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师版).docx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师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十六国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例如,后赵政权有孝廉试经的制度;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参加者八百余人;北齐文宣帝以策试选三百人,参加者达二三千人。上述材料表明,十六国北朝时期(A)A君主权力有所强化B九品中正制被废弃C士族阶层已经没落D儒学社会影响弱化解析十六国北朝时期,诸多割据政权采用考试方式来选拔官员,这种选拔方式相比于九品中正制而言,选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强化,A项正确;B项表述绝对,排除;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政治经济势力强大,排除C项;选官制度的转变无法推断出儒学社会影响力的变化,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
2、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C)A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B折射出士族精于为官之道C体现寒、士族间某种妥协D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解析材料反映出生寒族的曹氏集团与士族豪门之间的默契与妥协,以此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选官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族为官情况,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对中央集权加强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3公元659年,武则天下诏修改氏族志为姓
3、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升谱限”,进入士族之列,皇后之武姓被定为第一等。这一举措(D)A否定了封建等级秩序B选拔了高素质的人才C铲除了世家大族特权D推动了社会阶层变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为打击士族势力,于显庆四年,通过高宗下诏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新修的姓氏录把武氏家族列为第一等,下面按官职高低共分九等,无论祖上有无功德,门第是高是低,只要通过科考或军功升至五品以上的官吏均可升高家族等级,这就进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对门阀制度的破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项措施体现的是权力的再分配,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等级秩序存在于阶级社会中,排除;B项是科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说法
4、过于绝对,排除。4(2022河南省名校联盟)自贞观十七年始,不管是官阶低于还是高于三品者均要加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方可参预政事堂会议。唐高宗时,又规定外司四品以下的官员入相,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从此,更多负实际行政职责的低级官员进入了政事堂。这一变革(B)A使君相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B完善了政事堂的集议制度C加剧了士族与庶族间的矛盾D适应了科举制发展的需要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革使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职责的低级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在朝章国典上有了发言权,从而充实和扩大了政事堂集议的内容和范围。由于低级官员政治上的进取心较强,也更熟悉下情,因此他们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
5、正确性,也给政事堂带来了生气和活力,对政事堂宰相集议制的发展起了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故选B项。君相矛盾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士族与中小地主间的矛盾,也与科举制的发展无关联,故排除C、D两项。5诗是唐代重要的科场应试文体之一,与赋并列杂文试。在科场试诗中,主司首先以正经或注解为题,考生根据题目出处以诗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经义的理解,在行文中,应试者常援经入诗以表现出深厚的经学功底。材料折射出唐代(C)A科举进士科多以诗赋选拔人才B实行兼收并蓄的开明文化政策C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重要地位D儒学复兴推动民间尊儒的盛行解析唐代科举考试“以正经或注解”命题,应试者要用诗的形式表达对经义的理解
6、,需要深厚的经学功底等,反映了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进士科多以诗赋选拔人才,A项排除;兼收并蓄的开明文化政策与科举考试注重儒家经典的掌握和运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儒学复兴与民间尊儒的关系,D项错误。6(2022商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同时诏令“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这些举措(A)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C促成了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D基于推进国家廉政建设考量解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外官九品以
7、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加强了对地方官的管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A项;B项“完善了”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排除;材料举措促进了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过渡,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7根据下表可知,唐代(D)诗赋年代诗赋题目题目出处开元二十二年(734)梓材赋尚书梓材大历二年(767)射隼高墉赋易经下经解元和十年(815)乡老献贤能书赋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乡大夫长庆三年(823)丽龟赋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A官方重视礼制建设B科举制度不断发展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D儒经指导政治践行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同时期科举考试诗赋题目都来自儒家经
8、学。结合所学可知,儒经在唐朝作为官方学术成为指导国家进行政治建设和教化民众的工具,官方所设置的题目表现了朝廷对经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和思考,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官方重视礼制建设”,故A项错误;材料只强调唐朝科举考试诗赋题目的来源,无法说明科举制度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8隋唐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并集汉魏以来中枢政制变化之大成,较之秦汉三公九卿制度,无论就其组织机构,还是运行机制和行政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秦汉体制相比,隋唐三省体制的最显著特征是(C)A实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有效制约B三权分立有利于决策并限制了皇权C政务程序规范决策与执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