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的测绘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的测绘优秀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貌的测绘第1页,本讲稿共28页概述地貌千姿百态,但从几何的观点分析,可以认为它是由许多不同形状、不同方向、不同倾角和不同大小的面组合而成。这些面的相交棱线,称为地性线。地性线有两种,一种是由两个不同走向的坡度面相交而成的棱线,称为方向变化线,如山谷线、山脊线;另一种是由两个不同倾斜的坡面相交而成的棱线,称为坡度变化线,如陡坡与缓坡的交界线、山坡与平地交接的坡麓线等。在实际地貌测绘中,确定地性线的空间位置,并不需要确定棱线上的所有点,而只需测定各棱线交点的空间位置就够了,这些棱线交点称地貌特征点。测定地貌特征点,以地性线构成地貌的骨架,地貌的形态就容易表示出来了。故地貌的测绘,主要是测绘这些地
2、貌特征点及其地性线 第2页,本讲稿共28页地貌的测绘方法 地貌的测绘步骤,大体分为测绘地貌特征点连接地性线确定等高线的通过点按实际地貌勾绘等高线 第3页,本讲稿共28页测绘地貌特征点 属于地貌特征点的有:山的最高点、洼地的最低点、谷口点、鞍部的最低点,地面坡度和方向的变化点等 第4页,本讲稿共28页连接地性线、确定等高线的通过点当测绘出一定数量的特征点后,测绘员应及时依实际情况,用铅笔连接地性线。图12-36(a)中虚线表示山脊线,实线表示谷山线。地性线应随地貌特征点陆续测定而随时连接 根据图上地性线描绘等高线,需确定地性线上等高线通过的点位。由于地性线上所有倾斜变化点在测定地貌变化点时已确定
3、,故同一地性线上两相邻特征点间,可认为是等倾斜的。在选择了一定等高距的条件下,同一地性线上等高线通过点的间距应是相等的。为此,可按高差与平距成比例的关系来求算等高线在地性线上的通过点 第5页,本讲稿共28页 hAB=48.4-42.8=5.6 mAB=21 mmhAc=43-42.8=0.2 mhkB=48.4-48.0=0.4 m代入式中,得Ac=0.2=0.8 mmkB=0.4=1.5 mm 第6页,本讲稿共28页上述按比例计算地性线上等高线的通过点的方法,仅用来说明上述按比例计算地性线上等高线的通过点的方法,仅用来说明其内插原理。实际上,都采用目估法来内插等高线通过点。当其内插原理。实际
4、上,都采用目估法来内插等高线通过点。当测绘员对目估法不太熟练时,也可采用图解法测绘员对目估法不太熟练时,也可采用图解法 第7页,本讲稿共28页对照实地形状勾绘等高线 在地性线上,由内插确定出各等高线的通过点后,就可依据实际地貌,用圆滑的曲线依次连接地性线上同高程的各点,这样便得到一条条等高线,如图12-36(c)所示。实际作业时,决不是等到把全部等高线在地性线上的通过点确定下来后再勾绘等高线,而是一边求出相邻地性线上的同高程等高线通过点,就一边依实际地貌勾绘出等高线,即等高线应随测随绘。但在时间紧迫、地形又不复杂的情况下可先行插绘计曲线。勾绘等高线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为勾绘时依据的图上点只
5、是少量的特征点和地性线上等高线的通过点,对于显示两地性线间的微型地貌来说,还需要一定的判断和描绘的实践技能,否则就不能更加客观的显示地貌的变化。待等高线勾绘完后,所有地性线应全部擦掉 第8页,本讲稿共28页几种地貌的测绘 山顶是山的最高点,是主要的地貌特征点,必须立尺测绘。由于山顶有尖山顶、圆山顶和平山顶之分,故各种山顶用等高线表示的形状都不一样 第9页,本讲稿共28页山脊 山脊是山体延伸的最高棱线,表示山脊的等高线凸向下坡方向。山脊的坡度变化反映了山脊纵断面的起伏情况,山脊等高线的尖圆程度反映了山脊横断面的形状。测绘山脊要真实的表现出其坡度和走向,要注意在山脊线的方向变化和坡度变化处立尺 第
6、10页,本讲稿共28页山谷 山谷等高线应凸向高出。山谷的形状分为尖底谷、圆底谷、平底谷 第11页,本讲稿共28页盆地等高线的特点是与山顶相似,但其高底相反,即外圈等高线的高程大于内圈等高线的高程。测绘时,需在盆地的最低处、盆底四周及盆壁坡度和走向变化处立尺。在上述几种地貌之间都有山坡相连。山坡为倾斜的坡面。表示坡面的等高线近似于平行曲线。坡度变化小时,其等高线平距近似相同;坡度变化大时,等高线的疏密不同。测绘时,立尺点应选择在坡度变换的地方。此外,还应适当注意使一些不明显的小山脊、小山谷等小地貌显示出来,为此,须注意在山坡方向变换处立尺 盆地、山坡第12页,本讲稿共28页特殊地貌 不能单用等高
7、线表示的地貌,如梯田坎、冲沟、崩崖、绝壁、石块地等等,这种地貌称特殊地貌。对特殊地貌,须用测绘地物的方法,测绘其轮廓位置,再用图式中规定的符号和注记表示 第13页,本讲稿共28页梯田坎 梯田坎是依山坡或谷地由人工修成阶梯式农田的徒坎。根据梯田的比高(高度)、等高距大小和测图比例尺,梯田坎可以适当取舍。一般测定梯田坎上边缘的转折点位置,以规定的符号表示,并适当注记高程或比高。在图12-44中,1为用石料等材料加固的梯田坎,其它梯田坎为一般土质梯田坎,1.3是指比高,84.2表示点之高程 第14页,本讲稿共28页冲沟、崩崖、石块地 第15页,本讲稿共28页沿山脊线和山谷线跑尺法 当地貌比较复杂,为
8、了绘图连线方便和减少其差错,立尺员从第一个山脊的山脚开始,沿山脊线往上跑尺。到山顶后,又沿相邻的山谷线往下跑尺直至山脚。然后又跑紧邻的第二个山脊线和山谷线,直至跑完为止。这种跑尺方法,立尺员的体力消耗较大 第16页,本讲稿共28页沿等高线跑尺法 当地貌不太复杂,坡度平缓且变化均匀时,立尺员按“之”字形沿等高线方向一排排立尺。遇到山脊线或山谷线时顺便立尺。这种跑尺方法便于观测和勾绘等高线,又易发现观测、计算中的差错。同时立尺员的体力消耗较少。但勾绘等高线时,容易判断错地性线上的点位。故绘图员要特别注意对地性线的连接 第17页,本讲稿共28页第18页,本讲稿共28页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地形、
9、地物、地貌的概念;地物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线状符号、填充符号;(3)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等高线 第19页,本讲稿共28页地貌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在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中,通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貌。用等高线表示地貌不仅能表示地貌的起伏形态,还能科学的表示出地面的坡度和地面的高程。为了正确的掌握这种方法,需要对地貌的形态有所了解 第20页,本讲稿共28页等高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随着地面坡度的变化,等高线平距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测绘地形图时,等高距选择得太小,则图上等高线数量过多且密集,不仅增加了测图的工作量,而且影响图面的清晰,反而
10、不便使用。但若等高距选择得太大,则表现的地貌太粗略。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椐地形的类别和测图比例尺,合理选择等高距。表12-7为大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规定的测图等高距。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种比例尺地形图,应采用同一种等高距。但在测区面积大,而且地面起伏比较大时,可允许以图幅为单位采用不同的等高距。同时还规定,等高线的高程必须是所采用等高距的整倍数,而不能是任意高程的等高线。例如,使用的等高距为2 m,则等高线的高程必须是2 m的整倍数,如40 m、42 m、44 m,而不能是41 m、43 m,或40.5 m、42.5 m等。第21页,本讲稿共28页等高线的分类 第22页,本讲稿共28页地形图的基本等
11、高距 比例尺地形类别1:5001:10001:2000平地0.50.50.5;1丘陵地0.50.5;11山地0.5;112高山地11;22第23页,本讲稿共28页等高线的特性 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程相等。但高程相等的各点却未必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如图12-17为两根高程相同的等高线。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第24页,本讲稿共28页等高线不能相交这是因为不同高程的水平面是不可能相交的。但对于一些特殊地貌,如陡坎、陡壁的等高线就会重叠在一起 第25页,本讲稿共28页等高线平距的大小与地面坡度的大小成反比 在同一等高距的条件下,若地面坡度越小,则等高线的平距就越大;反之若地面坡度越大,则等高线的平距就越小。亦即地面坡度越缓的地方,等高线就稀,而地面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就密 第26页,本讲稿共28页等高线与山脊线(分水线)、山谷线(合水线)成正交 因为实地的流水方向都是垂直于等高线的,故等高线应垂直于山脊线和山谷线。CD为山谷线,AB为山脊线,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应凸向高处,表示山脊等高线应凸向低处。第27页,本讲稿共28页通向河流的等通向河流的等高线不会直接高线不会直接横穿河谷,而横穿河谷,而应逐渐沿河谷应逐渐沿河谷一侧转向上游,一侧转向上游,交河岸线中断,交河岸线中断,并保持与河岸并保持与河岸线成正交,然线成正交,然后从彼岸起折后从彼岸起折向下游向下游第28页,本讲稿共28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