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爱莲说》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
《第17课《爱莲说》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爱莲说》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爱莲说周敦颐教学目的1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掌握重要文言词意,理解短文内容,积累爱莲名句。2简介作者,了解“说”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铺垫,为理解、赏析短文做好必要的准备。3赏析咏莲名句,从文章整体的角度体味课文的表达手法。4学习古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和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1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意,理解短文内容,积累爱莲名句。2赏析咏莲名句,从文章整体的角度体味课文的表达手法。3学习古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和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1.理解重要的文言字词的含义,理解重点的句子。2.赏析咏莲名句,理解、体味本文
2、的表达手法。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细读课文注释。2.对照注释看课文,提出课文中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学创意爱莲说全文119字,文字并不艰深,但内涵精蕴,寄寓深邃。本节课的教学创意为:指导学生基本上读懂课文。所谓“基本上读懂课文”,主要是将课文中的难点弄清楚。1.教读本课,基本上解决三方面的难点:字词理解方面的难点、重点句子理解方面的难点、表达手法理解方面的难点。2.设计四项学习活动:朗读吟诵、文意理解、名句赏析、手法体味,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朗读吟诵。一要注意语速。语速要放慢。二要注意语调。第一段主要用陈述语调诵读,第二段主要用议论语调诵读。三要注意语气。第二段第一层三个分句,分别指出菊、牡丹、莲
3、的品格,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重读。第二层用感叹的语气读,“菊之爱”一句读出惋惜意,“莲之爱”一句读出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读出讽刺意。四要注意停顿。两个“予”字的停顿。第一个“予”后面要停顿。第二个“予”,要在“予谓”后面停顿。这个“谓”字管后面三个句子。五要读出层次。咏莲名句要读出层次。“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对生长环境、莲之形象和品格,要读出层次。前两层读后作稍长停顿,再读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教师要进行示范朗读。文意理解。在学生课前朗读注释的基础上补充重要的注释,让学生齐读,教师作解释、强调,特别是“之”的用法,要举例说明,力求让学生弄明白。理解重要字词意思之后,组织学
4、生自讲、互讲文意,教师出示译文,学生齐读,以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设计从文中找出“爱莲心语”的句子的趣味练习,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积累咏莲的名句。名句赏析。对咏莲名句的赏析、体味,赏析此句的文学美、形象美、品格美、手法美、抒情美等等。教师设计话题:请读出这一句的美感与意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记下关键词。学生发言,教师点评,最后课中小结。手法品味。主要品味“叙议结合”“托物言志”“衬托手法”“象征手法”。设计讨论话题:从文章整体的角度体味爱莲说的表达手法。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记下关键词,学生发言,师生对话,教师课中小结。3.多媒体PPT课件制作,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教学铺垫,明确
5、学习任务(约4分钟)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一篇文言美文爱莲说。先来了解背景材料。简介作者,读起来。(屏显)(学生齐读)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坦荡,人品高洁。晚年隐居在庐山,当地有濂溪流过,便在那里建了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后人编有周濂溪先生全集。师: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他的人品很高,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坦荡,世称“濂溪先生”。(屏显)(学生齐读)“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直接说明、阐述事理,也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或论说道理。“爱莲说”
6、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师:“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直接说明、阐述事理,也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或论说道理。“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爱莲说重在表现心境,表达自己做人的理想,所以,这篇“说”比其他的“说”更值得我们欣赏、品析、回味。(屏显)(学生齐读)爱莲说是一篇借花咏怀、托物言志之作。作者笔下的莲花,不为淤泥之浊所玷污,不因清涟之澄而妖媚,堪称君子的理想境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真实写照。师:作旁批:借花咏怀、托物言志。爱莲说托物言志,借莲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莲,是作者理想人格的真实写照。(屏显)我们的学习任务朗读吟诵文意理解名句赏析手法品味师:
7、好,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朗读吟诵文意理解名句赏析-手法品味。下面开始我们的学习。二、学习活动一:朗读吟诵(约8分钟)(屏显)朗读吟诵师:朗读吟诵。一起读起来。(屏显)(学生齐读)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师: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缺少韵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语速过快。(范读)“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样的语气语调就是吟
8、诵。好,声音不要大,把语速放慢,再读一遍。“爱莲说”读。(学生齐读)师:你们看,语速均匀了,就好听了。更重要的是读好语气,我们看第二节。(范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大家听,语气语调表达出来了吧。前两个分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重读。第二层用感叹的语气读。(范读)“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听见了吗?句子的句式不同,类型不同,语气语调也不同。齐读第二节,“予谓菊”读。(学生齐读)(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提醒学生读出惋惜意味、感叹意味、讽刺意味。)师:读好这篇文章,还要注意两个细微的地方:两个“予”字的读法。第一个“予”
9、后面要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第二个“予”,要在“予谓”后面停顿。为什么呢?“谓”是要管后面三个句子的:“我说呀,菊,是花中的隐逸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这个“谓”字管三个句子。你们现在在“予谓”后面打个冒号,试一下。(学生试读)好,我们再把全文朗读一遍,注意两个“予”字。“爱莲说”读。(学生齐读)师:读得好听。继续我们的学习活动。三、学习活动二:文意理解(约10分钟)师:下面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字词的解释。这些字词的解释都是我们书上有的,一起读起来。 (屏显)(学生齐读)可爱者甚蕃可爱的(花)很多。蕃:多。出淤泥而不染(莲)生长在淤泥之中却不沾染污秽。淤泥:污泥
10、;染: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涤;涟:水波,这里指清水;妖:过分艳丽。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生枝蔓;枝:长枝节。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亭亭净植(莲)笔直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指隐居的人。陶后鲜有闻鲜:少。宜乎众也人应当是很多了。宜:应当。师:老师还是要补充一下注释。一起读起来吧。(屏显)(学生齐读)补充注释:爱莲在文中就是“爱君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独:特别。中通外直中间贯通,外形挺直。通:贯通。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清幽。远:远播;益:更,更加。清:清幽。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1、。菊之爱爱菊,指爱菊的人。“莲之爱”“牡丹之爱”同理。师:“爱莲”的字面意思是“爱莲花”,“爱莲”的本质含义是“爱君子”。为什么说本文“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寄意”呢?道理就在这里。注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们一般理解为“只”,这里可理解为“特别”,一定要注意这个词,“特别”不是“唯独”,“唯独”和“特别”在情感的氛围上是不同的。“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菊之爱”就是爱菊,指爱菊的人,“莲之爱”就是爱莲,“牡丹之爱”就是爱牡丹。这里面有什么样的知识呢,我来告诉大家,一起读一读。(屏显)(学生齐读)“之”的特别用法“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其作用是将动词的对象提
12、前,以表示强调,突出“爱”的内容。师:比如,孔子曰:何陋之有?就是这种用法。有什么简陋的呢?所以这个“之”是把动词的对象提前,把“陋”提前,“有何陋”就是“何陋之有”。说这个事情不难,是“何难之有”,把“难”字提到前面来,这是将动词的对象提前的用法。还有一个字也是将动词的对象提前“是”,比如:唯利是图,这个“是”的作用就是把“利”提到前面来,本来是“图利”,强调一下,就是“唯利是图”。当然“唯才是举”“马首是瞻”也是将动词对象提前的用法。对于这种用法,我们一定要知道。好的,现在就是大家的活动了。(屏显)文意理解自讲一遍互讲一遍师:每位同学自己给自己讲课文的意思一遍,然后同桌之间再互相讲课文的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