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数学眼光的培养创新设计.docx

收藏

编号:7191954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99.74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2-06
4
金币
关 键 词:
2022 数学课程 标准 解读 实践 数学 眼光 培养 创新 设计
资源描述: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数学眼光的培养创新设计 一、基于数学抽象能力的案例分析——会用数学的眼光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纯粹科学,而数学抽象正是研究此“纯粹状态”中的特殊能力,史宁中教授将其概括为“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换句话来说,是将数学还原于现实背景、回归于现实问题,以此抽象出现实世界中的数学模型。在2022年新课标中对“数学眼光”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①概念原型的理解——将知识回归于历史脉络中的原型。 ②研究对象的抽象——生活实践、自然现象、跨学科背景中事物的联系与规律。 ③数学原理的概括——对于数学概念、数学关系与数学结构的理解。 ④研究问题的策略——提出、表征、研究、解决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⑤抽象意识的形成——学生自动化形成对于外界事物研究的数学态度。 以上五点是学生抽象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为教学过程提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生成与建立的三维立体模型。抽象素养对于儿童的至关价值在于其潜在的爆发力,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认为小学的内容较简单,即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也能考到高分,因此,就不够重视学生的抽象能力;但很多学生一升初中和高中,数学抽象度一旦提高,便感力不从心,只觉晦涩难懂,渐渐转变了自己曾经喜欢数学的初心,甚至出现了抗拒与厌学心理。这都与小学期间学习过程中抽象力度不够、知识记忆有余息息相关。 而若在小学期间,我们便抓住了学生抽象能力发展与培养的关键期,在此埋下一颗抽象的种子——从数感、量感、符号意识三个核心素养方面悉心灌溉,不骄不躁地耐心等待,可能这颗种子在小学期间发不了芽、接不了骨朵、开不了花,但我执着地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这颗孕伏已久的抽象之种终究会浮出水面,开启学生新的思维模式。 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若要渗透数学抽象能力的核心素养,便要以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三座大山为内容导向,从而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与习惯。以下我将从这三个方面,以具体案例详细讲解抽象能力的培养方案。 (一)什么是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是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2022年新课标对于数感的描述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①理解真实情境中数的基本意义:序数/基数+感受。 ②合理进行真实情境中的估算:定标准+量化。 ③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 对于第一部分,笔者添加了“感受”一词,有数无感,不叫数感!凡是用数去描述现实生活,无不是表示一个序数或者是一个基数,但唯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数的存在意义,才能建立数感,譬如:一只可怜的蜗牛爬100米,需要25个小时,算下来平均每个小时走4米,与自己百米赛跑的成绩进行对比,学生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只蜗牛爬得可真慢啊!这个100是一个基数,而蜗牛跑得慢是学生对此真实情境的感悟,两者的融合便是数感! 对于第二部分,是对于一个真实情境赋予一个可能的数值,此举一定需要数感在背后做支撑!估测,虽可不准,但绝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在做“定标准,再量化”的思维工作。譬如:一栋楼里大概有多少个学生?对于此情境,若一个个地数就太麻烦了,若能以班级为标准,再以一层楼为标准进行估测便会简单许多,这也是数学“网格估测法”的奥妙所在,“估测”是数学计算过程中的简便策略。 前两个部分皆是在真实情境中,学生产生对于“数”的感和悟,经历了从现实世界到数学世界的横向数学化过程。而第三个部分则需要教师将学生置身于数学的抽象情境,让其纵向感受数的变化规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函数思想悄无声息地结合在了一起。譬如:学习10以内的减法算式时,我们会在单元的末尾呈现以下图表(10以内减法口诀表),在宏观上帮助学生建立梯级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又从数学语言应用能力着手,尝试让学生探究并表达自己所发现的数量关系和简单规律,让学生表达何为变?何为不变?为何变?学生可能说的不那么尽如人意,却在无形中渗透着饱满的抽象。此表在课堂上的暂露头角,是“教学脱境”的大胆设计,虽没有现实情境做支撑,但结构化地联系了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等数感内容。 以上是新课标中的内容,那么如何具体来建立学生的数感呢? 第一节:建立数感的四个关键点 1. 建立数感的第一个关键点——具身学习 要理解数感,首先得知道数是什么?数和数字又有什么区别?然后才能来谈“感”的事儿。在网上百度搜索“数”是什么?是如此描述的,"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表示事物在数量上的不同程度的基本数学概念。数字是用来记数的符号,通常也称数码。但如果我们直接和学生讲这句话,孩子们能理解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儿,这也意味着直接和孩子们讲数概念是行不通的,只能另辟蹊径:和孩子们具体讲讲“数,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无论是学习十以内的数、百以内的数还是千以内的数,或者更大的数,我们始终要记住这一点,数源自于数量,是对于数量的抽象。生活中是没有数这个概念的,都是以“数+量”的模型存在,而“数”唯带有量纲,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比如:2只蝴蝶、5吨重、3头牛等等。 因此,数量,才是最接近孩子们生活本原的东西。 也因此,要理解“数是什么”的第一个关键点便是回归具体,建立表象。譬如:我们要给孩子们上“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那么我们首先得思考以下两件事: 第一,生活中用千以内的数来表达的事物有哪些?在孩子们精彩的举例的过程中,逐渐拉进数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孩子们也许说我的一本课外书大概是365页;一年有365天;可口可乐大概是500毫升;体育课我5分钟能跑500米;过年我收到了1000元;我一分钟能拍掌132次,在举例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到数的唯一性和数量的多样性。 第二,如何通过具体的活动,建立起学生对于千以内数的表象?表象的建立包括两个方面:回归具体的数数活动,经历一个一个、十个十个、百个百个地数数过程,胶囊化数数的方式由此渗透,也为万以内数的认识埋下伏笔;回归具体的表征活动,引导学生表征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从纵向数学化出发,结合计数单位、进率和直观地内化数的大小。 2. 建立数感的第二个关键点——隐性数概念 数概念的获得,不是通过繁琐冗长的定义,而是通过具体的感觉来培养的,这便是数感的真实含义。那学生到底要对数什么产生感觉呢? 我们知道学习数是一个横越一年级到五年级的事儿,每一次接触到的又大大小小不同的数,那么这些数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共通的、可迁移的地方呢?教数学,只有脱掉马甲,发现数共同的本质内容,学生学起来才没那么费劲,不然数越学越大,最终真的变成一个天文数字了。 相通和可迁移的数感,隐藏每一个数的涵义之中,更隐藏在每一个数字的排列组合中;这个“感”贯穿了孩子们小学六年的学习时光,更横越了数域的界限,就似一个窗户纸,薄而隐性;这个理,便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进率、数位、计数单位”。 ①计数单位。读数和讲数的组成,离不开计数单位,567读作五百六十七,是由5个百、6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或者写成567=500+60+7。计数单位在读数和数的组成方面做出了背景支撑。 ②数位。譬如:199,这个1难道比9小吗?不,由于1站在了更高的辈分上,它的值便更大了,这便是位值制,而非位置制!999,三个老9,长得一模一样,难道意思是一样的吗?也不一样,位置不同,数的值也不同。 ③进率。计数器上,拨出999,个位再拨那么一个,会产生怎样得蝴蝶效应呢?是的,学生将经历三次满十进一,方能拨到1000。 计数单位、数位、进率,有了这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每一节学习数的课,都不容忽视!马芯兰老师曾说过,对于单位这件事儿,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他们是学习数并建立数感的第二个关键点,更是内容结构化的起点和迁移点,从认知角度层面来说,第二个关键点带领着孩子们从数的具体走向了数的抽象。 数感的建立需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又需在悄无声息中输出。这里的潜移默化是隐性、不可见数感意义的渗透,这里的悄无声息是孩子们从“百以内数的认识”迁移至“千以内数的认识”的自动化过程。 3. 建立数感的第三个关键点——估算 通过以上两个过程,孩子们已经建立起了数的抽象骨感,知道了满十进一的进率、了解了数位由百位向千位进军的涵义、又通晓了计数单位生长的来由,下一步也是建立数感非常关键的一步——估算,估算是对数的应用。 简单来说,估算的过程就是“定标准,再量化标准”的过程,给孩子们一堆零散的黄豆,学生抓抓后脑勺,不知道这是多少?但是换一种方式,我把这些零散的黄豆倒进杯子里,做好标记,告诉孩子们:这是100颗黄豆,请你再估一估这个杯子里又有多少个黄豆? 此时孩子们会估了,为什么一下子又会估了呢?因为他们找到了100颗的标准,并把100颗自动化地叠加了3次,你并未告知孩子们叠加多少次,但是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自动化地经历了数的累加,而且他们不再像第一个具体表征阶段,100、100地语言表达了,就是直接在头脑中将100叠加3次。 难度再加大一点,如若就是想知道这瓶黄豆有多少颗,又不想一个一个地数,试问学生有什么简便方法吗?学生一定会千方百计地想出各种有意思的办法,将黄豆装进一个上下质地均匀的瓶子,并将其平均划分为多份,只倒出其中的一份实施数数的工作,最后将一份的黄豆数量乘以份数,便大约估出了整体黄豆的数量。学生成功地将数数的繁琐过程,转化为了数学中的运算思维,再一次从数的具体走向了数的抽象。 这是什么?这便是思维的简缩,对“数”抽象的表现,更是知识的内化所形成的自动化思维水平。心理学家曾提出学生思维水平的四个生长点:外部的原型操作、外部的语言表达、内部的语言表达、自动化的简缩思维。估算的过程,属于自动化的简缩思维,是渗透数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 建立数感的第四个关键点——区间 “数感”建立的第四个关键点,便是区间的建立,它是数系的部分抽象展现,完整地属于符号化、抽象化的数学世界。区间的建立给我们课堂发出了一个什么信号?为什么小学和初中要学习数轴?为什么到了高中,要认识区间的表达?这些都在说一件事儿:数,永远不是孤立存在的,数与数之间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你是大一点儿的数,我是小一点儿的数,加上“>、<、=”符号,便存在了大小的关系;你比我大100,则我加上100等于你,在符号的参与下,数与数之间有了数量关系。 在小学阶段,数区间建立的难点在于拐弯数的突破!儿童学习数,一直以来,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地方,也是最难教的地方。10以内数的认识难点是从9到10,百以内数的认识难点是从99到100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的难点便是999-1000。每一次转折都有新的数位产生,每一次转折都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数朋友,数系也在10倍、10倍地增长和扩展。 那么很多老师教了10以内数的认识,又教了20以内数的认识,更教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可是当拿到“千”甚至“万”这些计数单位时,还是拿他们没办法:数这么大,从何下手呀?这是因为在“数的认识”的课堂中,缺少了一味一以贯之的草药,这便是包治百病的“数概念”。数的概念应该是一处通、百处通、处处通的,前后的“理”应是一气呵成的!你前面没有讲过“个和十”的关系,那么学生后面学习“十和百”、“百和千”之间的关系时,就会出现面临“迁移不过来”的问题! 9和10什么关系?用大小来表达:9<10;用运算来表达:9+1=10,一次满十进一。 99和100什么关系?用大小来表达:99<100;用运算来表达:99+1=100,要经历两次满十进一。 如果今天要学习千以内的数了,我们再次问问学生: 999和1000什么关系?孩子们要学会举三反一地进行迁移和推理了,999+1=1000,要经历三次满十进一。 以下是一节千以内数的认识的梳理沟通课,沟通十以内的数、百以内的数和千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一年级,就要建立数感吗? 画家追求空间的美感,搞音乐的人沉浸于乐器节奏的乐感,语言学家则重视语感的生成,而数学家或者学习数学者则是青睐数感的洗礼。 数感,是对于生活情境直觉性、主动性、自动化的数学思考。譬如:当孩子们眼前出现四根香蕉时,没有学习过数学的孩子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香蕉是黄色的,是像月亮一样弯弯的;但经历过一段数学学习的孩子们,考虑问题开始逐渐渗入数感,他们开始忽略颜色,看到其数学本质,用一个集合4来表示整体的数量的多少,孩子们逐渐在数的过程中体会到:4不仅是在数的过程中表示最后一个物体的次序,而且它还表示整体的总数和数量。 因此数是对于数量的抽象,数感是以数学思维为基础的抽象思维感悟,是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其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它同乐感、美感、语感一样,来自于直观的感觉,却经历了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去找寻数学本质。 换句话来说,数感,不仅仅包含了直观的“感”,还存在抽象的“悟”,“感”是由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之后,而产生的原始而具备经验性的成分,强调外在的、感官的几何直观刺激,还未达至大脑的主动性感知。而“悟”是主体主观产生的的一种对于数和数量的领悟,是由内向外的自觉性感知。 数感是孩子们知识迁移的催化剂,更是数学抽象的基础能力。叶蓓蓓认为,数感是由于数概念在人脑中的扩散,引起的人脑对于数字问题的敏感。所以,渗透数感首要的是在情境中建立数概念,然后提升数学敏感性,最终让数感变为一种生活常识来解决问题。比如:一个五年级的孩子站在操场上,却毫无数学感觉,既分不清东南西北,也估测不出操场的一圈跑道长度,这充分说明了这个孩子在数学数感方面的欠缺,久而久之,会变为数学常识素养的匮乏。 那,咱们刚是一年级的小宝宝,需要建立数感吗? 请小伙伴们观察以下两幅图片(蓝色云朵打圈圈的地方),你就知道数感这个核心素养有多么的重要。这是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10以内数的运算”两个部分,数感就像一张网,遍布了各处角落! 一年级的知识较为简单,而上册的这两个单元就占据了数感的绝对霸主位置,可别小瞧了这简单的知识,简单的知识面前往往涵盖着数学的大道理! 一年级的知识较为简单,而上册的这两个单元就占据了数感的绝对霸主位置,可别小瞧了这简单的知识,简单的知识面前往往涵盖着数学的大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数学眼光的培养创新设计.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1919545.html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