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专家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基于表达与分享的中小学作文教学.docx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专家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基于表达与分享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小学作文性质是什么?应该如何开展?如何评价?作文教学应该如何定位?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必须面对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的功能表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表述,我们不妨看看写作学领域对于写作的界定:“文章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具有写作能力的制作文章的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 “文章写作是人们运用书面的语言文字反映事物、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制作成文。” 显然中小学写作和作家的专业是有很大的区别。作家的“写作”,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比较强,能贴切的运用文字,能娴熟运用表达技巧,其心智比较成熟,有自己的思想,对事物的认识把握相对比较全面,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比较稳定,其写出的文章显示比较独特的个性色彩,也就是说,作家的写作行为,是在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表现生活,其文章反映出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而学生的写作呢?它是教学情境下的“写”活动,特指“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下,以学生的角色学习写而展开的非独立活动及其结果”,这种“写”活动是在集体性的教与学的背景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进行的。”它是特定情景,特定对象的行为及产品。学生的作文更多的是为了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为了掌握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技巧,学会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学会用语言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认识,它是和“听”“说”“读”相对应的一项基本的语文技能,是学生成长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的基本技能。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突出了“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强调写作是一种方式,是过程。写作教学是面对中小学生而言,注重的是过程,是基础,而不是把它们放到专业领域去搞写作,练就一手好文章。这一定位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于扭转写作教学的种种弊端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纠偏作用。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了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也取消了各学段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取而代之是“表达与分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11年版在各学段目标与内容都有关于“习作”和“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段目标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表述,把“习作”和“口语交际”整合成“表达与交流”,没有了关于写作教学的定位的表述,也不见关于写作教学的评价的指导,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只存在于各学科的目标中和“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对于这一颠覆式的变革,其底层的逻辑和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呢?我们先不防从新课标中的一些相关表述入手,看看这一改革的意义和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分别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这六个任务群贯串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学段特征,坚持阶段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又与普通高中相衔接”。课标在阐述任务群的设置时指出:“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引领教学方式变革。追求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而不是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不是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其核心是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贯穿始终的是表达、分享。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求学会思考,加强沟通,及时记录,交流收获。其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这样表述的:“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最终要落实在“表达”,而这个表达也就包括:方案、访谈、海报、调研报告、调查报告、阅读反思、读书心得。对于学习任务群中的表达,新课标要求:“注意实用性语言运用的特点,关注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白;注意实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习作”“口语交际”改为“表达与分享”,看似取消“习作”,降低了作文教学的地位,实际上把写作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过程,尤其是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中,这实际上真正体现出作文教学的价值,凸显作文教学在思维、创新、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凸显作文在语文学习中和各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有研究者在比较我国和美国语文教材中写作训练指出,我国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立足语言文字训练,是“为了写作”,而美国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包括两个取向:“为了写作”和“通过写作”。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更多的结合是通过写作提高阅读、听说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是站在全科学习的角度,跳出写作来指导写作,把写作作为一种综合素养,一种学习能力,一种各科学习必不可少的练习。 2003年4月,美国国家写作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Writing)向国会递交了一份报告书,力陈在全国各级学校进行写作改革的必要。这个名为被忽略的R我们需要写作革命的报告书指出,美国在二十年前启动的教育改革,只进行了一半。过去决策者的心思大部分花在看得见的地方,如课程调整,学校改善等,但现在重点应放在提升学生脑袋里的东西,也就是学生思考、推理以及沟通的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让上学很有趣、学习很有效、学生都能有自信又能自动学习?决策者与教育界人士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写作。如果学生要能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知识,就必须有能力将一堆琐碎数据、数据消化重组,并透过语言的表达来跟别人沟通。简而言之,学生要能学习,必须会写作。美国最新的“各州共同核心标准”,为阅读、写作、听说和语言学习各个领域勾勒了相应的学习标准。写作标准,从四个方面展开描述,与写作功能相关的是前两个方面:一是“各类型文本的写作要点和写作目的”, 接近于我们的各类型文体的写作要求;二是“研究以建构和呈现知识”, 这一方面是我们相对陌生的。后者具体要求有:聚焦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研究,最后能展现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能从各种纸质和电子资源中收集相关信息, 评估各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能整合这些信息;能从文学类或信息类文本中获取证据来支持分析、 反思和研究。在这里,写作是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必要途径,目的是建构和呈现学习结果。再看其他国家母语课程标准。韩国母语课程标准,提出小学12年级的“写作成就标准”强调培养学习者在学习中用文字表达自己想法和学习结果的基本能力;34年级继续提出“学生能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56年级“写作成就标准”中强调使学生“理解写作的特性”,在随后的“学习要点” 中进一步点明对写作特性的理解应是“建构意义”。 法国母语课程标准, 也明确地列举了写作的多种功能。“在所有写作阶段,学生都应具备写作的习惯:为了对阅读作出反馈;为了对提出的任务作出思考和准备;为了重新阐释和概述;为了对实施的计划作出解释和辩护。”反观我国的状况, 也许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写作”就是写文章,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许, 只有在语文课程和写作教学中认可“写作”更为多元的功能、意义,在阅读、写作、思考、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更加丰富、自然的联系,“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才更容易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 学生也才能更加真切地领悟“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真正意义,由此养成借助写作来表达和交流的习惯。显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顺应课改潮流,凸显写作的实用性、工具性、综合性,立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着眼写作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创造性表述中的重要地位,确保了写作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价值。
收藏
编号:7191961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30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2-06
3
金币
- 关 键 词:
-
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
- 资源描述:
-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专家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
基于表达与分享的中小学作文教学
中小学作文性质是什么?应该如何开展?如何评价?作文教学应该如何定位?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必须面对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的功能表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表述,我们不妨看看写作学领域对于写作的界定:“文章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具有写作能力的制作文章的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 “文章写作是人们运用书面的语言文字反映事物、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制作成文。”
显然中小学写作和作家的专业是有很大的区别。作家的“写作”,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比较强,能贴切的运用文字,能娴熟运用表达技巧,其心智比较成熟,有自己的思想,对事物的认识把握相对比较全面,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比较稳定,其写出的文章显示比较独特的个性色彩,也就是说,作家的写作行为,是在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表现生活,其文章反映出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而学生的写作呢?它是教学情境下的“写”活动,特指“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下,以学生的角色学习‘写’而展开的非独立活动及其结果”,这种“写”活动是在集体性的教与学的背景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进行的。”它是特定情景,特定对象的行为及产品。
学生的作文更多的是为了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为了掌握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技巧,学会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学会用语言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认识,它是和“听”“说”“读”相对应的一项基本的语文技能,是学生成长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的基本技能。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其总体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突出了“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强调写作是一种方式,是过程。写作教学是面对中小学生而言,注重的是过程,是基础,而不是把它们放到专业领域去搞写作,练就一手好文章。这一定位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于扭转写作教学的种种弊端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纠偏作用。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了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也取消了各学段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取而代之是“表达与分享”。《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11年版在各学段目标与内容都有关于“习作”和“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段目标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表述,把“习作”和“口语交际”整合成“表达与交流”,没有了关于写作教学的定位的表述,也不见关于写作教学的评价的指导,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只存在于各学科的目标中和“语文学习任务群”中。
对于这一颠覆式的变革,其底层的逻辑和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呢?
我们先不防从新课标中的一些相关表述入手,看看这一改革的意义和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分别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这六个任务群贯串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学段特征,坚持阶段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又与普通高中相衔接”。
课标在阐述任务群的设置时指出:“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引领教学方式变革。追求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而不是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不是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其核心是综合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贯穿始终的是表达、分享。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求学会思考,加强沟通,及时记录,交流收获。
其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这样表述的:“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最终要落实在“表达”,而这个表达也就包括:方案、访谈、海报、调研报告、调查报告、阅读反思、读书心得。对于学习任务群中的表达,新课标要求:“注意实用性语言运用的特点,关注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白;注意实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习作”“口语交际”改为“表达与分享”,看似取消“习作”,降低了作文教学的地位,实际上把写作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过程,尤其是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中,这实际上真正体现出作文教学的价值,凸显作文教学在思维、创新、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凸显作文在语文学习中和各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
有研究者在比较我国和美国语文教材中写作训练指出,我国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立足语言文字训练,是“为了写作”,而美国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包括两个取向:“为了写作”和“通过写作”。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更多的结合是通过写作提高阅读、听说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是站在全科学习的角度,跳出写作来指导写作,把写作作为一种综合素养,一种学习能力,一种各科学习必不可少的练习。
2003年4月,美国国家写作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Writing)向国会递交了一份报告书,力陈在全国各级学校进行写作改革的必要。这个名为《被忽略的R──我们需要写作革命》的报告书指出,美国在二十年前启动的教育改革,只进行了一半。过去决策者的心思大部分花在看得见的地方,如课程调整,学校改善等,但现在重点应放在提升学生脑袋里的东西,也就是学生思考、推理以及沟通的能力。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让上学很有趣、学习很有效、学生都能有自信又能自动学习?决策者与教育界人士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写作。如果学生要能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知识,就必须有能力将一堆琐碎数据、数据消化重组,并透过语言的表达来跟别人沟通。简而言之,学生要能学习,必须会写作。
美国最新的“各州共同核心标准”,为阅读、写作、听说和语言学习各个领域勾勒了相应的学习标准。写作标准,从四个方面展开描述,与写作功能相关的是前两个方面:一是“各类型文本的写作要点和写作目的”, 接近于我们的各类型文体的写作要求;二是“研究以建构和呈现知识”, 这一方面是我们相对陌生的。后者具体要求有:聚焦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研究,最后能展现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能从各种纸质和电子资源中收集相关信息, 评估各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能整合这些信息;能从文学类或信息类文本中获取证据来支持分析、 反思和研究。在这里,写作是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必要途径,目的是建构和呈现学习结果。
再看其他国家母语课程标准。韩国母语课程标准,提出小学1~2年级的“写作成就标准”强调培养学习者在学习中用文字表达自己想法和学习结果的基本能力;3~4年级继续提出“学生能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5~6年级“写作成就标准”中强调使学生“理解写作的特性”,在随后的“学习要点” 中进一步点明对写作特性的理解应是“建构意义”。
法国母语课程标准, 也明确地列举了写作的多种功能。“在所有写作阶段,学生都应具备写作的习惯:为了对阅读作出反馈;为了对提出的任务作出思考和准备;为了重新阐释和概述;为了对实施的计划作出解释和辩护。”反观我国的状况, 也许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写作”就是写文章,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许, 只有在语文课程和写作教学中认可“写作”更为多元的功能、意义,在阅读、写作、思考、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更加丰富、自然的联系,“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才更容易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 学生也才能更加真切地领悟“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真正意义,由此养成借助写作来表达和交流的习惯。
显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顺应课改潮流,凸显写作的实用性、工具性、综合性,立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着眼写作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创造性表述中的重要地位,确保了写作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