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pdf





《福建省福州市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州四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一学段模块检测考试(必修下)语文试卷 一、课内基础知识及能力迁移考查(9 题共 24 分。选择每小题 2 分,填空每空 1 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shng)饥馑(jn)舞雩(y)喟然(wu)B.挟太山(xi)忖度(cn)庠序(xing)孝悌(d)C.怵然(c)卮酒(zh)目眦(z)涔涔(cn)D.嫁奁(lin)不更事(gng)讪讪(shn)拗不过(ni)【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喟然”中的“喟”应读“ku”。B.“孝悌”中的“悌”应读“t”。C.“怵然”中
2、的“怵”应读“ch”。故选 D。2.下列选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 惊皇 朱拓 吮吸 B.陨落 轻蔑 审慎 谨诺 C.督过 觳秫 庖厨 盗跖 D.错堪 遮掩 鞭挞 暴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A.“惊皇”应为“惊惶”,指惊恐惶恐,是心理活动,应有“忄”旁。C.“觳秫”应为“觳(h)觫”,“觫”读音为 s,而“秫”读“sh”。D.“错堪”应为“错勘”,“勘”意为实地查看,核对,“堪”指忍受。此处指天地核查错了贤愚,应为“勘”。故选 B。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A.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吾属今为之虏矣!B.居则曰:
3、“不吾知也!”不然,籍何以至此?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夫子之谓也。D.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均为被动句,前者是用“见”表被动,意思是“老百姓不被安抚”;后者是用“为”表被动,意思是“我们这些人现在(将)被他俘虏了”。B.均为宾语前置句,前者的正常语序是“不知吾也”,后者的正常语序是“籍以何至此”。C.前者为主谓倒装,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后者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谓夫子也”。D.均为判断句,前者是用“乃”作判断动词;后者是“者也”表判断。故选 C。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
4、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从而推广到。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舍不得。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天理:牛体的自然结构。D.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细说:详细的讲述。【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古今异义的能力。D.“细说”在此处是名词,作“听”的宾语,指小人的言论、奸细的话语。故选 D。5.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在古代是国家重要的政事。B.冠者,也称“弱冠”,指成年男子。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C.山东,古代常常指太行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指
5、山东省。D.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乘,兵车,包括一车四马。【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山东,古代常常指太行山以东”错误,应该是指崤山以东。故选 C。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吾其还也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若无罪而就死地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主谓间取独;动词,到。B.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6、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还是;代词,它的。C.介词,因为;介词,把。D.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却。故选 D。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浴乎沂,风乎舞雩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无以,则王乎 为肥甘不足于口乎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谨庠序之教 吾得兄事之 素善留侯张良 良庖岁更刀,割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A./B./C./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实词含义之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名词作动词,吹风。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名词作动词,称王。形容词作名词,肥美可口的食物。使动用法,使听闻。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
7、长的礼节。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名词作状语,每年。使动用法,让进入。故选 B。8.下列选项中,对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莎士比亚作为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相比于关汉卿窦娥冤的“本色派”语言风格,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内心独白则充满了诗情。“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句式灵活自由,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崇高和悲怆的气氛。B.窦娥临刑前发出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飞霜六月”“亢旱三年”,
8、说明她因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好屈服于腐败的黑暗统治,体现其性格中软弱的一面。C.雷雨:“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部分文字,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增强舞台气氛,暗示雷雨即将来临,有点题作用。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说明她因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好屈服于腐败的黑暗统治,体现其性格中软弱的一面”错误,这三桩誓愿并非向黑暗统治屈服,而是试图
9、上达苍天,把自己的冤屈昭告天下。至于选择发下誓愿的方式,是她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普通劳动妇女的局限性,并非其性格软弱。故选 B。9.名句名篇默写。(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用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意。(2)登岳阳楼中“_”一句,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4)阿房官赋 中,描写宫殿、楼阁依地形而建,参差错落、精
10、巧工致的句子是“_,_”【答案】(1).星河鹭起 (2).乾坤日夜浮 (3).浴乎沂 (4).风乎舞雩 (5).咏而归 (6).各抱地势 (7).钩心斗角【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鹭、沂、雩、钩。二、古诗文阅读(21 分)(一)(13 分)阅读下列三则短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
11、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已。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
12、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10.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说(_)法(_)易(_)多(_)因(_)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
13、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恳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
14、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13.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答案】10.(1).通“悦”,高兴 (2).效法,沿用 (3).改变 (4).称赞、赞扬 (5).趁机 11.B 12.B 13.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解析】【分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上文商鞅说用强国的方法游说秦王,秦王应该是听了之后很高兴。故“说”通“悦”,高兴。根据句意“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故此处是“效法、沿用”的意思。“夏殷不易礼而
15、亡”意思是“不改变旧礼制而灭亡”,故此处应为“改变”的意思。“循礼者不足多”的意思是“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故“多”的意思是“赞扬、称赞”。“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的句意是“卫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故“因”的意思是“趁机”。【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 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 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项。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
16、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故选 B。【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 B。【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期年,满一年;第一个“之”,到;“以”,用,“数”,计算。“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令于民行”,意思是“法令在民间实行”。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
17、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座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
18、,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改变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
19、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于是卫鞅被任命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了。就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领兵迎击。两军相拒对峙,卫鞅埋伏下的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押着公子卬班师回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溃,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消弱,害怕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
20、奉献给秦国做为媾和的条件。魏国就离开安邑,迁都大梁。梁惠王后悔地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做商君。(二)(8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 岑参 风暖日墩墩,黄鹂飞近村。花明潘子县注,柳暗陶公门。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注:潘子,指潘岳。潘岳为河阳令,树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景物描写入手,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B.颔联运用典故,“潘子县”与“陶公门”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陶处士的赞
21、美之情。C.尾联在前三联写景状物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认同。D.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近于田园诗,与作者为人熟知的边塞诗风差别较大。15.概括诗中陶处士的形象特征,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4.C 15.情趣高雅。“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描写出陶处士居所的优美环境,衬托出主人的雅趣和闲情。闲适洒脱。“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写出陶处士服药养生、持杆垂钓的自得其乐的生活情形。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与“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相对比,写出他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直抒胸臆”不当。前三联写景状物,尾
22、联写“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表现诗人对这种追名逐利生活的厌弃,侧面写出他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是间接抒情的手法。故选 C。【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诗题为“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陶处士”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特点,“处士”即隐士,同时“别业”交代了居处的环境,远离闹市和喧嚣;前两联写景,以景衬人,首联“风暖日墩墩,黄鹂飞近村”写景,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写出了一路寻来的节令特点;颔联“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运用典故,“潘子县”与“陶公门”,“花明”与“柳暗”描绘了陶处士居处环境清雅、幽静,从侧面衬托主人的高雅情趣,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陶处士的赞美之情;颈联是正面直
23、接描写,“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描绘陶处士的生活场景,写出一个隐逸之人的悠闲自在;尾联写“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与陶处士隐逸生活相对比,侧面表现陶处士远离尘嚣的淡泊心境。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1 分,选择每小题 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
24、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 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
25、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材料二: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福州市 2020 2021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