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核舟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
《第11课《核舟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核舟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 核舟记【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2、学习掌握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就其提款方位、尺寸大小、五位人物、小窗可灵活开启诸方面均
2、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专家们还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二、作者及原作简介1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
3、则不能成此奇文。三、朗读全文1正音并标段号。2请在课文第2-5段中划出关键词,梳理说明顺序。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3教师范读全文。4学生齐读全文。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四、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第一段并概括本段内容。(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2)讲词语,明译文。“为”,这里指雕刻。“罔不”,“罔”可用“无”替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象”是动词,模拟。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4、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明朝有个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圆木上,雕刻出宫殿、器皿、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赤壁。(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交代赠核舟事。(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
5、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4)简介苏轼游赤壁一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轼在这两次游览中先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2.诵读第二段,划出句子节奏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
6、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1)思考:“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
7、炼而形象生动。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引用诗文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3. 诵读第三段,划出句子节奏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 /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 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
8、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坐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东坡的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1)思考: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峨冠多髯”是苏轼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为什么雕
9、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联系泛舟的背景来看,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4. 诵读第四段,划出句子节奏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原文: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文:舟尾横摆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