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资料》王力古代汉语.pdf





《《考研资料》王力古代汉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资料》王力古代汉语.pdf(100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 緒 論 緒 論 中國的文化是悠久的,我們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必須批判地予以繼承。要繼承文化遺產,就要讀古書,讀古書就要具有閱讀古書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古代漢語。時代越遠,語言與現代的距離也就越大;正是由於中國文化是悠久的,所以古代漢語的學習更顯得重要。我們必須掃除語言的障礙,才能充分地接觸我們的文化遺產;然後才談得上從中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如果連書都讀不懂,哪能辨别精華和糟粕呢?“古代漢語”是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基礎課之一,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中國古書的能力。我們必須明確地認識到:“古代漢語”是一門工具課;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使我們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以便閱讀
2、古代文獻,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古代漢語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大致說來它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言;一個是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根據本課程的目的任務,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上古的文學語言以及歷代模仿它的典範作品。這里所謂文學語言,是語言巨匠們在全體人民所使用的語言基礎上高度加工的結果。重點是先秦的典範作品。這不僅因為先秦時代距離現在較遠,作品比較難懂;而且因為先秦的典範作品的語言是歷代文學語言的源頭,影響極為深遠。學習先秦典範作品的語言,可以收到溯源及流、舉一反三的效果。
3、至於古白話,由於它同現代漢語非常接近,比較容易讀懂,所以我們不拿它作為學習和研究的对象。這門課程的对象確定了,還要考慮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前人學習古代漢語,重視感性認識,強調多讀熟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工具書的幫助下,日積月累,也就逐漸地掌握到一定數量的文言語彙,領會到文言用詞造句的一些規律。但是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往往認識模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要提高一步,還要學習所謂“小學”(文字、音韻、訓詁)。“五四”以後,高等學校在古代語文教學方面,分設了文字、音韻、訓詁、語法等課。這些都是基礎知識課,並不以培養閱讀古書能力為目的。顯而易見,這兩種做法都有很大的片面性,不適合於
4、今天的需要。有人曾經希望學習古代漢語時有一把鑰匙,學生掌握了這把鑰匙,就能開一切古籍之門,不是講一篇懂一篇,不講就不懂。這種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沒有這樣一把鑰匙呢?如果把這把鑰匙看成為靈丹妙藥,希望不勞而獲,這樣的鑰匙自然是沒有的。如果說,認真考慮教學內容,講究教授和學習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執一馭萬,那是完全可能的。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為理性認識,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學習古代漢語必須把對古代漢語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才可望收到預期的效 1果。感性認識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感性認識越豐富越深刻,語言的掌握也就越牢固越熟練。要獲得古代漢語的感性認識,
5、就必須大量閱讀古代的典範作品。因此,本書文選部分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選的文章一般是歷代的名篇,都是語言有典範性的優秀作品,而絕大多數又是思想性和語言的典範性相結合的。其中有講讀的,有閱讀的。我們要求結合注釋,徹底讀懂,並希望多讀熟讀,最好能夠背誦若干篇,這不但可以踏踏實實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語言材料,而且還可以培養我們對古代漢語的“語感”,這種基本的實踐工夫,大大有助於豐富我們的感性認識。如果能夠堅持不懈,必然會有得於心。反之,如果離開感性認識而侈談古代漢語的規律,那麼所得到的不過是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對於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是不會有多大幫助的。我們這樣說,絲毫沒有輕視理論知識的意思,恰恰相反,
6、我們認為學習古代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於發展到理性階段。單靠大量閱讀後的一些零星體會和心得,那是很不夠的,還必須繼承前人對古代漢語的研究成果。所以本書中有古漢語通論部分,闡述古代漢語詞彙、文字、語法、音韻以及修辭表達、文體特點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認識,使學生能把讀過的作品拿來跟它相印證。這樣既有材料,又有觀點,對古代漢語才算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但是,我們講通論的目的並不在於傳授有關古代漢語的系統理論,而是從説明提高古漢語的閱讀能力出發的;因此,各部分知識並不強求其完整性和系統性。學習古代漢語,對於語音、語法、詞彙這三方面
7、的知識,都應該學習,但首先應該強調詞彙方面。因為音韻只在閱讀古代的詩詞歌賦時,問題才比較突出;至於語法,古今差别不大,問題容易解決;而詞彙是處在差不多不斷變化之中,有些詞,古代常用,現在變得罕用或根本不用了,有些詞古今意義或者完全不同,或者大同小異,讀古書時,一不留神,就會指鹿為馬,誤解了詞義。因此,我們學習古代漢語,重點必須放在詞彙上。至於詞彙,重點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詞上。古代漢語裏的詞並不都是同樣重要的,有些僻字僻義只出現在個别的篇章或著作裏,它們不是常用詞,我們只在讀到這些作品時才需要了解它們的意義,翻檢字典辭書,就可以解決問題,可以暫時不必費很大的力量去掌握。至於常用詞就不同了,只要我們
8、閱讀古書,幾乎無時無地不和它們接觸;我們如果掌握了它們一般的常用的意義,我們就能掃除很多的文字障礙。過去有人專門鑽研僻字僻義,那不是學習本課程的迫切任務;正是這些常用詞似懂非懂,才使人們對古代作品的了解,不是囫圇吞棗,就是捕風捉影。掌握常用詞也可以說是掌握了一把鑰匙,它把文言詞彙中的主要問題解決了,就不會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講一篇懂一篇,不講就不懂了。常用詞的掌握一方面是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也是理性認識。說它是感性認識,因為詞彙的系統性遠不像語法那樣強,要掌握每個詞的詞義和用法,非一個一個地掌握不可。我們如果有計畫地掌握一千多個常用詞,也就能基本上解決閱讀古書時在詞彙方面的困難。這些常用詞不
9、可能在課堂上一一講授,要求學生在課 2 3外自習時切實掌握,特别注意古今詞義上的細微差别,防止一知半解,一覽而過。我們說常用詞的掌握也是理性知識,因為把各書的常用詞的詞義集中在一起,需要一番概括的工夫。古人對古書詞義的注釋,往往只照顧到在特定的上下文裏講得通就算了,而有些字典按字收列許多古代注釋家的訓詁,就顯得五花八門,雜然紛陳。其實,許多表面上看來像是分歧的意義,都可以概括為一個基本意義,或者再加上一兩個或者再多一點的引申義,就可以說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問題。這樣删繁就簡,芟翦枝節,突出主幹,也就是高度概括的過程。學生有了這種訓練,就有了一些真工夫,會大大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文選、常用詞、古漢
10、語通論,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為用的。如果只掌握常用詞而不講讀作品,那就只能獲得一些關於字義的零碎知識。如果只講讀作品而不掌握常用詞,那就講一篇,懂一篇,不講的仍舊不懂。如果只熟讀一些作品和掌握一些常用詞,而沒有關於古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那就不能融會貫通,概括全面。如果只有關於古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而不掌握實際材料(文選、常用詞),那就是空中樓閣,對於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不會起多大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學好“古代漢語”這一課程,就非全面地掌握這三部分的內容不可。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我們不能離開文章的思想內容專從所謂語言的角度去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如果我們不了解古人的思想,也就無法了解古人的語
11、言;如果我們對某一作品的思想內容沒有正確的認識,也就不能認為我們已經真正讀懂了它。古人的思想是打著階級烙印的,是帶著時代色彩的,因此,我們對待古典作品就不能不估計到作家作品的階級局限和時代局限。而作為一門語言課一門工具課,在“古代漢語”課堂講授的過程中,不可能用許多時間來對作家作品進行思想分析,這就要求學生自己本著批判地繼承的精神去對待這些作品,自覺地培養分析鑒賞的能力。語言是有繼承性的,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語法詞彙和修辭手段都是從古代文學語言裏繼承和發展過來的,在語法方面,有許多古代虛詞和結構形式就常常運用在現代漢語尤其是現代書面語言裏,在詞彙方面也是這樣。因此,學習古
12、代漢語雖然以培養閱讀古書能力為主要目的,但是,古代的文學語言掌握好了,對於提高我們現代漢語的語言修養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裏說:我們還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由於我們沒有努力學習語言,古人語言中的許多還有生氣的東西我們就沒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當然我們堅決反對去用已經死了的語彙和典故,這是確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東西還是應該繼承。(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838 頁。)要想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就必須熟悉古人所用的文學語言。我們應該重視語言的繼承性,但是也應該看到現代漢語比古代漢語更加豐富,更加精密完善。學習古代漢語,無論是為了培養閱讀古籍的能力還是為了提高現代漢
13、語的語言修養,我們都必須以“古為今用”為原則,反對厚古薄今,以古非今,這是堅定不移的。第第 一一 單單 元元 文文 選選 左 傳 左 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完整的歷史著作。關於左傳的作者和成書時代,歷來有過許多爭論,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左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後來經過許多人增益。一般人認為它原是一部獨立的歷史著作,但也有人認為是傳(zhun)春秋的(春秋是魯國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質的歷史書)。到了晉代,杜預才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後邊。左傳所記載的歷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當,同起於公元前 722 年,但訖年比春秋晚 28 年,即止於公元前 453 年。它比較系統地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
14、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左傳在文學上和語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既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質,用簡括的語句寫出複雜紛繁的事物(特別是善於寫戰爭),也善於用極少的筆墨刻劃出人物的細微動作和內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左傳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左傳為後代歷史著作和敘事散文樹立了典範,後代的一些偉大作家如司馬遷等,都從中吸取了營養。自東漢以來,為左傳作注的很多,現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經注疏中的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鄭伯克段于鄢鄭伯克段于鄢(隱公元年)(隱公元年)1 1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生莊公及共
15、叔段3。莊公寤生4,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5。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6。及莊公即位7,為之請制8。公曰:“制,巖邑也9,虢叔死焉10,佗邑唯命11。”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12。1本文表現了鄭國統治階級內部的互相傾軋以及鄭莊公的陰險毒辣和虛偽。左傳本無篇目,篇目是後加的。鄭,國名,姬姓,在今河南新鄭縣等地。鄭伯,指鄭莊公。春秋時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鄭屬伯爵。克,戰勝。段,莊公之弟。鄢(yn),鄭地名,在今河南鄢陵縣境。隱公,魯隱公。春秋 4是以魯國的紀元編年的。隱公元年即公元前 722 年。2初,當初。這是追述往事的習慣說法,在本文意指鄭伯克段于鄢以前的事。
16、申,國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陽縣。娶于申,從申國娶妻(即娶申國國君之女)。武姜,“武”表示丈夫為武公,“姜”表示娘家姓姜。3共(gng),國名,在今河南輝縣。叔,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在這裏“叔”表示段是莊公的弟弟。段後出奔共,所以稱為共叔段。4寤(w),通啎,逆,倒著。寤生,胎兒腳先出來(依黃生說,見義府卷二),等於說難產。5遂,等於說“從此就”。6亟(q),屢次。弗,不。7及,到了。即位,天子或諸侯就職叫即位。8替段請求制這個地方。為(wi),介詞。制,又名虎牢,在今河南鞏縣東,原是東虢(gu)國的領地,東虢為鄭所滅,制遂為鄭地。9巖,險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大小不定(依孫詒讓說,見周禮正義
17、“里宰”疏)。10虢叔,東虢國的君。死焉,死在那裏。11佗,同他。唯命,是“唯命是聽”的省略。12姜氏請求京,莊公使共叔段住在那裏,稱他為京城大叔。京,鄭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大(ti),後來寫作“太”。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1。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2,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3。君將不堪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5?”對曰:“姜氏何厭之有6?不如早為之所7,無使滋蔓8,蔓難圖也9;蔓草猶不可除10,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11,子姑待之1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13。公子呂曰14:“國不堪貳15,君將若之何16?欲與大叔,臣請事之17;
18、若弗與18,則請除之。無生民心19。”公曰:“無庸,將自及20。”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21,至於廩延22。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23。”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24。”1祭(zhi)仲,鄭大夫。城,指城牆。雉,量詞,長三丈,高一丈。國,國家。2參,三。國,國都。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古制,侯伯之國,城牆為三百雉。三分之一就是百雉。3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4您將要受不了,即無法控制的意思。堪,經得起。5姜氏要這樣,哪裏能夠避開禍害?辟,後來寫作避。焉,疑問代詞,哪裏。6姜氏有什麼滿足?厭,滿足。之,代詞,復指提前的賓語“何厭”。5 7不如早點安排他個地方。意指早點給段換個便於
19、控制的地方。為,動詞,在這裏指“安排”之類的意思。之,指共叔段,作“為”的間接賓語。所,處所,“為”的直接賓語。8不要使他發展。無,通毋,不要。滋,滋長。蔓,蔓延。9圖,圖謀。這裏指設法對付。10蔓草,蔓延的野草。猶,尚且,還(hi)。11不義,指不義的事情。斃,倒下去。12子,古代對人的尊稱。姑,姑且。之,代詞,指段自斃事。13既而,不久。鄙,邊邑。貳,兩屬,屬二主。貳於己,一方面屬於莊公,一方面屬於自己。14公子呂,字子封,鄭大夫。15國家受不了兩屬的情況。16若之何,奈何,怎麼辦?17如果打算把鄭國送給大叔,就請您允許我侍奉他。18若,假如。19不要使民生二心。20用不着,他將會自己趕上
20、災禍。庸,用。及,趕上。21貳,指前兩屬的地方。原先該地是兩屬,現在段則正式收為自己所有。22至,到。廩延,鄭邑名,在今河南延津縣北。23厚,指土地擴大。衆,百姓,這裏指民心。24這句是說,段既然不義,就不能籠住民心,土地占多了就要垮臺。這是就“厚將得衆”而說的雙關話。暱,通,黏。這裏指能團結人。崩,山塌,這裏指垮下來,崩潰。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1,將襲鄭。夫人將啟之2夫。公聞其期3,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4。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5。五月辛醜6,大叔出奔共7。遂寘姜氏於城潁8,而誓之曰9:“不及黃泉,無相見也10”。-既而悔之11。1完,修葺(q),指修城。聚,指聚
21、集百姓。繕,修理,製造。甲,戎衣、鎧(ki)甲。兵,武器。具,準備。卒,步兵。乘(shng),兵車。2人,指武姜。啟之,為段開城門,即作內應。啟,開門。3期,段襲鄭的日期。4帥,通率。春秋時都是車戰,兵車一乘有甲士(帶盔甲的兵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 600 人,步卒 14400 人。以,連詞。5諸,“之於”的合音字。6古人以干支紀日,五月辛醜,即隱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7奔,快跑。出奔,指逃到外國避難。此句後面略有刪節。8寘(zh),放置,安頓,這裏有放逐的意思。城潁,鄭邑名,在今河南臨潁縣西北。6 9誓之,向她發誓。10黃泉,地下的泉水,黃色,這裏指墓穴。這句等於說這輩子咱們不
22、見面了。11之,指寘姜氏於城潁並發誓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1聞之,有獻於公2。公賜之食。食舍肉3。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4,皆嘗小人之食矣5,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6。”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7!”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8?”公語之故,且告之悔9。對曰:“君何患焉10?若闕地及泉11,隧而相見12,其誰曰不然13?”公從之。公入而賦14:“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15。”遂為母子如初16。1潁考叔,鄭大夫。潁谷,鄭邊邑,在今河南登封縣西南。封,疆界。封人,管理疆界的官。2有獻,有所獻。3舍,放著,後來寫作“捨”。4小人,潁考叔自己謙稱。5我的食物她都吃過了。嘗
23、,這裏是“吃”的意思。6遺(wi),給,這裏指留給。之,指其母。7爾,你。繄(y),句首語氣詞。8敢,表謙敬的副詞。何謂,說的是什麼意思?這話怎麼講?9語(y),告訴。之,間接賓語。語之故,把緣故告訴他。告之悔,把心里後悔的事告訴了他。語法結構同於“語之故”。10您在這件事情上憂慮什麼呢?11闕,通“掘”,挖。12隧,用如動詞,挖隧道。13誰說不是這樣?其,語氣詞,加強反問。然,代詞,指黃泉相見。14入,在這裏與下面的“出”互文見義,即籠統表示莊公和姜氏進出隧道。賦,賦詩。這裏是莊公所賦的詩的一部分。15洩洩(y y),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樂的樣子。16從此作母親作兒子還和當初一樣。
24、君子曰1:潁考叔,純孝也2。愛其母,施及莊公3。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4。”其是之謂乎5?1君子,作者的假託,左傳中慣用的發表評論的方式。2純,篤厚。3施(y),延,擴展,等於說“擴大影響”。4見詩經大雅既醉。孝子的孝沒有窮盡,永久把它給與你(指孝子)的同類。匱(ku),盡。錫,賜,給與。7 5大概是說這種情況吧。其,表委婉的語氣詞。是,這個,作“謂”的賓語。之,代詞,復指“是”。齊桓公伐楚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僖公四年)1 1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2。蔡潰3,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4:“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5,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6。不虞君之涉吾地也7,何故?”管仲對曰8:“昔召
25、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9召: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10。賜我先君履11: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12。爾貢包茅不入13,王祭不共14,無以縮酒15,寡人是征16;昭王南征而不復17,寡人是問18。”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19,敢不共給20?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21!”師進,次於陘22。1本文寫齊桓公為稱霸天下而伐楚,但楚也毫不示弱,齊終未達目的。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齊屬侯爵,故文中稱齊侯。僖公四年即公元前 656 年。2以,介詞。參加這戰役的有魯、宋、陳、衛、鄭等國。師,軍隊。蔡,國名,姬姓,在今河南省汝南、上蔡等地。3潰,潰敗。4楚君派使者跟諸侯之師說。楚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资料 考研 资料 古代汉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