“拔尖拔尖”人才遴选条件如下(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人才遴选条件如下(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学业成绩平均学分绩点在)学业成绩平均学分绩点在4.0以上;以上;2)曾代表学校参加省(部)、国家组织的竞赛(比赛)并获奖;)曾代表学校参加省(部)、国家组织的竞赛(比赛)并获奖;3)曾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数学建模等竞赛并获得特等奖)曾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数学建模等竞赛并获得特等奖或第一名;或第一名;4)曾获得过校友奖、)曾获得过校友
15、奖、IET奖、华镒奖、金象奖以上奖项;奖、华镒奖、金象奖以上奖项;5)曾作为第一作者在有影响力的报刊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过一篇以上的文章或论文;)曾作为第一作者在有影响力的报刊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过一篇以上的文章或论文;具备以上遴选条件的同学在创新具备以上遴选条件的同学在创新“拔尖拔尖”人才遴选工作开展期间可在校团委网站人才遴选工作开展期间可在校团委网站(http:/)下载并填写创新)下载并填写创新“拔尖拔尖”人才遴选申报表,上人才遴选申报表,上交至学院由学院分管科技工作的副院长进行初选,初选结果上报校团委后由校团交至学院由学院分管科技工作的副院长进行初选,初选结果上报校团委后由校团委组织终评
16、,最终遴选结果将会在校团委网站上公布。委组织终评,最终遴选结果将会在校团委网站上公布。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2.5“李四光计划李四光计划”一、创新人才选拔创新人才选拔“李四光”计划选拔对象是学校一年级在籍全日制本科生,课程学习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5以上,外语水平高,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立志献身科学研究事业。每年5月学校组织“李四光计划”报名和选拔工作。学生依据条件自愿报名与学院推荐相结合,由各学院统一将学生名单报教务处,学校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全校从大一学生中选拔3050名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李四光计划”。每个学院限报5名学生;我校基地班和各类实验班的学
17、生不再参加“李四光计划”的申报。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二、创新人才培养二、创新人才培养1.实行导师制。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学术造诣深、责任心强、治学严谨的教师(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担任学生导师,也可由学生提出导师人选,经学校与教师本人商议后确定。导师对其进行学务指导,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科研训练计划。在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和科研训练计划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2.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在地学类(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工程学院、地球物理空间信息学院)、理工类(数理学院、材化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管类(管理学院、经
18、济学院、政法学院)相关专业内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参加必要的实践教学。参加“李四光计划”的学生以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受现行专业教学计划限制,突出基础理论学习、科学素养培养、实践(实验)技能训练。学生修完各类规定学分(理论课、实践教学、自主学习)可以毕业,毕业专业由学校根据其学习的主体内容确定。3.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有计划地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社会调查和实验室工作等学术活动,通过科研训练和实践活动获得20个学分以上的自主学习学分。学生通过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独立完成的读书报告、实验设计、调查报告、工程设计、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竞赛获奖等,经学校2名副高以上职称专家认定,每项可以获得13个自
19、主学习学分。学生所获自主学习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实践教学和学校规定的自主学习学分。4.学校为入选“李四光计划”的学生提供外语学习条件和校际交流学习机会,开拓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学术视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三、学籍管理及保障措施三、学籍管理及保障措施1.入选“李四光计划”学生的学籍由教务处单独管理,学生每学期所修学分不得低于25个学分,平均学分绩点必须达到2.6。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学生将退回原专业学习。2.入选“李四光计划”的学生修满学校规定的200个学分可以本科毕业,其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8、外语成绩达到公共英语六级(或TOEFL成绩达到90分,
20、或雅思成绩达到6.0)以上的学生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或推荐出国读研究生)资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科研究方向和导师。3.入选“李四光计划”的学生享受与在校硕士研究生同等的借书、阅览待遇,学校每学期免费为其提供60学时的上机学习机时,学校各实验室免费为其提供实验条件,优先安排实验研究。4.入选“李四光计划”的学生具有享受学校奖、助学金资格,经学生工作处考核按学校规定发放奖、助学金。学生还享有与其他学生同样的权力和义务。5.入选“李四光计划”的学生仍归原学院管理,其思想政治教育由原学院学工组商其导师共同进行。学生组建虚拟班级,由学生工作处配备成长导师,每个月进行一次学习交流,每学期进行一次学习总结。
21、6.学校对完成“李四光计划”本科学习的学生和导师授予荣誉证书,认定导师工作并记入个人工作业绩。对不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学校将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撤换。7.学校成立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李四光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统一协调管理工作。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2.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学术作品术作品“挑战赛挑战赛”活动时间: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前期宣传组织实施评审交流总结表彰时间安排3月初3月5月5月中旬6月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竞赛在校大学生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由校团委联合科技处、教务处、设备处、学工处、研工部等
22、单位共同举办。以学院(课部)为单位参赛,各单位参赛作品数不超过6件,其中本科生作品不少于4件,研究生作品不超过2件,博士生作品不超过1件,不接受个人名义参赛。参赛作品设特、一、二、三等奖四个奖项。团体实行总分排名,以学院(课部)为单位计算得分,授予团体总分第一的学院(课部)流动杯“弘毅杯”,授予团体总分二至六位的学院(课部)“优胜杯”。评审工作由校大学生科技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施,具体制定评审实施细则,开展作品评审,并确定获奖名单。评审委员会由主管科研、教学工作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课部)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组成。我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
23、究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竞赛前一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参赛作品作者必须是学生,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为研究生作品或本科生作品,申报者是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论文的第一署名。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三十分。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24、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李四光计划”、“英才工程”等科研计划的成果均可参赛。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和省级奖励成果等不在此列。参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申报,由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老师(或两名副高级别的指导老师)推荐,经本学院(课部)审核确认。各学院(课部)选送作品时要经过学院(课部)内选拔,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校比赛。学校评审委员会经过预审,筛选出三等奖作品及进入最后决赛答辩的作品,评审办法详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学术作品“挑战赛”评审细则(详见校团委网站)。竞赛分宣传发动(每年3月初)、组织实施(每年3月至5月)、评审交流
25、(每年5月中旬)、总结和表彰(每年5月底)四个阶段。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约占参赛作品总数的5、15、25和35。获奖作品的等次按本科生、研究生的不同水平评定。对获奖作品,建立质疑投诉机制。收到投诉,校团委联合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经调查核实,确定与竞赛规则不符的作品,取消其得奖,重新计算该学院(课部)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学院(课部)所获的团体奖,纪律处分并通报全校。参加竞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学校向获得特、一、二、三等奖的作品作者颁发证书和奖金,奖励标准参考湖北省“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同时,依据项目具体情况继续资助其开展深入研究和参加更高级别的学术竞赛。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 电子 信息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