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评价研究: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docx
新课标下的评价研究: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五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破立并举,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北京市育英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从2012年开始研发、实践“学生综合素质积分评价体系”,走出了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探索之路。一、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北京市育英学校于1948年建校于西柏坡,1949年跟随党中央迁入北京,具有悠久的红色历史,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渐建设成为“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化”学校。从2012年开始建设具有育英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厘清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逻辑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质量效果的评定,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改革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了明确的评价标准,教育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从“育分”导向转向“育人”追求。同时,伴随教育评价标准的变革,原有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显然不能适应新评价标准的要求,学校必然会围绕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构建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构建全员育人的全面培养体系,形成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这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这一核心内容的改变,就是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这个过程正是以评价改革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过程。(二)梳理育英学子综合素质发展指标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涵盖了个人所呈现的内在的、外在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综合素质评价是对一定时期内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定,一般包括五个维度: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育英学校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梳理出育英学子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发展指标,即热爱学习(主动、合作、体验、质疑),阳光大气(乐观、包容、分享、坚强),行为规范(尊重、遵守、敬畏、有序),勇于担当(勇敢、机智、进取、负责),关心社稷(爱国、明理、感恩、珍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育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由“课程评价系统”“管理支撑系统”“发展规划系统”构成(见图1)。“课程评价系统”是核心,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以“基础、修身、发展”三类课程为载体落实课程育人,通过课程和评价推动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领域全面发展。整个评价以“北京市育英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分表”为依托,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本人、班级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教学部门各评价主体根据评价要素进行客观记录、打分,再以不同算法折合成积分,所有积分之和为该学生在该学期的综合素质积分,班级学生积分之和是优秀班主任评选依据。“管理支撑系统”为“课程评价系统”提供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持,保障核心系统平稳、有序运行,培训、申诉等各项制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评价过程全部在“育英学校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完成。“发展规划系统”不只是核心系统的延伸,更是评价育人的最终意义和方向。班主任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积分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学生的学科优势、兴趣特长、成长偏好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扬长补短、全面发展,评价结果成为引领学生前进的方向。此体系的积分制评价方式,打破了“唯分数”观念,引导全校师生从关注“分数”到重视“人的发展”,发挥了评价的育人功能,对整个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起到撬动作用。图1北京市育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二、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育人体系是学校实施育人工作的载体,变革育人方式实际上就是变革育人体系。学校育人体系一般包括学校文化体系、学校治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教学研究体系、学生评价体系等内容。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实际上是将评价前置,从评价改革入手,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再以评价改革成果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反推、优化、革新其他各项体系,以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育人体系。育英学校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即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核心,关联、作用学校文化体系、学校治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五大体系相得益彰、相互支撑,促进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见图2)。图2北京市育英学校育人体系框架(一)构建以“责任担当”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以德为先,五育并举是育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2011年以来,学校将红色历史、学制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明确提出办学宗旨与办学使命,并对原有培养目标增加“关心社稷、勇于担当”两个核心词汇,形成新的育人目标,即“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同时,将原有的校风、校训、学风重新梳理,形成了基于红色文化,凸显爱国、责任、担当的精神文化。为了将这一精神文化更好地扎根于师生心中,学校在校园里植入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刻有“祖国、真理、责任”的江山社稷石,写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毕业门,雕刻有民族英雄形象的英雄墙等。师生每天行走其间,感悟其中,成长其中。目前,这一文化体系已经深入广大师生心中,引导教师为谁育人、怎样育人?引领学生为谁学习、怎样学习?全校师生牢记“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校训,积极践行“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的校风,学生努力做到:懂规矩、守礼仪、有教养;教师努力做到:为人诚挚,身教重于言教;校长努力做到:心无旁骛,静心办学。(二)创建以“低耗高效”为取向的学校治理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学校各个部门、每位教职员工都参与其中,建设其中。对此,学校采取“以校为本、自我诊断”的组织变革策略,通过“人事解冻、机构解冻组织重构、制度重构师资培养、协同发展”实现了学校组织变革,摒弃了原来的科层式管理,创建了“扁平化-矩阵式”学校治理体系(见图3)。图3北京市育英学校扁平化-矩阵式治理体系此体系由“四中心”“一院”“六学部(校区)”组成。各服务中心主任、各学部(校区)主任直接对接校务委员会,避免了以往多层级多消耗现象。“四中心”依据自己的工作属性做好本中心的服务工作;各学部主任负责本学部的教育教学、人事聘任,享有调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力;课程研究院面对各学部,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机制。此体系促使学校各部形成了一种责任共识:每一个人都要对学校整个育人事业负责,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每一位教职工都有权调动、安排学校的所有资源,都有义务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组织、管理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各方面能力;学校有责任满足学生提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实践证明此体系在压缩组织结构层级的基础上,减少了无效低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回应。同时,此体系构建了学部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各有侧重、协同作战的机制,使学校的治理结构更有利于各学部资源的整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建构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课程建设体系综合素质评价的顺利实施,坚定了学校对原有课程建设的信心,也暴露出原有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之间存在的问题。对此,学校进一步厘清了“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课程”的逻辑关系与课程内容设置,明晰了整个课程建设从“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化,引导教师基于学生成长的真实环境与真实需要设计课程、重组知识,从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三大课程各成体系,各有侧重,但因最终都要作用于学生身上,所以在逻辑上又有所交叉,基础课程即国家必修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强调高质量落实“四基”,同时必须保持学科育人与学生优势能力培养,将修身课程和发展课程内嵌其中。修身课程以“修仁、修智、修义、修礼、修信”为目标,以践行常规、自主管理、志愿服务为载体,“五修”侧重对应基础课程的五个领域,即“修仁语言与人文”,在语言文字的熏陶中培养仁爱仁德思想;“修智科学与技术”,在数学、科学中提升思维智慧;“修义体育与健康”,用身心健康涵养大气大义;“修礼艺术与审美”,在美育中塑造礼节礼仪;“修信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信誉、信念与信心,为学生注入成长发育的精神之钙。发展课程包括选修、社团、终身技能等,指向学生主动发展、思维优化、实践创造,是实现学生成长的强固之本。三大课程为落实五育并举提供了内容基础、实践路径和价值引领,体现了学校在办学中实现国家意志的过程。(四)研制以“知行合一”为指向的教学研究体系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背后支撑。以分数为导向的传统课堂,侧重知识本身的研究,而以综合素质发展为指向的新课堂,注重的是人的成长的研究。如何构建学校的教学研究体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供了审视和探寻的新视角。此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和学习效果研究,旨在变革教学中过于偏重知识忽略人的发展现象。教材研究聚焦知识的来龙去脉、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教材编排的逻辑层次与重点难点,以及辅栏内容和课后习题等,以建立整体的教材观。课堂研究是对教材研究的呈现与检验,重在对学习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原则、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教师课堂管理的新变化以及教学价值的体现这六个基本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学习效果研究主要是围绕“作业量”“作业收获”和“课堂效率”三要素进行调研与分析,作业量小、作业收获大、课堂效率高是最理想状态。教材研究是“知”,课堂研究是“行”,学习效果研究是“知行合一”的体现,当“知”和“行”统一时,落在学生身上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效果与反思(一)实践效果一是综合素质评价促使学生成长更具发展性。北京市育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做好规划,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充分发挥了评价的育人功能。此体系以课程评价为中心,基础课程评价引领学生积蓄未来发展的基础能力;修身课程评价引导学生修养道德、心态端正、心意真诚,建立高雅的内在气质与规范的外在行为;发展课程评价使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整个评价体系有助于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学生发展观、全面成才观,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育人方式变革促使教师育人更具深刻性。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学校育人体系,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教师如何育人、育什么人的探索。“我为文明代言”“为了祖国好好学习”“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高中生到小学做志愿教师”“为期一周的食堂、保安、保洁体验”“打破年级的校园寻宝乐”“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不仅仅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彰显,更多的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与育人方式的变革。这样的改变,使教师摆脱了以往“唯分数”的桎梏,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三是育人体系建设促使学校变革更具系统性。系统论追求的是整体观念及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杠杆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文化、学校治理、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将学校中的各要素,如宏观方面的各个年级与微观方面的各个年级中的教师与学生、学校管理者相互关联,并纳入整个育人体系中,使之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促进了学校办学的系统化发展。(二)实践反思一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自觉与内省。素质教育倡导、实施多年,但推行起来仍困难重重。应试教育顽疾难除,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操练,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尚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育人方式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是撬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杠杆,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自觉与内省。二是综合素质评价本身的教育性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素质教育注重发掘教育的内在价值,综合素质评价是重在体现教育内在价值的评价,评价本身的教育性应该成为重要的教育过程,这应该是综合素质评价最宝贵的品质。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做到评价目标育人、评价内容育人、评价过程育人、评价结果育人。三是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过程性、形成性,不一定要以结果性、终结性呈现。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弊端而推出的一项带有引导性的改革举措。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它涵盖了个人所呈现的内在的、外在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应当是全方位的、开放的和更具弹性的,评价原则应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不一定要以结果性、终结性呈现,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综合素质整体性评价、个性化评价、鉴赏式评价的目的。
收藏
编号:7191953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3.16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2-06
6
金币
- 关 键 词:
-
新课
评价
研究
综合素质
撬动
学校
育人
方式
变革
- 资源描述:
-
新课标下的评价研究: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五唯”,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破立并举,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北京市育英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从2012年开始研发、实践“学生综合素质积分评价体系”,走出了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探索之路。
一、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北京市育英学校于1948年建校于西柏坡,1949年跟随党中央迁入北京,具有悠久的红色历史,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渐建设成为“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体化”学校。从2012年开始建设具有育英特色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厘清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逻辑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质量效果的评定,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改革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了明确的评价标准,教育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从“育分”导向转向“育人”追求。同时,伴随教育评价标准的变革,原有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显然不能适应新评价标准的要求,学校必然会围绕新时代教育评价标准,构建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构建全员育人的全面培养体系,形成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这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这一核心内容的改变,就是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这个过程正是以评价改革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过程。
(二)梳理育英学子综合素质发展指标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涵盖了个人所呈现的内在的、外在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综合素质评价是对一定时期内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定,一般包括五个维度: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育英学校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梳理出育英学子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发展指标,即热爱学习(主动、合作、体验、质疑),阳光大气(乐观、包容、分享、坚强),行为规范(尊重、遵守、敬畏、有序),勇于担当(勇敢、机智、进取、负责),关心社稷(爱国、明理、感恩、珍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育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由“课程·评价系统”“管理·支撑系统”“发展·规划系统”构成(见图1)。“课程·评价系统”是核心,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以“基础、修身、发展”三类课程为载体落实课程育人,通过课程和评价推动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领域全面发展。整个评价以“北京市育英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分表”为依托,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本人、班级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教学部门各评价主体根据评价要素进行客观记录、打分,再以不同算法折合成积分,所有积分之和为该学生在该学期的综合素质积分,班级学生积分之和是优秀班主任评选依据。“管理·支撑系统”为“课程·评价系统”提供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持,保障核心系统平稳、有序运行,培训、申诉等各项制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评价过程全部在“育英学校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完成。“发展·规划系统”不只是核心系统的延伸,更是评价育人的最终意义和方向。班主任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积分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学生的学科优势、兴趣特长、成长偏好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扬长补短、全面发展,评价结果成为引领学生前进的方向。此体系的积分制评价方式,打破了“唯分数”观念,引导全校师生从关注“分数”到重视“人的发展”,发挥了评价的育人功能,对整个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起到撬动作用。
图1北京市育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育人体系是学校实施育人工作的载体,变革育人方式实际上就是变革育人体系。学校育人体系一般包括学校文化体系、学校治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教学研究体系、学生评价体系等内容。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实际上是将评价前置,从评价改革入手,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再以评价改革成果——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反推、优化、革新其他各项体系,以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育人体系。育英学校以综合素质评价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即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核心,关联、作用学校文化体系、学校治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五大体系相得益彰、相互支撑,促进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见图2)。
图2北京市育英学校育人体系框架
(一)构建以“责任担当”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
以德为先,五育并举是育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2011年以来,学校将红色历史、学制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明确提出办学宗旨与办学使命,并对原有培养目标增加“关心社稷、勇于担当”两个核心词汇,形成新的育人目标,即“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同时,将原有的校风、校训、学风重新梳理,形成了基于红色文化,凸显爱国、责任、担当的精神文化。为了将这一精神文化更好地扎根于师生心中,学校在校园里植入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刻有“祖国、真理、责任”的江山社稷石,写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毕业门,雕刻有民族英雄形象的英雄墙等。师生每天行走其间,感悟其中,成长其中。目前,这一文化体系已经深入广大师生心中,引导教师为谁育人、怎样育人?引领学生为谁学习、怎样学习?全校师生牢记“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校训,积极践行“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的校风,学生努力做到:懂规矩、守礼仪、有教养;教师努力做到:为人诚挚,身教重于言教;校长努力做到:心无旁骛,静心办学。
(二)创建以“低耗高效”为取向的学校治理体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学校各个部门、每位教职员工都参与其中,建设其中。对此,学校采取“以校为本、自我诊断”的组织变革策略,通过“人事解冻、机构解冻——组织重构、制度重构——师资培养、协同发展”实现了学校组织变革,摒弃了原来的科层式管理,创建了“扁平化-矩阵式”学校治理体系(见图3)。
图3北京市育英学校扁平化-矩阵式治理体系
此体系由“四中心”“一院”“六学部(校区)”组成。各服务中心主任、各学部(校区)主任直接对接校务委员会,避免了以往多层级多消耗现象。“四中心”依据自己的工作属性做好本中心的服务工作;各学部主任负责本学部的教育教学、人事聘任,享有调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力;课程研究院面对各学部,探索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机制。此体系促使学校各部形成了一种责任共识:每一个人都要对学校整个育人事业负责,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每一位教职工都有权调动、安排学校的所有资源,都有义务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组织、管理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各方面能力;学校有责任满足学生提出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校生活中来。实践证明此体系在压缩组织结构层级的基础上,减少了无效低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回应。同时,此体系构建了学部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各有侧重、协同作战的机制,使学校的治理结构更有利于各学部资源的整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建构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课程建设体系
综合素质评价的顺利实施,坚定了学校对原有课程建设的信心,也暴露出原有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之间存在的问题。对此,学校进一步厘清了“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课程”的逻辑关系与课程内容设置,明晰了整个课程建设从“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化,引导教师基于学生成长的真实环境与真实需要设计课程、重组知识,从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组织学习活动。三大课程各成体系,各有侧重,但因最终都要作用于学生身上,所以在逻辑上又有所交叉,基础课程即国家必修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强调高质量落实“四基”,同时必须保持学科育人与学生优势能力培养,将修身课程和发展课程内嵌其中。修身课程以“修仁、修智、修义、修礼、修信”为目标,以践行常规、自主管理、志愿服务为载体,“五修”侧重对应基础课程的五个领域,即“修仁——语言与人文”,在语言文字的熏陶中培养仁爱仁德思想;“修智——科学与技术”,在数学、科学中提升思维智慧;“修义——体育与健康”,用身心健康涵养大气大义;“修礼——艺术与审美”,在美育中塑造礼节礼仪;“修信——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信誉、信念与信心,为学生注入成长发育的精神之钙。发展课程包括选修、社团、终身技能等,指向学生主动发展、思维优化、实践创造,是实现学生成长的强固之本。三大课程为落实五育并举提供了内容基础、实践路径和价值引领,体现了学校在办学中实现国家意志的过程。
(四)研制以“知行合一”为指向的教学研究体系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背后支撑。以分数为导向的传统课堂,侧重知识本身的研究,而以综合素质发展为指向的新课堂,注重的是人的成长的研究。如何构建学校的教学研究体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提供了审视和探寻的新视角。此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和学习效果研究,旨在变革教学中过于偏重知识忽略人的发展现象。教材研究聚焦知识的来龙去脉、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教材编排的逻辑层次与重点难点,以及辅栏内容和课后习题等,以建立整体的教材观。课堂研究是对教材研究的呈现与检验,重在对学习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原则、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教师课堂管理的新变化以及教学价值的体现这六个基本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学习效果研究主要是围绕“作业量”“作业收获”和“课堂效率”三要素进行调研与分析,作业量小、作业收获大、课堂效率高是最理想状态。教材研究是“知”,课堂研究是“行”,学习效果研究是“知行合一”的体现,当“知”和“行”统一时,落在学生身上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一是综合素质评价促使学生成长更具发展性。北京市育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做好规划,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充分发挥了评价的育人功能。此体系以课程评价为中心,基础课程评价引领学生积蓄未来发展的基础能力;修身课程评价引导学生修养道德、心态端正、心意真诚,建立高雅的内在气质与规范的外在行为;发展课程评价使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整个评价体系有助于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学生发展观、全面成才观,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育人方式变革促使教师育人更具深刻性。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学校育人体系,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教师如何育人、育什么人的探索。“我为文明代言”“为了祖国好好学习”“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高中生到小学做志愿教师”“为期一周的食堂、保安、保洁体验”“打破年级的校园寻宝乐”“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不仅仅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彰显,更多的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与育人方式的变革。这样的改变,使教师摆脱了以往“唯分数”的桎梏,更多地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三是育人体系建设促使学校变革更具系统性。系统论追求的是整体观念及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杠杆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文化、学校治理、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将学校中的各要素,如宏观方面的各个年级与微观方面的各个年级中的教师与学生、学校管理者相互关联,并纳入整个育人体系中,使之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促进了学校办学的系统化发展。
(二)实践反思
一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自觉与内省。素质教育倡导、实施多年,但推行起来仍困难重重。应试教育顽疾难除,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操练,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尚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育人方式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是撬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杠杆,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自觉与内省。二是综合素质评价本身的教育性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素质教育注重发掘教育的内在价值,综合素质评价是重在体现教育内在价值的评价,评价本身的教育性应该成为重要的教育过程,这应该是综合素质评价最宝贵的品质。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做到评价目标育人、评价内容育人、评价过程育人、评价结果育人。三是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过程性、形成性,不一定要以结果性、终结性呈现。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弊端而推出的一项带有引导性的改革举措。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它涵盖了个人所呈现的内在的、外在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应当是全方位的、开放的和更具弹性的,评价原则应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不一定要以结果性、终结性呈现,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综合素质整体性评价、个性化评价、鉴赏式评价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