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学习重难点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中国古代关于创新的古诗文名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琱镌。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
2、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二、导学基础知识(一)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文艺作品的鉴赏还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内容。1912 年起,叶圣陶先生即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工作,之后又接触编辑、出版工作,写下了大量文章,就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说利弊,谈得失,找方法。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三、导读理解1.歌谣先于文字出现,说明了什么?明确:歌谣
3、的产生,需要想象的能力,这说明想象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2.为什么说“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明确:一部书、一篇稿子都是用文字记录的一种表现形式,若脱离了想象,感悟不到这些文字所描述的内涵及思想感情,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些枯燥的记录符号,因此,表面上,书、稿都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3.文盲能唱出未记录的歌谣说明了什么?明确: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文艺也可不用文字做记录,文字记录是文艺的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人们产生想象的依据之一。4.文字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吗?明确:不一定,首先作者不一定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它受到作者水平的限制,有时出现
4、“言不达意”的现象。其次读者对文字的兴趣、理解能力、理解角度和想象力等自身条件,可能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5.为什么说读者“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明确: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绝不是为了看到“冷冰冰”的文字。6.“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说明了什么?明确:离开了想象,也就找不出意境,离开了意境,剩下的只是没有活力的文字,也就谈不上“受用”了,这充分证明了“驱遣我们的想象”的重要性。7.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
5、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8.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