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 .docx
《第13课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 .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难点)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对读书有了新的体会。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对于读书,作者有什么新的见解。二、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三、议论文知识1.论证
2、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见解和主张。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驳论可以是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的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3.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论点(树靶),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四、整体感知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五、精读细研1. 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观点的呢? 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提出了一般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句话断章取义的看法,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反驳。2.在这
3、一过程中,作者提出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3.“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好读书”是“不求甚解”的基础,为下文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性。 进而指出,好读书但要想“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是不可能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所以,陶渊明读书“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会“欣然忘食”。 4.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几层意思?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认自己“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5.提倡“不求甚解
4、”的方法是不是意味着读书可以马马虎虎?“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大失小,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所以“不求甚解”并不意味着马马虎虎,很不认真。6.最后作者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既然一次读懂的甚至达到会意不容易,不妨多读几次。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六、合作探究 1.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举例论证。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