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试讲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docx
《《雨霖铃》试讲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试讲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雨霖铃试讲稿(附配套教案) (一)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永及其写作风格。2.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创作目的。3.掌握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4.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整首诗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们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教师接着引导: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继续来欣赏柳永的雨霖铃,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二、整体感知,奠定情感1.提问: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要求:学生大声
2、朗读词,总结情景。明确: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2.提问: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4.齐读,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三、赏析意象,品味手法第一,学习上阙,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2.提问:这一句词人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要求:
3、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明确: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的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3.提问:“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写了什么?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4.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要求: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5.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上阙,读出凄凉、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学习下阙,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1.提问:下阕中出现
4、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明确:意象酒、柳、风、月。2.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什么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怀?要求:学生结合之前的积累,按小组合作探讨,教师适时总结。明确: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3.朗读指导:多种方式朗读下阙,引导学生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第三,总结艺术手法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
5、联系全词内容及写作背景回答。明确:围绕“伤别离”主题。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四、巩固拓展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进一步体会柳永词婉约及缠绵悱恻的特点。五、总结收获学生可以从词的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谈收获,教师适当总结。六、布置作业借助多媒体,以“我眼中的柳永”为题,写一篇小议论文。七、板书设计雨霖铃上阙一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实)寓情于景下阙酒、杨柳、晓风、残月(虚)虚实结合(二)试讲逐字稿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之初我们来一起听一首歌曲,会唱的同学我们一起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