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年语文试卷 第 l 卷 考生注意1题目卷共 6 页;2.书写要求清楚整洁;3.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0 分)1.根据语境,补写古代诗文名句。(10 分)王绩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倍感寂寥,感叹“相顾无相识,_”崔颢登上黄鹤楼,见眼前“晴川历历汉阳树,_”,不禁想起远方的家乡;王维轻车从简前往边境,悲叹自己如“_,归雁入胡天”;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途中感叹“_,万里送行舟”;曹操老当益壮,心怀壮志,说自己“_,志在千里”;郦道元游览三峡,赞叹于三峡夏季江水湍急凶猛,“_,不以疾也”;陶弘景沉醉山水
2、之美,惋惜于世人对山水无动于衷,感叹“自康乐以来,_”;吴均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告诉友人“_,望峰息心”,意在劝其放下名利;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写下梁甫行,其中“_”两句通过对妻子、孩子的整体形象的描述,反映了海边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10 分)有些花,是只在中国语文里出现,而在教科书里却不成其为花,像雪花、浪花。所有的花都y ng 面而开,唯独雪花俯首而开,所有的花都在泥土深处结胎,雪花也在天空的高处成孕。雪花以云为泥,以风为枝桠,只开一次,飘过万里寒冷,单单地要落在一个赶路人甲(A.温暖 B.温柔)的衣领上,或是一个眺望者朦亮的窗纸上,只
3、在六瓣的秩序里,美那么一刹,然后,回归为半滴水,回归入土。浪花只开在海里,_丙_,海里每一秒钟都盛开着浪花。有什么花能比浪花开得更巨大,更泼旺,那样旋开旋灭,那样方生方死却又四季不凋,直开到乙(A.山穷水尽 B.地老天荒)。文段节选自张晓风花之笔记(1)在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在处为加点字填写正确的读音。(2 分);(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填序号,2 分)甲 ;乙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 分)(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不能滋生大片紫色的、白色的、粉色的花上帝就把浪花种在海里 海不是池塘 A.B
4、.C.D.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3-4 题。(6 分)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刘桢是东汉末诗人,为“建安七子”之一。B.一二联使用对比手法,让松与风展开较量,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C.尾联在一问一答中,突出了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对堂弟寄寓期望。D.本诗语言清新明丽中显出豪迈雄奇,既以松柏品性激励堂弟,亦以自勉。4.“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中两个“一何”分别有什么作用?(3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5、,完成 5-8 题。(16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襄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
6、有乐于是也。(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注释】子瞻苏轼,字子瞻。为宽勉哥哥贬谪黄州,苏辙写了这篇游记。蹇裳提起衣服。摘摘取。卉花草。实果实。适适合。易交换。洒然吃惊。寓寄居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1)相与步于中庭(2)积水空明(3)有不得至(4)惟其无愧于中 6.【乙】文中划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C.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D.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7、(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8.散文家梁衡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在他(苏轼)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甲】【乙】两文都表现出了苏轼怎样的性格特点?并说苏轼“从困苦中找到乐趣”在两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 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3 题。(20 分)娘的四扇屏 肖复兴 这一次来呼和浩特的姐姐家,发现客厅的墙上多了四扇屏。姐姐说“那是咱娘绣的。”我一看,屏中是四面四季内容的传统丝绣,一看年代就够久远了,缎面已经显旧,颜色有些暗淡。但是,丝线的质量很好,依然透着光泽,比一般的墨色和油画色还能保鲜。春,
8、绣的是凤凰戏牡丹。牡丹的枝叶,像被风吹动,蜿蜒伸展自如,柔若无骨;有趣的是凤凰凌空展翅,多情又有些俏皮地伸着嘴,衔着牡丹上面探出的一根枝条,像是用力要把这一株牡丹都衔走,飞上天空。夏,绣的是映日荷花。绿绿的荷叶亭亭,粉红色的荷花格外婀娜,还横刺出一支绿莲蓬。荷花上有一只蜜蜂飞舞,水草中有一只螃蟹弄水,有意思的是,最下面的浪花全绣成了红色。秋,绣的是菊花凉酒。没有酒,只有一大一小、一上一下的两朵金菊盛开,几瓣花骨朵点缀其间,颜色很是跳跃。一只糊蝶在花叶间翻飞,一只也星瓢虫在花枝下如倒挂金钟。水里有一条大眼睛的游鱼,一只探出犄角的小蜗牛,充满童趣。冬,绣的是传统的喜鹊登梅。五瓣梅花,绣成了粉红色、
9、淡紫色和豆青色,点点未开的梅萼,红的,粉的,深浅不一,散落在疏枝之间,如小星星一样闪闪烁烁烁。喜鹊的长尾巴绣成紫色,翅膀黑色的羽毛下藏着几缕苹果绿,肚皮是蛋青色。几块镂空的上水石则被完全抽象化,绣成五彩斑斓的绣球模样。四扇屏分别用丝线绣着小字牡丹古人称花王夏月荷花阵阵香菊花烹酒月中香梅萼出放人咸爱”。“出”字大概绣错了,应该是“初”字。我知道娘的文化水平不高,既多字是结婚以后父亲教她的。姐姐说,这是前些日子她刚拿出来的,然后做了四个框,才挂在墙上的。然后,姐姐告诉我“这是娘做姑娘时绣的呢。”我是第一次见到我娘的这四扇屏。我娘死得早,37 岁就突然病故,那一年,我才 5岁。此后,我没有见过娘留下
10、的任何遗物,家里只存有娘的一张照片,那是葬礼上的遗照,它成为联系我和娘生命与情感的唯一凭证。由于那时候年龄小,在我的脑海里,娘的印象是极其模糊的。突然见到这四扇屏,心里有些激动,禁不住贴近墙面,想仔细看,忽然有种感觉,好像不知是这面墙热,还是四扇屏有了热度,一下子觉得有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好像就贴在娘的身边。这面墙正对着阳台的玻璃窗,四扇屏上反光很厉害,跳跃着的光点晃着我泪花闪烁的眼睛,一时光斑碰撞在一起,斑驳迷离。春夏秋冬的风景,仿佛晃动交错在一起,很多记忆,蜂拥而至,随四季变化而缤纷起来。而且,本来似是而非早已经模糊的娘的影子,似乎也水落石出一般,在四扇屏上清晰地浮现出来。四扇屏是娘留下来的
11、唯一遗物了。我才忽然发现,遗物对于人尤其是亲人的价值。它不仅是留给后人的一点仅存的念想,同时也是情感传递和复活的见证。我想起去年夏天曾经读过徐渭的一首七绝诗箧里残花色尚明,分明世事隔前生。坐来不觉西窗暗,飞尽寒梅雪未晴。他是写给自己亡妻的,看到箧里妻子旧衣上的残花而心生的感受与感喟,和我此时的心情是那么相同。有时候,真的会觉得冥冥之中有着心理感应,莫非去年此时,徐渭的诗就已经昭示了今天,就像他在偶然之间看到亡妻的遗物一样,我也会在突然之间和娘的遗物相遇,尤其在娘 100 岁的时候。我想,娘一定在四扇屏上看着我们。那上面有她绣的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簇拥着她,也簇拥着我们。(本文有删改)9.下
12、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秋季屏绣着金菊、蝴蝶、七星瓢虫、游鱼、蜗牛等,很有童趣。B.娘认识的好多字都是结婚后父亲教的,包括这四扇屏上的诗句。C.娘过世得早,我对她并没有太多印象,四扇屏唤醒了我的记忆。D.本文语言朴实清丽,文中流露出的情感苦涩而美好,真实动人。10.读文章-段,说说作者为何要花这么多笔墨具体描写四扇屏上绣的内容?(3 分)1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6 分)(1)那是葬礼上的遗照,它成为联系我和娘生命与情感的唯一凭证。(赏析加点词语)(2)本来似是而非早已经模糊的娘的影子,似乎也水落石出一般,在四扇屏上清晰地浮现出来。(赏析句子)12.结合文章内容
13、,说说 段中写“我”去年夏天读徐渭的七绝诗一事有何作用?(4 分)13.联系全文,谈一谈你对 段中划线句子含义的理解。(4 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12 分)古诗中藏着的万千“气象”刘楚薇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春有浅草没马蹄,夏赏荷花别样红,秋看一鹤排云上,冬闻白雪落纷纷。殊不知,古人还在诗句中为我们设置了气象密码。让我们一起分析古诗背后的气象知识,探究古代的气象规律吧!花是节气时令变化的使者。梅是冬天的君子,“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傲立寒风,迎接春天;桃花、杏花是春的主角,“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明丽春景令人神往;夏日的荷花、秋天的菊花绽放
14、出每个季节最美的模样。四时变换,花开花落,都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毫无疑问,一年中日照条件的变化,确实会影响植物开花的时令。然而,花的开落也不全跟随节气变化,地形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例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到大林寺时观察到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现象了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处,其气候要素也不同。总体而言,在对流层中,气温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 摄氏度。同在“人间四月”,山寺和山脚下的气象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桃花开落的情况也不一样。无独有偶,在江南“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春天,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留下“春风不度玉门关
15、”的诗句。正之涣笔下春风对玉门关的“冷落”同样与地形因素密不可分。春夏,中国东部盛行东南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春夏来临,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因此温度高于海洋,这样陆地就成为了热源,海洋成为冷源,海洋上温暖湿润的空气便吹向陆地(冬季风正好与之相反)。玉门关处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她处内陆,远离海洋,同时又有高山层层阻隔,因此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很难到达这里,如此便“春风不度”。在中国的农耕文明中,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尤为重要。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日照的变化格外敏锐。唐代诗人韦应物这样描述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晷”是通过观测日影来定时的工具,这里指日影。“漏”即漏壶,是一种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厦门 第一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年级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