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分析.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含油气盆地分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油气盆地分析.pptx(1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盆地类型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分析裂陷盆地压陷(挠曲)盆地走滑盆地含油气盆地地层学和沉积学分析盆地地层学分析盆地沉积体系分析含油气盆地沉降史和热史分析盆地沉降史盆地热史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学分析盆地油气形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综台分析与评价主要课程内容第1页/共179页1.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盆地类型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盆地类型1.1合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1.1.1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盆地 三重涵义: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沉积盆地三个要素:一物质,即沉积盆地是由沉积地层组成的;二地质时代,即沉积盆地
2、发生在一定的地质时代;三是空间,即沉积盆地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己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第2页/共179页1.1.2 内容和程序内容和程序1.1.2.1盆地分析的内涵-与时俱进1.Pettijhon(1940),从沉积学出发提出“沉积盆地分析”。2.Mail(1984),盆地分析的结果只是揭示一个沉积盆地的古地理演化,内容涉及到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3.Allen(1990),盆地分析就是将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综合研究。盆地分析的主题应是研究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盆地类型、盆地演化及盆地成因,并结合成矿条件(
3、成油要素)综合研究,以揭示盆地含矿性(含油气性)及矿产(油气)的形成、演化、分布规律,为勘探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第3页/共179页1.1.2.2 1.1.2.2 盆地分析的原理盆地分析的原理地球组成的分层性地球流变学分带板块运动应力与应变热流传导与对流岩石流变学第4页/共179页地球组成的分层性大洋地壳:3层结构-沉积层-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大陆地壳:2层结构-花岗岩质层-玄武岩-榴辉岩地幔:2层结构-上地幔和下地幔Moho面:低速带,界面处p波加速,密度增大第5页/共179页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平均33km)地幔古登堡面(2900km)地核地球平均半径6371km地球平均密度5.5
4、g/cm3第6页/共179页地球流变学分带岩石圈:刚性,地壳和地幔上部,其底部为等温面1100-1300-地幔岩石凝固温度,热学岩石圈。其上部是弹性岩石圈,下部的蠕变缓和了弹性应力,但亦足够的刚性。软流圈:软弱易流动,其上部为低速带,P波、S波速度降低,部分熔融。沉积盆地中的垂直运动(沉降、隆起)是流变带变形的响应第7页/共179页岩石圈岩石圈75km软流圈软流圈300km地壳地壳上地幔上地幔(650km)下地幔下地幔(2900km)外核(液态)外核(液态)(5100km)内核内核(6371km)第8页/共179页板块运动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离散边界洋中脊,大洋盆地扩张中心,发育转换断层。聚
5、敛边界 俯冲边界大洋岩石圈吃掉下行板块,洋-洋边界、洋-陆边界 碰撞边界大陆岩石圈吃掉下行板块,陆-陆碰撞稳定边界相邻板块平行运动,转换断层第9页/共179页应力与应变岩石圈中的应力体力-重力g,单位体积面力-垂直方向为静岩压力ghArry均衡-大陆和大洋岩石圈不同的岩柱所造成的面力相等。“山根”和“盆地镜像”偏应力:岩石受到构造作用力,三个方向的应力极少相等,总水平面力由静岩压力和构造分力组成。构造分力是偏应力。剪切力:平行于表面作用的面力。第10页/共179页应力与应变岩石圈中的应变应变是固体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形不变体积变:各方向应变为长度变化率。形态变化-剪切应变:矩形变成平行四边形,
6、直角变锐角,应变为角度变化之半的负值。固体旋转:大小为两边变化角差值之半的负值。纯剪切:两角相等,无固体旋转,应变缘于剪切。简单剪切:固体旋转,且一角为0。第11页/共179页第12页/共179页应力与应变线弹性:应力与应变成正比,胡克定律。单轴应力方向上的压缩会被另2个正交方向上伸展量的一半所补偿。只有两个非0主应力分量,为平面应力状态,与构造引起岩石圈水平应力状态相似。二维挠曲:对于无限延伸的弹性固体板块而言,一般挠曲方程可以表达为D为抗挠刚度,与岩石圈力学性质和厚度有关;P为板块纵截面上的水平力(挤压为正,引张为负);Pa(x)为向下的沿x轴分布的垂直载荷力;W为挠曲度,指挠曲变形后相对
7、于变形前质点的垂直位移量(向下为正,向上为负);是地幔物质和盆地充填物质之间的密度差;x为水平坐标轴。式中gW为岩石圈向下挠曲过程引起的挠曲板块底部的恢复力。第13页/共179页热流传导与对流通过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作用,热量发生传递和流动。传导是一种扩散作用,动能是靠分子间碰撞传递的。对流传热要求有介质的运动。岩石圈中热主要通过传导作用传递,地幔中来自地球深部的热传递形式主要是对流。傅里叶定律:热通量q与温度梯度成正比:q=-K.dT/dy第14页/共179页1.1.2.3 盆地研究的内容和程序盆地研究的内容和程序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4M、4S和3T(朱夏1981):4M指研究油气生成、
8、聚集的条件和指标,包括:物质基础(Material)、成熟度(Maturation)、运移(Migration)、保持(Mainteance)。4S指研究盆地的地质因累,包括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沉降作用(subsidence)、应力场和应力条件(Stress field and Stress condition)、构造型式或形态(structural style)3T指研究盆地的时空展布和控制性因素,包括;构造背景或处境(Tectonic settings)、时代或时间(Time)、热史、热体制或温度条件(Thermal history,regime or conditio
9、n)。含油气盆地分析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将影响油气形含油气盆地分析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将影响油气形成的因素相互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最终对一个地区的成的因素相互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最终对一个地区的油气远景作出评价。油气远景作出评价。第15页/共179页不同尺度的盆地分析不同尺度的盆地分析应该有不同的内容和研究思路。盆地分析通常分成3种尺度:盆地群或盆际、盆地整体、盆内局部构造或单位。第16页/共179页盆地群或盆际研究超盆地分析主要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环境、深部背景、变化规律及其基本属性,包括:构造位置、盆-岭关系、盆间关系研究;古气候、古纬度、古地理环境研究;盆地的地质时代及古原型盆地研究;盆地
10、和超盆的地球动力学、盆地类型研究;盆地深部结构、不同层次构造关系和不同期次盆地叠置关系研究。第17页/共179页盆地整体研究将盆地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盆地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研究该系统内发生的地质过程或作用(processes)及其各种地质响应(responses),包括:盆地的层序、旋回、幕或地质事件分析,盆地形成演化的阶段或期次性研究;盆地构造变形体系、样式、类型、叠加、构造演化和不同时期应力场分析,以及不同层次构造变形关系研究;盆地沉降史分析、沉降量及沉降速率特征的比较,以及沉降量与变形量相关性研究;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模式分析、构造-岩相带划分、构造-岩石组合及其序列研究;盆地的构造-岩浆活动
11、、热活动、热史分析。第18页/共179页盆地内部含油气区带研究盆地内部含油气区带研究指二级构造带或局部构造的解析,研究油气区带的基本要素、某些控制二级构造带的主干断层或断裂带、盆地构造内部二级构造带中各构造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构造演化和形成机理。“油藏描述”也应该属于盆地内部含油气区带研究的范畴,它已经发展成为含油气盆地分析学科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技术。对于石油与天然气勘探来说,盆地分析是以盆地为研究对象,以盆地石油地质调查开始到优选出有利含油气区带的综合勘探评价的系统工程。第19页/共179页不同勘探阶段的盆地分析不同勘探阶段的盆地分析不同勘探阶段,盆地分析的研究内容不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2、勘探程度较低,未有工业性油气发现。盆地分析要初步搞清盆地基底结构、盆地构造格局、地层层序、沉积岩分布,初步确定主要烃源岩层系及主要烃源岩区,估算远景资源量,评价盆地勘探前景,并通过多盆地比较,分类排队,优选出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第二阶段,盆地有工业性油气发现,有联网地震测线。以探井为骨干,地震测线为基础,建立盆地地质模型,重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查明地层、岩性横向变化,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搞清油源关系、有效烃源岩体和储集岩体分布;通过计算出盆地生烃量、排烃量及其分布,以及预测油气资源数量及其分布,优选出有利含油气区带。第三阶段,含油气盆地达到较高勘探程度。对各种地质特征和石油地质规律有
13、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通过对已发现的各类油气藏的分析研究,对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充实盆地地质模型,更准确地再现盆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再现盆地油气运移聚集史,定量地预测油气资源数量及其三维空间分布,确定各类有利含油气区带及其潜力,特别是要进行对圈闭含油性的评价及地层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的预测。第20页/共179页1.1.2.31.1.2.3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方法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方法第21页/共179页1.2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第22页/共179页第23页/共179页第24页/共179页大陆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形成第25页/共179页第26页/共179页 Tecton
14、ic basin classification1.2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第27页/共179页伸伸展展盆盆地地大大地地构构造造分分类类 第28页/共179页与俯冲有关盆地的大地构造分类第29页/共179页与碰撞有关盆地的大地构造分类第30页/共179页走滑和扭转盆地走滑和扭转盆地第31页/共179页2.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分析含油气盆地构造学分析2.1裂陷盆地的构造学分析2.1.1裂陷作用与裂陷盆地的成因2.1.1.1裂陷作用与裂陷盆地的地质涵义裂陷作用与伸展构造裂陷作用为引张力作用于整个岩石圈并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开裂和断陷的地质作用过程(rifting),产物是裂谷(rift val
15、ley)。伸展构造(extensional tectonics)是指在裂陷作用下形成的一切使地壳或岩石圈沿水平方向发生伸长变形构造的总称。裂谷与裂陷盆地裂谷是引张作用使整个岩石圈破裂而形成的狭长沉降带。裂陷盆地为大量的“裂陷”构成大范围的沉降区。地堑(graben)指那些极度下沉的长条形凹槽,与裂谷的地质涵义不同,地堑只是个描述性名词,描述地壳浅在层次的规模相对小一些的构造。有一些断陷构造是一侧以正断层为边界,另一侧为构造斜坡,称为半地堑(half-graben)。第32页/共179页2.1.1.22.1.1.2主动裂陷作用与被动裂陷作用主动裂陷作用与被动裂陷作用主动裂陷作用(active r
16、ifting)是指岩石圈底下的软流圈热物质主动上涌,并引起整个岩石圈的水平引张。被动裂陷作用(passive rifting)的力源是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区域水平引张力,地壳或岩石圈的裂陷伸展也可能导致岩石圈底下的软流阉热物质的被动上涌。主动裂陷和被动裂陷的最大区别就是裂陷盆地形成前是否出现区域的热隆起、裂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否属于区域热隆起的后续构造事件。第33页/共179页2.1.1.32.1.1.3大陆伸展模式大陆伸展模式剪切伸展模式第34页/共179页2.1.1.32.1.1.3大陆伸展模式大陆伸展模式简单剪切伸展模式第35页/共179页2.1.1.32.1.1.3大陆伸展模式
17、大陆伸展模式拆离断层及大陆分层伸展模式第36页/共179页第37页/共179页第38页/共179页2.1.22.1.2裂陷盆地类型及其特征裂陷盆地类型及其特征裂陷盆地类型第39页/共179页第40页/共179页第41页/共179页第42页/共179页第43页/共179页2.1.32.1.3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裂陷盆地的构造样式取决于构成盆地中的主干正断层及其断层组合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2.1.3.1裂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正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Wernicke等(1982)在研究美国西部盆岭区的伸展构造时将正断层按其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分为两类三型。即按断层面形态分为“平面
18、式”(planar)和“铲式”(listric,亦译为犁式);按断层两盘岩层及断层面本身是否发生旋转运动分为“非旋转”(non-rotational)和“旋转的”(rotational)两类。第44页/共179页伸展盆地构造的基本样式伸展盆地构造的基本样式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graben and horst);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domino half-graben system);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half-graben)或“滚动式半地堑”(rollover halfgraben);由坡坪式
19、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断陷半地堑+断坡凹陷,half-graben and ramp sag)。第45页/共179页第46页/共179页第47页/共179页2.1.3.22.1.3.2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 一个伸展型断陷盆地住往由多个由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组成。多个裂陷盆地也可以在同一个构造背景上形成,构成裂陷盆地省。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正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型式,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侧列式、雁列式、锯齿状、狗腿式或分叉式。裂陷盆地两侧可能只有一侧发育主边界断层,另一侧为构造斜坡。即使裂陷盆地发育两条平行延伸的主边界断
20、层,多数情况两条断层的位移也是不同程度的,往住是相互消长,此强彼弱。而主要伸展断层之间发育的构造变换带(transfer zone)在盆地构造演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48页/共179页第49页/共179页2.1.3.22.1.3.2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盆地伸展构造系统中的构造变换带可以以不同尺度和不同型式发生,这取决于不同地段伸展构造样式的变化情况及伸展主干断层的位态和规模。连接基底主断层的一些横向、斜向断层可谓是典型的变换带,其横向或斜向断层扮演着犹如板块构造系统中的转换断层的角色,为变换断层(transfer fault)。变换断层的运动性质受被传递的主干伸展断层的
21、位态及伸展位移方式、位移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多具有一定量的走滑运动。同一变换断层的不同地段可以是完全相反的走滑运动方向。裂陷盆地中的变换断层亦多兼有正向倾滑运动特征。第50页/共179页第51页/共179页第52页/共179页第53页/共179页2.22.2压陷压陷(挠曲挠曲)盆地的构造学分析盆地的构造学分析压陷(挠曲)盆地泛指那些在挤压作用下地壳收缩变形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盆地2.2.1压陷(挠曲)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2.2.1.1压陷-挠曲作用在挤压力作用下地壳或岩石圈发生破裂并致使一部分地壳断块休(或板块)相对上升,而另一些地壳断块体(或板块)相对陷落成为盆地的构造作用称为“压陷作用”压陷
22、作用使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上冲到另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休(或岩石圈板块)之上,下伏的地壳断块体在受到上覆地壳断块体的垂直载荷作用力时还会发生挠曲变形,这种构造作用称为挠曲作用(flexing)。“压陷”是挤压体制下盆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力学机制,“挠曲”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具体体现。第54页/共179页2.2.1.32.2.1.3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是指在俯冲带(通常是A型俯冲)之上的楔状增生体,主要由沉积岩层组成。在来自后方的水平推挤力作用下(这种力源可能与板块的聚敛运动有关),造山楔内部会发生逆冲-褶皱变形和重力滑动,从而使造山楔内部的结构及应力状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变
23、化,并对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产生重要影响。造山楔对前陆挠曲变形的影响表现三方面(Allen,1990):(1)对于前陆板块来说,造山楔是一种壳上负载,它的形态和构造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因此造山楔的形态和构造影响着前陆盆地的形态和构造。(2)造山楔的缩短、增厚或伸展滑移,都会导致挠曲扳块的负载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变形。因此造山楔的发展演化影响着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3)造山楔的构造拾升与侵蚀能够为沉积盆地提供碎屑来源,因此造山楔的剥蚀史与前陆盆地的沉降史有联系,造山楔的岩矿物质与盆地地层中的碎屑成分有联系。第55页/共179页2.2.1.32.2.1.3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动力学
24、造山楔本身的构造变形主要与造山楔向前陆地区推进时其底部的剪切作用有关。Platt(1986)提出了一个造山楔的演化模型,包括四个演化阶段:在造山楔形成之初,造山楔以前缘加积为主,在楔状体前缘产生逆断层、以叠瓦状逆冲构造为主,也发育反冲断层,使楔状体前缘的坡度降低,并引起楔状体内部缩短、增厚,楔状体下部也可能在剪切作用下形成双重构造;随着造山楔底部的剪切作用的加强,底部的加积变得更加明显,楔状体下部形成双重构造、盲冲构造和褶皱变形,并导致楔状体后缘出现伸展断裂,造山楔下部还可能发生高压变质作用;底部加积持续进行,伸展作用使造山楔下部的高压岩层抬升,造山楔后缘的伸展作用促使前缘发生某种程度的逆冲收
25、缩变形;底部加积和伸展作用使高压变质岩层拾升,造山楔顶部岩层遭受剥蚀,造山楔演化到成熟阶段。第56页/共179页第57页/共179页第58页/共179页2.2.22.2.2压陷(侥曲)盆地类型及其特征2.2.2.1板块运动体制中的压陷(挠曲)盆地类型与板块B型俯冲作用有关的压陷(挠曲)盆地主要包括海沟、斜坡、弧前地区和弧后地区由挤压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斜坡盆地位于岩浆弧与海沟的斜坡上,盆地基底由俯冲杂岩组成。与海沟的主要区别是,斜坡盆地的沉积物不应该包含从俯冲的洋壳表面利落下来的深海沉积;与弧前盆地的主要区别是,斜坡盆地的基底是俯冲杂岩增生楔,而弧前盆地的基底主要是岩浆弧基底,此外斜坡与弧前之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含油 盆地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