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实验探究题1. 草酸(H2C2O4)又名乙二酸,是一种有机酸,易溶于水,广泛存在于植物源食品中。草酸不稳定,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草酸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提出问题】生成物中有哪几种碳的氧化物?【实验猜想】猜想1:只有CO;猜想2:只有 (写化学式);猜想3:含有CO和CO2。【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根据CO和CO2的性质,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探究】(1)观察到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请写出A装置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
2、解的气体中含有CO;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出现 的现象;E装置中出现 的现象。【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1)B装置的作用是 ;(2)D 装置的作用是 ;(3)该实验装置的设计还有一处明显不足(实验前已排尽装置内的空气),请提出改进措施 (只要答案合理即可)。2.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查阅资料】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编号操作现象甲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 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乙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 溶液中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丙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 溶液
3、中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对比实验】(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填“甲”或“丙”)可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 Al比 Cu _(填“强”或“弱”)。(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 H2O 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猜测与探究】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 破坏了氧化铝薄膜。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 CuSO4 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操作现象结论推论(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Cl 固体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氧化
4、铝薄膜被破坏Na+或_能破坏氧化铝薄膜(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 固体 _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坏Na+和 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结论与反思】得出结论:前述猜测_(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3. 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的NaHCO3饱和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溶液红色加深。【提出问题】(1)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2)为确定气体和固体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为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_(写化学式)。对白色固
5、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猜想与假设】查阅资料1:Mg(HCO3)2能溶于水。猜想一: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 猜想二:白色固体可能是_;猜想三;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和Mg(OH)2。【进行实验】:(1)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_,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查阅资料2:MgCO3 、Mg(OH)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两种氧化物。(2)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该同学进行了定量实验:称取干燥的白色固体22.6 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先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增重1.8g,则白色固体中含有_,再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增重8.8g,则固
6、体中各成分的质量比为_(化成最简整数比)。(3)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增重的原因_ 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 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对其是否变质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呢?(猜想与假设)猜想I:没有变质。猜想II:_。猜想III:部分变质。(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进行探究,请你协助完成相关内容(1)小军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猜想III成立向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有_产生(2)小慧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
7、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猜想III成立实验结束后进行过滤,向得到的滤液中滴加_。溶液变成蓝色(反思与评价)(3)同学们讨论认为,小军的实验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拓展实验)(4)小慧实验中所加的试剂替换为下列_操作,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a测溶液的pH b.滴加MgSO4溶液 c.通入CO2 d.滴加稀盐酸(5)若要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Na2CO3,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碱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的实验时,将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但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于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这一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滴有酚酞的NaOH溶
8、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甲同学: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乙同学: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丙同学: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你的猜想_ _(写一条)。【设计与实验】甲、乙丙三位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1)甲同学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目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实验中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再加热煮沸_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甲同学的猜想_(填“正确”或“不正确”)将中的溶液冷却后滴入酚酞溶液,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_(2)乙同学设计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
9、程式为_。丁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_,丁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试管中的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用pH试纸测量试管中的溶液,结果pH7,说明溶液显_性,造成试管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_。【答案】 . 加入酚酞溶液的多少 .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氧 . 不正确 . 隔绝氧气 . .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 酸性 .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且氯化氢过量 6. 化学兴趣小组认为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实验室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后,
10、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1)CO2与NaOH溶液反应会生成Na2CO3,当二氧化碳过量时,会继续反应生成NaHCO3。(2)NaHCO3溶液呈弱碱性,一般不与CaCl2溶液反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3)CaCl2溶液呈中性。【作出猜想】猜想NaOH、Na2CO3 猜想Na2CO3猜想Na2CO3、NaHCO3 猜想NaHCO3 【实验与结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一: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 不成立步骤二:另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取少量滤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气泡产生(填“有”或“无”)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中考化学资料 初中化学专题 新教材化学资料 初中化学课件 初中化学学案 新人教版化学资料 初中化学精品资料 初中化学试卷 初中化学解题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